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网络风波引发的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方法评价网民及大V的素质
从没预期过自己会经历一场小小的网络风波,而且自己处在风波中心,也算是人生中比较特殊的经历了,虽然受到了各种谩骂,但也收获不少,对于我这种各种寻求刺激的人来说,有这样一次经历觉得挺好玩的。虽然早就知道网民的素质,也预期会有各种谩骂,但是你不亲身经历一下,你就无法获得那种身临其境的强烈冲击的体验与收获。这对任何事情都适用,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9年1日1日大概17:00发帖,两天后阅读量大概2000,到这时候评论区基本上还算平静。第三天(周五)晚上阅读量暴涨4000+,估计不知道怎么被某大V转发了,我不经常混迹于各平台,几乎不知晓各大V,不知道哪些大V转发了。第4天(周六),阅读量飙升至2w+,各种谩骂及人身攻击出现,截止第四天(周六)14:00左右,被各种回复烦透了,清静不得,遂关帖,阅读量截止于29000+。
评论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点赞和好评;
2、就事论事的理性的批评和讨论;
3、不理智但只对我行为的谩骂;
4、与帖子内容毫不相关的谩骂、侮辱、人身攻击。
5、狂怼那些无脑的谩骂帖。我敬这些人为侠客。
反思了一下,为啥我那贴子引发那么多人不适,总结评论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认为暴露他人隐私。以这点为出发点的争论,甚至谩骂,我都还是可以接受的,算他们考虑在乎的东西还有点道理。
2、觉得我将别人的真心的征友信息化作数据,“谋名谋利",不尊重他人,道德败坏。
3、我的征友贴设置的条件可能让有些人受到了暴击,玻璃心破碎吧。
4、觉得我在嘚瑟,看着不爽吧。
所有原因中,第1和2点,还是触发我深入思考了。
1、是否暴露他人隐私。科研上,通常招募志愿者需要告知研究的目的,可能带来的危害、损失和收益,并保证不会暴露其任何个人隐私,征得对方同意方可。我的帖子不是以科研为目的,也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收益(如果阅读量和粉丝也算收益,那就算是给自己带来收益了吧),也不是有目的地收集信息,不清楚是否该告知对方。虽然有人看到确实会不舒服,但绝对没有暴露个人隐私,也不触及任何法律。为此我特地咨询了学习法律的朋友。
(a)人们在各购物平台购买内衣情趣用品等应该是属于个人隐私,各购物平台发布女性内衣报告,或者情趣用品消费报告不涉及任何法律问题,因为数据没有侵犯隐私(没有对他人造成任何伤害和损失),类似内衣报告或情趣用品报告是针对一定区域内的宏观数据,并不涉及到个人的隐私;
(b)假如一个心理咨询师将来访者的信息总结分析了一下,发了一个分析报告(比如类似心理咨询问题分布比例报告之类的),这些报告未暴露任何单个来访者的信息,但也没征得来访者同意,也不是发在科学杂志上,而是发在了大众媒体,也不是以盈利没目的,是否涉及法律问题。同理(a),不涉及法律问题。
显然,我将那些征友过程获得的信息总结之后并发布,是一种极特殊情况的公共信息,没有涉及到任何个人隐私,肯定不涉及法律问题。
2、是否尊重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思考如果只是到此为止,也算是浪费了这场经历了,不如再想点好玩的。
1、深感网民素质堪忧,但是国人的真正素质如何呢?与其他国家有没有差别呢?这些不是感觉说了算的,还是得有数据支持。所以想到以下可实施的方案来研究国民素质。
用网络爬虫的方法,将某些有争议文章的回复爬下来,根据回复内容归类,比如我前面提到的“理智的讨论”、“无脑的谩骂,人身攻击”等,按照每类的人数定义一个指标,比如理性指数、无脑指数等等,来指代国民素质。
同样的,可以去爬其他国家的类似数据,评估其他国家的网民素质,然后对比比较。
2,分析大V的粉丝们的评论,类似于上面的第1条,可以定义一个指标评价该大V的素质指数。该指标可以评判大V素质的思想和逻辑来源于图论,即一个人的素质可以由和他有关联的人的素质来评价。我们通常所说的看一个人的水平看他的朋友就可以知道就是相同的道理。google的网页排名也是根据相似的原理。只不过我这里没有去评估大V的每一个粉丝的素质,而是用大V的粉丝的行为代替了粉丝的素质。此指标一出,各大V估计得谨慎言行,并清理自己的粉丝了。估计也能有助于大家在网上谨慎言行。可以猜猜哪类大V的评分最差。
如果有社会学的朋友不知到以什么途径看到了我的idea,可以去试试。以此为基础,再加上你专业上的知识,我觉得够个博士论文。
2019-01-06
野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