丝绸之路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著名贸易要道。它将亚欧大陆天各一方的诸多政权全部连接起来。但俗话说过犹不及,目前甚嚣尘上的所谓“汉末丝绸之路停摆导致帕提亚经济崩溃”论即为其中的典型。但只要我们花一点点的时间,便可知道这种自大结论的愚不可及。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著名贸易要道。自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张骞凿通西域,它就将亚欧大陆天各一方的诸多政权全部连接起来,促进了地区文明间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因此,丝绸之路在历史舞台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人们当然应该对它的价值予以肯定。
但俗话说过犹不及,倘若为了过分夸耀丝绸之路的影响而胡编乱造出一些毫无事实根据的观点和言辞,反而容易起到拖累后者形象的负作用。目前甚嚣尘上的所谓“汉末丝绸之路停摆导致帕提亚经济崩溃”论即为其中的典型。但只要我们花一点点的时间,便可知道这种自大结论的愚不可及。
丝绸贸易其实油水不大
帕提亚版图变化
帕提亚是丝绸之路自东向西经过的最大的中介国家,它本身并不消费汉朝的丝绸或其它货物。因此商人们往往把货物抬高价格转卖给更西方的罗马来赚取中介费用。这一贸易的利润相当高昂,按照《后汉书》的说法,可高达原价的十倍。帕提亚也正是因为从这些中介贸易中征收高额税率而获利颇丰。
于是,有一种论调就认为,由于丝路贸易的中介税收是帕提亚经济的重要支柱。当汉末黄巾起义爆发和瘟疫肆虐后,陆地的丝路贸易彻底瘫痪。帕提亚外贸陷入财源枯竭,导致经济崩溃的困境,最终造成了整个国家的衰亡。
这一观点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因为帕提亚是游牧民族起源,又地处贫瘠之地,即使国内农业和畜牧业再发达,又如何能与一本万利的丝路收益相提并论?所以有相当史学爱好者甚至学者均采纳了这种看法,比如某位将马克里努斯称作黑人皇帝的海归博士。问题在于,以上观点真的代表历史的真相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公元元年前后的帕提亚与丝绸之路
由于古籍记载的缺乏,有关帕提亚每年从丝路贸易中赚取的确切中介税入数额一直模糊不清,但人们仍然可以从罗马历史学家的笔下间接推算这一数值的上限。生活在1世纪中叶的古罗马地理学家普林尼曾对当时国际贸易量有过一段简短叙述:
每年从我们帝国流入印度、塞里斯和阿拉伯的金钱不下1亿塞斯退斯。
在另一段记载中,他明确指出其中的5500万流入印度。毫无疑问,上述5500万塞斯退斯中的绝大部分一定是通过此时已经逐渐兴起的印度洋海路贸易流入的印度。由于海路贸易完全避开了帕提亚的中介作用,后者无法从中获利,因此只有经陆路流入东方其它国家的4500万塞斯退斯才能被帕提亚人所截留。所以,帕提亚从中赚取的中介税入绝不可能超过以上数值。
按照当时的标准国际货币兑换规则:1塔兰特=6000希腊德拉克马=6000罗马狄纳里=24000塞斯退斯。帕提亚中介税收的最大数额理论上限相当于1875塔兰特。
或许有人会质疑,丝绸之路开通时日长久,仅以普林尼所处时代的短期贸易水平,就能代表帕提亚整个时期中介税入的标准?
事实确实如此。因为在1世纪中期以前,丝路贸易量仍然处于上升趋势,表明其并未达到1世纪中期的高峰。罗马人开始关注东方丝绸是在共和国末年和帝制初年的事情,因此丝绸贸易绝不可能在短短十数年后的公元初年就趋于鼎盛。更何况按照杨共乐教授的考据,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岁入只有弗拉维王朝的1/3,帝国并无能力每年耗费1亿塞斯退斯用于购买东方奢侈品。因此即使有当时海路贸易尚未完全兴起,陆路运输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有利考量,帕提亚所能获得的中介税入也很难超过以上数值。
公元2世纪之后,随着罗马政府日渐加大对海路贸易的投入,以及贵霜崛起成为帕提亚在陆路贸易中的强势竞争者,帕提亚政府所占份额只能越来越少。因此1800塔兰特的中介税入基本已经是阿萨西斯王朝自丝路开通以来所能获得的最大理论收益。

公元1世纪中期的帕提亚银币
农业产值才是收入大头

伊朗地区出土的丝绸
1800塔兰特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作为一国税入,以区区不到2000塔兰特的数据实在无法匹配帕提亚的大国地位。须知,先前的波斯帝国,每年可收入14600塔兰特的赋税,而弗拉维王朝时期的罗马帝国则超过50000塔兰特!
显然阿萨西斯家族绝不可能仅仅依靠如此少的收入维系王朝的经济稳定,那么每年帕提亚的国库税入究竟有多少呢?
与许多人臆想的相反,帕提亚的农业收入其实相当巨大,特别是在王朝西部的美索不达米亚新月沃土地带。我们虽然没有阿萨西斯王朝时期当地的农业税收数据,但完全可以参考之前由希腊人建立的塞琉古王朝时期的标准。因为帕提亚人在夺取巴比伦尼亚后完全照搬了希腊人的财政策略,两河流域基本没有发生过较大的经济变革,因此塞琉古王朝期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农业产值在阿萨西斯王朝时代同样有效。

帕提亚帝国的精华部分大都集中在西部
按照英国学者G.阿佩尔吉斯的评估,塞琉古时期美索不达米亚每年的农业产值高达7500-10500塔兰特。王朝统治者一般征收其中大约40%的农业税,那么每年中央政府在当地的税入即可达3000-4500塔兰特。若根据人口推算,其税入更可达到5000-6000塔兰特。
阿佩尔吉斯同时指出,塞琉古一世在位末期的国家总人口约为1500-2000万,农业总税收高达14000-19000塔兰特,其人均交税约为0.95塔兰特/千人。按照这种推算,人口规模在700-900万左右的帕提亚,每年农业税入约为6650-8550塔兰特。加上贸易税入和其它产业税值,总收入最高接近10000塔兰特,与当时帕提亚的次等强国地位大致相呼应。
我们还应该看到,即使在贸易最繁荣、收入最高的普林尼时代,丝路税收在年度帕提亚总税入中的比例也就大致维持在1/5左右。更何况这种计算,已经是将4500万塞斯退斯全部转换为帕提亚的贸易税入。实际上由于货物成本、商路改道的原因,这部分数额无疑不可能全部转换为阿萨西斯王朝的税收。
也就是说,实际上贸易税入占帕提亚总收入的比例甚至远不及1/5的标准。毫无疑问,以如此少的份额,即使丝路贸易停摆,又怎么会对帕提亚的经济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进而导致国家衰亡呢?

帕提亚地方军事贵族主要就是靠地产收入来供养自己
帝国经济崩溃的原因

晚期帕提亚铜币 含银量极少
不过,虽然以上的荒谬观点在真相面前不值一提,但中晚期帕提亚经济衰退的确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考古学家就曾发现,晚期帕提亚国王铸币大多为含银量极低的青铜币,这一事实证明当时阿萨西斯王朝的国库收入已相当窘迫,统治者不得不发行劣币以应付经济危机。
既然丝路贸易不足以对帕提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导致后者衰亡的经济因素自然无疑来源于农业的危机。
历史上,帕提亚的农业税收锐减与战乱有很大关系。我们已经知道富裕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为阿萨西斯王朝贡献了份额最大的财政收入,最高估测几乎可占一半之多。但这块区域却与罗马的叙利亚行省近在咫尺,每当两国爆发战争必然首当其冲。
众所周知,战争中被敌军占领地区的社会经济往往遭受很大破坏,而且战争时间越长,被占领区越富裕,损失就越惨重。此外,被占领区的居民往往主动或被迫毁弃各种物资设施以免资敌,如此则更加剧了地方的经济凋零。
公元2世纪时,光这样的大规模罗马人入侵就发生了三次。虽然最后罗马人还是撤离了巴比伦尼亚,但这种战乱对当地农业设施和灌溉体系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更糟糕的是,战争使帕提亚损失了相当的农业人口和城市赋税。比如公元 165年,帕提亚最大的城市塞琉西亚在投降罗马人后遭受惨重损失。据说被杀者高达30万,被俘者也有4万。公元198年,帝国首都泰西封在被攻破后,有超过10万居民被卖为奴隶。

帕提亚首都泰西封遗址
即使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人烟密集,如此之多的人口损失也是帕提亚短期内所难以承受的。每当帕提亚从上一次战争的创伤中稍有恢复,罗马人就再一次对它发起新一轮的攻击。长此以往必然破坏国家健康的经济结构,最终导致财政破产。
说到这里,真相已经相当明显:
真正引发帕提亚经济危机的原因是长期战乱,以及随之而来的美索不达米亚农业衰退。至于丝路贸易停顿的负面作用,并不能对帕提亚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确做出了极具价值的卓越贡献,值得人们为之赞颂。但如果为了刻意宣传丝路贸易的重要性,而不负责任地随意胡编乱造。这就不仅与客观事实相悖,也是对历史,对丝路贸易作用的不尊重。放在目前诸如此类臆测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就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此不懈努力,纠正这些粗俗观点的荒谬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