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赣可能是电影界最不会起名字的导演


编辑|罗力
2018年的最后一天,众多影迷翘首以盼的毕赣新作如约在国内影院公映了。
毕赣导演的这部新作品,除了有汤唯、黄觉、张艾嘉组成演员班底坐镇,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地球最后的夜晚》
以及一个漂亮的首映时间:2018年12月31日
相信在这之前看过毕赣《路边野餐》的观众朋友们都大致了解他的片子是个什么调调。它如迷宫般复杂,如梦境般深邃,富有诗意。同时,《野餐》650万的内地公映票房成绩也直接反映出,对于广大观众而言,它是小众的。

因此,当《夜晚》预售票房宣布破亿时,许多人都瞠目结舌。就算有汤唯、黄觉的名字压在海报上,这个数字似乎也夸张了点。
而在首映日当天,这部作品最终录得的票房成绩竟然达到了2.4051亿元。
一部“文艺片”,一天两亿…… 这怎么让人想得到

事后重看,发现这个惊人的票房数字是和片方的宣传策略分不开的。
“地球最后的夜晚”和“2018年最后的夜晚”挂上了钩,片方甚至直接将它写进了发行建议,通过微博、抖音平台的助推,直接把影片上映打造成了一个浪漫的跨年仪式。

“跨年”确实是一个大大的消费点。且不论电影本身的品质以及观看人群的合适性,一个美丽的片名 + 一波相互配合的宣发战,直接把跨年夜当晚的电影院变成了自己的大票仓……真是了
那么话说,《地球最后的夜晚》这个名字,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当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什么东西从你的脑袋里跳出来了?
今日推送,就和大家分享一下,2018年最后一部上映片,也是2019年第一部争议片《地球最后的夜晚》美丽片名背后的秘密。


1.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早在《路边野餐》刚在国内上映时,公众就已经通过媒体访谈知晓了毕赣为自己下一部作品选的名字,就是《地球最后的夜晚》。
对于热爱文学,尤其是拉美文学的朋友来说,这个标题,一定不会陌生。
毕赣导演取用的正是智利诗人、小说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的标题。

对于剧场观众来说,波拉尼奥这个名字曾经在2017年的中国戏剧舞台上传出过巨大回响: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所引进展演的话剧作品《2666》,波拉尼奥就是原著小说的作者。
这部由法国青年艺术家Julien Gosselin执笔改编导演的长篇大作,包含间场休息在内的总演出时间长达12小时,它的上演一时成为全国上下戏剧爱好者热议的话题。

戏剧作品《2666》于阿维尼翁戏剧节
而不同于作为长篇小说的《2666》,《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由14个故事组成。它出版于1997年,西班牙语原书名为《Llamadas Telefónicas》,意为“通话”,取自小说集中第五个故事的标题。
后来,本书在2006年被译成英语,书名更译为《Last Evenings On Earth》,即“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以一个新名字被介绍给更广大的读者群体。
同样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也是取自书里其中一个故事的题目。
“B”是这14个故事中大部分故事的男主角,从故事当中的内容不难看出,B的身上带有相当多的波拉尼奥自传性色彩。其中,与书本同名的第十个故事《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讲述的是B与他的父亲结伴出门,前往墨西哥滨海城市阿卡普尔科度假的一次经历。
他们大清晨开着福特野马车出门,路上在路边摊吃了绿鬣蜥肉扒,到达目的地后,不断造访餐馆和酒吧,与新认识的一位老人四处转悠。B的手里常常翻着一本法国超现实主义诗歌作品选,在路边的食摊,旅馆里的床上,在泳池边的露台座,在赌徒们剑拔弩张的酒吧里,他阅读诗歌,思考着当年神秘失踪的诗人居伊·罗塞的命运。

这部小短篇,以类似公路文学的叙事方式展开,终结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力事件,作者落笔快且准,让读者轻易地沉入墨西哥炎炎的热浪中。
罗贝托·波拉尼奥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声誉的文学巨匠,他的《荒野侦探》《2666》除了以极高的文学品质闻名于世,还都是文学世界里有名的大部头作品。对于许多读者而言,波拉尼奥的小说作品都是无法绕开的阅读对象,而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大部头,也有《夜晚》这样的短篇集可供选择,新读者们不妨一试。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已由《2666》的译者赵德明先生翻译成中文,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读。

2.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对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来说,除了好看的中文标题,同样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有它优美的英文标题:《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同样,这个标题也有它的文学出处。那就是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与4次普利策戏剧奖获得者,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同名戏剧作品。在中文世界里,《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这部剧本还有一个好听的译名:《长夜漫漫路迢迢》

这一个好听的中文译名由翻译家乔志高先生所译,除此之外,他还翻译过现在流行译题为“伟大的盖茨比”的《The Great Gatsby》,乔治高先生的译本题目则为《大亨小传》,也是颇为精妙的一笔。
《长夜漫漫路迢迢》是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尤金·奥尼尔在世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作家自认与业界公认的最好的奥尼尔作品。同时,本作也被戏剧界认为是20世纪最好的美国剧作之一,与它一同入选的,还有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欲望号列车》和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

尤金·奥尼尔
《长夜漫漫路迢迢》是一部四幕剧,写于1942年,根据奥尼尔要求,这部作品只有在他去世后才能公开发表、上演。1953年,尤金·奥尼尔去世,1956年,《长夜》就在百老汇登台,并一举赢下了托尼奖的最佳戏剧称号,以及1957年的普利策戏剧奖。
与波拉尼奥《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一样,《长夜》也是一部具有作家自传性色彩的作品。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从早晨起床到夜幕降临。一家四口各自具备鲜明的人物形象:父亲詹姆斯是爱尔兰移民的后代,他曾经在舞台上风头无量,可惜后来因不愿拓宽戏路而断送了作为演员的前途,日子因此变得不如意,他酗酒,他吝啬,心中却有愧于妻儿,他们曾整年随他在外巡演,两个儿子都在旅馆中诞生,甚至还有一个孩子因他的缘故而夭折;
母亲玛丽是一个自小接受天主教教育出身的女性,美丽且虔诚,原本的志向是当一名修女或一名钢琴演奏家,在年轻时对詹姆斯坠入情网后,原本的生活开始渐渐发生变化。生下二儿子艾德蒙后,她突然变得孤独无助,性格变得敏感,甚至染上毒瘾,情况糟糕;
大儿子杰米是个不安分的人,他无心工作,游手好闲,父亲用尽关系为他找的工作岗位他却看不上,只要还有能再买一杯酒的钱,他就待在酒吧里不回家;
小儿子艾德蒙,则似乎是这个家庭里唯一一个“正常”的人,他性格和品行良好,身上还带着诗人的气质,形象是阳光的,乖巧的。但不幸的是,偏偏是这样一个好男孩,却身患肺疾,恶病缠身。
《长夜》的故事就从一日早晨开始,随着故事推进,黑夜慢慢降临,这个家庭的命运也似乎从正一步步堕入黑暗。在其中,我们可以对照着尤金·奥尼尔的生平经历,在剧中看见他的父亲、母亲和兄长现实生活中形象的影子,而奥尼尔自己,在剧中的化身则是小儿子艾德蒙。


有兴趣通过阅读来欣赏这部作品的朋友们,可以在市面上诸多出版版本以及翻译版本中选择自己中意的一款来阅读,除了《长夜漫漫路迢迢》,它还另有译名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长昼的安魂曲》等。

同时,《长夜》的剧本也曾被拍成过电影。我推荐的,就是这部1962年西德尼·吕美特的导演版本,影片长度接近三个小时,在文本上有较好的完整度。

本片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是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他也是1957年神作电影《十二怒汉》的导演。
在他导演的《长夜》中,四位主演发挥非常出色,并在当年戛纳电影节斩获了非常丰硕的奖项:饰演父子三人的三位男演员拉尔夫·理查森、贾森·罗巴兹、迪安·斯托克韦尔同时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一个奖项同时表彰一部电影里的三名演员,非常少见;饰演母亲的凯瑟琳·赫本则斩获了最佳女演员奖,演员表现可以说是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推荐观看!

欢迎关注公众号:呗壳剧场
更多原创文章等你来
(如需转载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