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的亚洲脸让你们改写规则吗?| 哈佛歧视亚裔
在国外,亚裔身上一直被贴着“顺从” “沉默” “好管理”的标签 - 他们兢兢业业地服从于规则,却不知,那写规则的人从来没有怜悯之心。

最近,一个名为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的学生组织对哈佛大学提起诉讼。他们认为,哈佛在录取学生的过程中歧视了亚裔。

这场诉讼的核心被认为是:
以哈佛为代表的精英大学,在录取学生的过程中,是否以种族作为指标?
哈佛是否违法地设立了亚裔学生录取人数上限?
如果这样的事实被证明,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分数多优秀,领导力多强,只要你长了一张亚洲人的脸,你就更难考进哈佛!
每年哈佛大学的申请人数在四万人左右,其中不乏优秀的亚裔申请者。而众所周知的一个灰色事实是,亚裔要考取美国的精英大学,比其他的种族难得多。2009年进行的一项关于大学经历的调查(National Study of College Experience)中显示,亚裔想要进入同等的大学,需要在入学考试(SAT)中比白人多考140分,比西班牙裔多考320分,甚至比非裔美国人多考450分。
这场诉讼起源于一位名叫Austin Jia的亚裔学生,19岁的他发现自己的履历远超其他哈佛新生,但是他的亚洲脸却让他无缘进入这样的名校。

在Austin申请大学时,可以说是万里挑一的高中毕业生。他的绩点优异,入学考试成绩接近完美。或许这样的学业成绩在亚裔中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然而Austin的课外活动履历也出类拔萃 - 他是辩论队的辩手,网球队队长,还是州管弦乐队的成员。
参照以往的录取标准,Austin觉得自己有实力至少进入一所常青藤联盟名校。然而,他在2015年寄出的常青藤申请全军覆没。让他更为沮丧的是,他发现身边获得名校录取的同学,分数都比他低的多,只不过,他们都不是亚裔。

“这样的(录取)系统让我感觉幻灭” ,Austin说到。
多位和Austin经历相似的申请者联合向哈佛提起诉讼,要求哈佛向法院和公众公开他们的录取流程。而哈佛则向审理此案的联邦法官Allison D. Burroughs提出,这样的公开将有损申请人的个人隐私和录取过程的机密性(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information about the admission process)。
这个说法,恐怕是个幌子。

近日披露的诉讼材料显示,哈佛大学在录取学生时有一项“个性”指标,用来评价学生是否可亲(likability), 有勇气(courage), 和善(kindness)和被广泛尊重的程度(bing widely respected)。而在这一项性格指标下,亚裔被持续地打了低分!
披露的材料同时显示,亚裔在入学考试得分,平时成绩,和课外活动上的成就上均高于其他族裔,而恰恰是这一项 “个性” 得分,将众多的亚裔学生拦在了dream school的门外。
这次的原告律师Edward Blum并不是第一次代理关于大学录取和种族指标的案件了。在2016年,他代理一位白人申请者起诉德州大学的案件,就在美国最高法院获胜。法院判决:
“在大学录取过程中参考种族因素违宪。”
也就是说,在哈佛的录取程序中,如果种族这一项指标对结果产生影响,那就是妥妥地违法了。更别说为亚裔设立录取人数上限这种明显的歧视行为了。

其实在美国历史上,种族因素在大学录取过程中一直是敏感话题。Affirmative Action(“AA”)就是美国社会保护出于劣势的少数族裔而发明的补偿措施。Merriam-Webster字典对于AA的定义是:“an active effort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or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or members of minority groups and women” (为了改善少数族裔和女性的就业及受教育机会而做出的积极努力)。
很显然,AA保护了其他族裔,却伤害着一直沉默着遵守规则的亚裔。
美国社会曾经广泛议论过,亚裔只会死读书,没有领导力和创新才能。于是亚裔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团活动中,也在体育和艺术类活动中不断精进。经过了几代的努力,亚裔的申请表上已经不再是高分而已。
然而哈佛这样的学校却搬出了“性格”这个捉摸不定的指标,又一次将亚裔的努力全盘否定。
在追踪这场诉讼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
为什么亚裔在美国是没人疼的孩子?
假设这次诉讼披露的是,哈佛对与黑人学生的评价是:他们的性格单一,不可亲,现在恐怕美国媒体已经炸了锅,各类游行,抗议应该已经在全美爆发了。(参考此前,星巴克拒绝黑人在未消费的情况下使用卫生间,引起全美媒体激烈批判,星巴克迅速整改,涉事员工辞职+关店+整个公司内部进行种族话题培训)
但是当种族歧视新闻发生在亚裔身上时,纽约时报的评论中竟然还充满了为哈佛开脱的言论(并且时报还把这些列为了精彩评论Times Pick):
“分数本来就不应该是录取的标准。”

“如果哈佛想要培养领袖,那么性格就是重要因素”

还有明显逻辑不准确的评论:“亚裔在美国人口中占到5.6%, 却在哈佛占有22.2%的席位,这不就是种族多样化的证明吗?”

殊不知,亚裔现有的成绩是他们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换来的。22.2%的占比并不能证明歧视是不存在的。更不能说明,在录取过程中给亚裔打性格低分是合法的。更何况,美国名校压制亚裔的倾向在过去几年中愈演愈烈。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不为了你的权利抗争,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会离你而去。如果今天亚裔屈服于名校和主流媒体的压制,以后他们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狭窄。

美国社会看似文明,实际上暗流涌动,不同种族,宗教信仰和社会阶层的冲突一直存在。就教育产业来说,家族背景和裙带关系一直控制着名校的生源,只是被legacy的名义包裹着而不显得刺眼。主流群体的优越感在经济局势和人口构成的变化中,越来越受到冲击,于是他们一次次地改写规则,只为了延续往日的荣耀。
这一次,我们寄希望于法律。
每一次,都不应该放弃抗争。

文/丹尼
编辑/南柯
图源/网络
© 本文版权归 DreamArena小枝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