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好未来的老师“磨课”,不少老师都“疯了”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是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奉为圭臬的一句话。所以在众多机构在为招生不顺、团队不合等办学问题苦恼时,他却追根溯源,在教学本身上倾尽心力,为孩子的成长焦头烂额。
15年后,很多教培机构都不复存在,好未来却一跃成为行业的“巨头”,不变的是,他们认定的那个“因”还在坚持着。

什么才是好的教学?
好未来(学而思)在刚刚起步时,教学上的问题也十分明显:由于每个老师讲课风格、讲义和进度不同,家长的体验很不一样,以致有的班挤不进去,有的班招不上来……张邦鑫行思坐想,决定在坚持个性化的同时,统一教研。
这是一个艰辛的起步。在那个名师当道的年代,几乎没有机构做教研,他们无从参考,人手也捉襟见肘。
张邦鑫带着老师们摸索前行,每位老师负责一个年级的几章讲义,写完后统一发送给他,审定汇总后,再送去印刷。
关于教研和授课的风格,在好未来创立之初,发生过一次非常激烈的争执。
当时,北大数学学院才女季云英在好未来兼职代课,学院派出身的她强调数学的学术性,认为数学授课应该严谨认真,可张邦鑫更注重趣味性,认为可以打破常规,这样孩子更容易理解。
两人争论了两个多小时,僵持不下,季云英一气之下辞职了。
于是,张邦鑫继续按他的方式教下去,颇受学生欢迎。然而随着学生数量增多,他逐渐感到吃力,这才认识到专业性的重要,又好言好语地把季云英“请”了回来。
后来,季云英做系统教研时也慢慢发现了趣味性的价值,“教学不是绝对的学术性或趣味性,而是二者的结合,既要考虑知识的传授,又要符合孩子的认知”。
显然,他们双方都认识到另一面的价值,好未来的教研就是在争论中不断迭代的。
当好未来学员规模越来越大,对教研也有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好未来正式成立教研部。那时,好未来只有60个老师,他们把最优秀的8个老师抽调出来做标准化教研。
从讲台上撤下来,起初这些顶尖名师难以接受,家长也闹意见,期间出现了一些波动。
但张邦鑫、白云峰等创始团队坚持让最优秀的老师后撤一步,将他们的教法和经验沉淀总结形成标准化体系。
统一教研之后,好未来一节课主体内容标准化,保证了扩张时的质量底线,同时也给老师留出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与之前培训机构不一样的思维是:多数学校会突出自己有多少名师,多少90分以上的老师;而好未来要保障的是,最差的老师也不能低于80分,这样高分的老师会自己“生长”出来。

永远没有最好的教研!
标准化教研耗时耗力,教研老师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寻找每道题、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还要融入教育理念。一般教研部写出讲义以后,教学部和学科部会提出很多修改意见,一遍遍地打磨讲义。
在好未来,所有老师必须参加集体备课,大家对着讲义,聆听有经验的老师讲示范课。讲课老师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压力很大,但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东西冒出来。
“在好未来,所有人的讲义都不会让人满意,而且怎么改都不会满意,大家对教研永远有更高的要求,教研永远是流动的。”好未来高中数学老师赵铭雪说。
有意思的是,好未来的讲义推出后屡屡被一些机构抄袭,但抄袭的速度赶不上迭代的速度。这也是好未来应对变化的唯一招式——只有加速奔跑,才能向前迈出半步。
直到现在,好未来仍坚持着家长“全程可退费”的机制,用它来倒逼教学教研不断做到极致。
-
清夏2021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12 05: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