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5——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第五讲》
本讲主题:婴儿是如何思考的?——思维的发展历程
在上几讲的内容中的一些理论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皮亚杰的影响,本讲的内容将试图通过他的理论,解说认知发展的历程。
皮亚杰研究儿童的认知和思维发展,他研究儿童的动机并非来自于对儿童的兴趣,而是他认为个体儿童的发展能够表现出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他的发生认知论正是来源于此。(在此之前, 恩斯特·海克尔 的胚胎重演律( Ontogeny recapitulates phylogeny )十分流行,胚胎重演律认为个体的发展模拟或者重演了种族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形成对世界的一系列看法/图示或理论通过同化和顺应实现。
同化:反应范围扩大,如婴儿吮吸乳头的动作可以延伸到吮吸奶瓶/拨浪鼓等;
顺应:改变行为方式,如根据吮吸物体的不同,婴儿会改变他的嘴型。
皮亚杰根据儿童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提出了阶段理论,他认为 =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和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感知运动阶段 (0-2岁):这一阶段是婴儿的认知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婴儿靠感觉与动作,如触摸和观看,认识周围的世界。在这一阶段中,婴儿发展起若干重要的认知概念,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客体永存性”概念。客体永存性是指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它们仍然是存在的。
根据皮亚杰的说法,婴儿最初完全是以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来看这个世界:他们生活在此时此地,对于他们能够直接知觉到的范围之外的任何东西,他们没有任何的意识。给他们一个可爱的玩具,他们会伸手去够它。但当大人在他们抓住玩具前用一块布盖住玩具的时候,他们就会停止抓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别处,似乎玩具不再存在一样。只有到出生9个月之后,婴儿才会继续他们的寻找——在皮亚杰看来,这种寻找意味着婴儿在无法感知到玩具时,玩具仍在他们的头脑中。这就是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开始。但是这种观点仍有局限,如果在藏玩具和允许婴儿伸手之间加入一段时间间隔,结果就会有所不同。皮亚杰认为,只有到了大约18个月时,婴儿才能以基本成熟的形式对消失的玩具进行心理表征。
2、前运算阶段 (2-7岁) :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并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符号象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皮亚杰把这种通过符号进行学习的能力称为符号功能(symbolic function)。在这一阶段中,儿童思维发展的两个典型局限性特点是思维的片面性和我向思维。思维的片面性指儿童此时的思维有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倾向。皮亚杰著名的“守恒”(conservation)实验揭示了儿童的这一思维特点。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还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和进行思考。皮亚杰将这一思维称为“我向思维”和“自我中心”的思考,即儿童认为别人的思考和运作方式应该与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这是儿童还没有意识到别人可以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皮亚杰认为,当儿童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就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 : 儿童大约在5-7岁之间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可以形成对事物的初步符表征,但他们的认知活动还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则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此时,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从而增进了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与完善。这时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他们开始运用抽象的概念,能提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验证,知道事物的发生有多种可能性,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皮亚杰的理论是可证伪的,他的很多理论都容易经过简单的实验证明,但是该理论由于当时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的局限性,严重的低估了婴幼儿的理解能力。后来有许多研究证明了这一观点。其中皮亚杰对于客体永久性何时出现的观点是完全建立在一种实验任务之上的,那就是“藏找”任务。在皮亚杰之后,很多研究采用了其他类型的实验任务。这些任务对婴儿的要求较少,并且所要求的能力与婴儿的能力相符。研究结果发现,客体永久性出现的时间要比皮亚杰认为的早很多。巴亚热昂的研究十分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Baillargeon,1987;Baillargeon&DeVos,1991)。在研究中,巴亚热昂设计了一实验,向婴儿呈现了一些违反了客体永久性规则的事件,并观察婴儿对这些不可能事件的反应。结果发现,三个半月的婴儿就对违背客体永久性规则的事件表现出了“惊讶”的表情,这说明婴儿知道被藏的物体依然存在。这样,通过简单的注视行为而不是相对复杂的运动行为,我们就可以评价婴儿的能力。这种实验任务的结果证明,非常年幼的婴儿就拥有关于物体性质的很多知识,包括它们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斯派尔克(1991)也在研究中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当前的许多研究证明了人类有许多知识是先天存在的,有些是后天形成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认知的发展呢?我们如何得知婴儿是何时掌握了原本并不了解的知识呢?
目前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认为,婴儿认知世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神经元的成熟过程,即大脑的发育过程,2岁之前,婴儿排除大量的多余神经元,同时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结也疯狂增长,髓鞘也随之成熟发展。其次是惯性抑制机能的成熟,有研究者认为婴儿由于大脑的控制区域未被激活,无法控制自己的动作。(注视实验)最后则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婴儿是社会动物,他们是天生的模仿者。许多研究者都在对“婴儿是否会用看待物质世界的方式去看待社会世界?”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我们选取了一个研究案例,在这个案例中,被试是九个月大和十二个月大的婴儿,实验过程是让婴反复观看一段影片,影片的内容是两个人打球,一个人极力的进攻,另一个人极力的阻挠他进球,观察婴儿更希望是进攻者持球还是防守者持球。从统计上来说,婴儿更希望进攻者持球,因为当防守者持球时,婴儿的注视时间要更长。这一实验是婴儿能够进行社会场景解读的初步证据。
有研究者认为:许多社会知识也许在出生以前就开始具备了。这个观点是十分具有争议性的。关于婴儿未何在社会任务上表现的比较差这个问题的解释上,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婴儿需要更多的心理知识,他们无法理解人们可以通过欺骗去做某事,这是一种主流的观点;另一些心理学家则认为,婴儿实际上拥有正确的知识,只是由于他们无法解决抑制的问题。霍莫·辛普森的实验认为撒谎所需的额外行为超出了婴儿的能力,即便是成年人相对不使用谎言/欺骗的任务,我们在其中犯错的几率会更大。
那么不同种类的发展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皮亚杰和弗洛伊德一致认为随着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全面的改变,另一种(诺姆·乔姆斯基)观点则认为是存在独立模块,将儿童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应该存在一个独立的且预置的关于世界的认知系统,这些部分是拥有先天知识的,它们会进行一定的学习,但学习模式会根据系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系统之间相互独立。这种解释可以很好的解释发展障碍的存在,发展障碍只会对某一个系统产生损害,不会影响其他系统的机能。儿童孤独症正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由负责社会功能的大脑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同而导致的,发病概率1/1000,通常是小男孩,症状表现为缺乏社会联系,存在着语言和社交障碍,也被称为“精神性盲”。(关于为什么患者通常为男性这个问题,他给出的解释是:西蒙·伯龙认为男性倾向于拥有某些能力,而女性倾向于拥有另一些能力,女性的社交能力要优于男性,孤独症患者更可能是伯龙所认为的极端男性大脑)
在这一讲的内容里,主要探讨了儿童对客体世界和社会世界的认知。下一讲将会讨论是否掌握语言对生物的影响差异。人们研究发展可以更好的解决成人世界的一些问题。最后,用一句话作为结尾——“Everything is the way because it got that way.”(万物如此,皆因其本。)
-
豆友1SYdTrc3us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5-03 17:53:24
-
千纸鹤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30 20:06:05
-
爱洛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30 06:45:53
-
零零·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1 14:01:14
-
疯狂星期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5 10:38:26
-
田明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2 19:04:44
-
四处趴趴走的N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05 02:06:45
-
豆友187337685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24 20:45:46
-
Phillix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03 18:01:00
-
过期少女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31 14:55:57
-
甜本甜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30 2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