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富爸爸穷爸爸》带来的一点感想
这是一本关于理财关于怎么看待工作怎么挣钱的书,启发我思考关于对于缺钱的恐惧与金钱的欲望的命题。
恐惧来自于缺钱,来自于责任,来自于对未来的不自信。就像妈妈说的,她经历了外婆下葬要到处去借钱而不得,所以狠下心一定不能缺了钱,要拼命挣钱,而他们挣钱的方式就是打工。我的父辈基本都没有太大差别,都是被那个时代推着走,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无可厚非。
而于我而言,我也恐惧,从大三开始,我就有点怕缺钱,觉得自己老大不小了,不太好意思再问父母要钱了,虽然他们也不是给不起。而要是自己想要出去玩或者聚餐需要花钱就更不好开口向他们要了,甚至每次玩都有一些负罪感,很难真正的逍遥自在。
工作以后,暂时没有找父母要钱,虽然前几个月没有发工资,但补助勉强够支撑。我总觉得父母挣钱不容易,能担待就担待点,这就是我的家庭。
这是我对缺钱的恐惧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来自我的家庭和我从小的经历。一旦缺钱我就会陷入窘迫的境地,不敢大方地和同学约,不敢计划旅行或者简单的出游,吃顿饭我都嫌贵。在弟弟妹妹面前也显得很没面子。所以我是绝对忍受不了绝对的贫穷的。金钱一定是生活品质的基础,这毋庸置疑。
而关于欲望我也有了一些体会,之前自己没有工作的时候,虽然能够通过老师的项目和奖学金获得一点钱,但总归是勉强支撑的程度,买东西很拘束,超过多少一定不会考虑。但是我却在去年买了3800左右的手机和600的鞋,去西藏玩花了将近5000,这在以前看来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都源于我觉得自己要工作了,每个月有固定收入了,有了保障的感觉,认为这些花费只是预先消费而已。现在看来,这就是欲望。一个3800的手机比一个1500的手机究竟多给了我多少快乐呢?600的鞋穿起来又比300的鞋舒服多少?去西藏玩比在成都玩好了多少?这或许没办法客观去分析,但是当我对手机录像功能不满意而想要入手gopro的时候,我发现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我发现单反又要比华为拍照好,日本比西藏更好玩。但是我没钱我就只能控制自己这些欲望。
《富爸爸穷爸爸》里面提到了赚钱越多的人负债越多,越能赚的人越能花啊。而且人总是会在自己的能力水平上去做选择去做安排,农民工一般情况下不会在大城市买房而会选择在老家的县城买房或者回家盖房,中产买房会考虑开发商绿化物业是否学区房等,而富豪会选择别墅,这是理所应当的吗?这样看来谁最惨呢?还是农民工吧,毕竟他们常年在城市居住的环境都是不好的,并且他们子女的教育老人的赡养也都是问题,但是他们没有选择。而中产呢?他们虽然可能背负着房贷,但是他们的生活看起来是体面的,他们可以住在贷款的房子里,也许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子女,但比起农民工的留守儿童已经好很多了。富豪自然是最好的,他们甚至连房贷也没有,不过富豪的思维不是谁都能有的,认了吧。
啊,说来说去还是没有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唯一想到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尽量不要出现无谓地花费,做好记账,合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