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强反转:错位营销之后
有人说,电影宣发是最顶级的营销。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宣发,也创了了几个“最”。
文艺片预售最高。
文艺片票房最高。
单日票房下降最快。
我还想再给它加个最。
是最最最黑色幽默的。
票房跳楼式下落。
猫眼评分仅剩2.6。

相较于电影骨灰级观众更多的豆瓣、IMDB,
猫眼平台更能代表普罗众生的看法。


专业影评人依旧叫好,而大众仍然不愿意买文艺片的单。

这对比,堪称地球最强反转。

诗意与浪漫,造就毕赣独特的电影世界。
毕赣处女作《路边野餐》充满灵气。
非线性时空的叙事,人物身份的重叠。
长镜头让人堕入现实与虚幻的陷阱中。
这份灵气,体现在导演对塑造的世界的把控。
有诗意,有魔幻感,有意识流,也有亲切感。

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主题显得有些重复。
同样是主角带着遗憾,进入另一个时空当中。
这是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不管是从主题还是技术角度,《地球最后的夜晚》都是一次升级。
凭借可以载入史册的近一小时的3D长镜头,为我们解构了一段充满意象,摇摆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梦境。
这一次,毕赣凭借自己的天分再次获得了影评人们的褒奖。

叙事不是毕赣作品的追求,取悦观众也不是。
导演表达自己的想法,观众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这才是他的目的。

毕赣是有灵气的。
在拍电影之前他是一个业余诗人。
当他本身的文艺气质与电影碰撞,发酵出来的浪漫感充盈了整部电影。
有人体会到了这种浪漫。
从《路边野餐》到《地球最后的夜晚》,影迷从中悟出了含蓄和韵味,为毕赣营造的世界沉迷不已。
自然也有人体会不到。
冲着“一吻跨年”买了预售票的观众以为能看到《前任三》,或者《北京遇上西雅图》。
结果遇到非线性叙事与梦境相结合,留给了看故事的普通观众一脸懵。


《地球最后的夜晚》在预售之前,就靠着“毕赣”火了几把。
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
金马奖五项提名。斩获最佳摄影、最佳音效、最佳原创配乐。
在电影界,特别是文艺电影圈,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5000万在现如今的商业片中绝对算不上是高投资,但对于身怀文艺标签的毕赣与《地球最后的夜晚》来说,无疑是不小的成本了。
出品方曾出面说,毕赣不了解电影工业的流程,浪费了很多时间,导致成本的激增。
但电影不是导演一个人的事。

看好毕赣,列队送钱的出品人们都知道,如果只在文艺片的小市场里深耕,恐怕要亏惨。
看看过去这一年国内文艺片的票房。
一片惨淡。
连《小偷家族》这样的神作,都没有一个亿。

《地球》在做宣发的时候,推出了“一吻跨年”的梗。很俗,很接地气。

黄觉的feel加上汤唯的气质,配合院线,简直打了一手漂亮的预售战。
可是当初卖的有多火,现在就被骂的有多惨。
宣发团队应该也有想到,奔着“一吻跨年”这个点去看的观众,肯定会掀桌子走人。而真正喜欢文艺片的人,根本不屑于这样的营销。
所以《地球》给我们很好的启迪。
不管不顾地将所有人都拉进影院真的不是一件理智的事情。
小众电影需要考虑影片受众,最大限度地将符合自己影片调性的观众拉进电影院,才是电影宣发最应该做的事。


电影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诞生就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
艺术性的电影,不光中国票房不好,世界范围内也不能跟商业片比。
爱看文艺片的毕竟占人口的极少数。
毕赣自《路边野餐》名声大噪之后,就成了各大电影节的宠儿。
他有天分,电影界又期待优质文艺片,即使他在《十三邀》里说这两部电影把他自己想说的全部都说完了。
在艺术电影的这条路上,毕赣应该还能有更好的发挥空间。

艺术电影在进入市场之后,商业的性质就会不断被放大。
电影的宣发需要思考如何对受众进行更加精准的定位,观众其实也应该思考,观影选择是否应当避免盲从。
电影有商品的属性,选择买与不买,选择权仍旧在观众手上。
电影,说白了其实还是个人的表达,特别是艺术电影。
观影后能够赞同影片,产生共鸣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但我们也应该允许导演的个人化的抒发。
艺术审美水平参次不齐,提高观众的艺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道阻且长。
文艺片的地位,不该靠一些无厘头式的营销模式来提升。
文艺片的宣发,要在口碑相传的基础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受众人群定位。
在蛋糕越来越大,选择越来越多的电影市场里,观众的选择,作品的质量与宣发共同决定了我们将会拥有怎样的电影市场。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营销是一次试水。
从口碑的角度,也许并不成功。但2亿多的票房摆在眼前,是众多文艺片望尘莫及的结果。
倘若我们不以单一事件论成败,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值得每一位电影人思考。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