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1 | 春梦
写在前面:今日突发奇想,决定每周挑出我觉得值得拿出来分享的东西,写一个书影音报告,看过听过的东西不好好总结的话,我会难受死,每周写完之后,我就可以放下,再继续吸收新东西。形式尚在探索,极有可能会采用播客形式,录和听都更方便。其实也曾想过新年当个vlogger(??)。
电影
#1 黑泽明《生之欲》
叙事——
黑泽明的电影似乎总会在开头就很明确地给出character want:开篇的胃部X光片,直接由画外音告诉观众,“这是主人公的胃,虽然有胃癌的症状,但他却不知道。”主人公渡边尚不知道的事情,观众却已经能够以上帝视角俯瞰他即将到来的死亡。
非常自然地,我联想到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事实上,黑泽明也的确受到了这篇小说的影响。大概五六年前的样子,托尔斯泰对伊凡伊里奇濒临死亡的体验的描写让我颤栗得泪流满面,而这种体验深深烙进了我的生命,尤其是目睹了亲人的逝世之后。在他生命迹象刚刚消失时,我亲了亲他的额头,尚有温度,后来就冷冰冰的,最后就成了灰,但有时他又会出现在我的眼前,明晃晃的,有阳光,他的脸上挂着汗珠。
托尔斯泰的描写更为形而上,“死过去了,就再也不会有死了。”但是黑泽明的改编要通俗得多,融合社会批判和内心剖析,全知的画外音始终存在,故事前后两分,前半段以渡边主视角为主,交待了他的工作、家人,以及小说家和女同事带给他的新体验,转折点:在渡边突然意识到自己最后时日的意义并决定付出行动之后,突然转入他的灵堂,后半段则以拼贴讲述为主,罗生门式的,展现的是死之后的延续性,众人的记忆、困惑、揣测等等,但完整的事实早已伴随渡边视角的消失而消失。
尽管通俗,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唤起的生命感叹,依然比太多作品高明得多。
电影语言——
1、拥挤烦闷的办公室场景,一大摞一大摞的公文是重要的道具,将人挤压其中,也与“踢皮球”的办事效率形成对照。

2、这部常用广角镜头,中景,将人物置于前景,拉大纵深(其后的《七武士》不再出现):
以医院等候室那场戏为例,固定长镜头,通过人物调度,随着恐惧感加深,主人公渡边不断向前景移动,直到最后,他忧惧的脸和紧攥衣服的手,占据画面构图左侧,配乐起。

3、画中画构图,其实就是充分利用门框、窗框来分割画面(杨德昌和侯孝贤的电影中很常见):
(1)医院等候室:从刚才的中近景(渡边的脸几乎占据画面1/2)切到现在的全景(渡边在景深处蜷缩着),恐惧感抓住他,画外不断在喊他的名字,他呆滞许久才起身,大衣掉落在地。
(2)渡边卧室
(3)走廊



4、过马路戏份:渡边知道自己得了胃癌之后,走出医院,这个镜头从面跟开始,渡边驼着背,表情凝重,心事重重,此时没有声音,直到他要过马路时,车辆嘈杂声突然进来,摄影机迅速后拉,越来越远,在摄影机和渡边之间,车辆来回穿梭,扬起灰尘。

5、单镜头内,利用镜子构成正反打效果,永远是创作者冲动吧。(例子太多了,下面要提到的张律也爱用)

6、舞厅的镜子和帘子:拍电影是对现实空间的新发现,摄影机究竟该架在哪里呢,利用镜子和帘子当然比直接拍弹钢琴、跳舞更能体现舞厅的氛围啊,混乱、摇曳,帘子与渡边唱的《小船之歌》情绪一致。



7、餐厅戏份:用摇臂拍渡边握着小兔子玩偶下楼梯,后上方的学生在唱生日快乐歌,视觉上像是唱给渡边的,因为此时也正是渡边的“顿悟”时刻,仿佛他生命中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该如何去活。如此直白的比喻为何丝毫不显得刻意呢?看完整场餐厅戏就知道,最开始电影就交代了餐厅两层的空间位置,中产夫妇在前景,渡边和女同事在中景,庆生的学生始终在后景玩闹,充分利用了全景的叙事效力,后景元素早就准备好发挥作用了,直到渡边下楼梯时才凸显,但随后,真正的生日主角就上楼了。多么自然美妙的巧合啊。

8、长达一小时的室内守灵戏份(中间穿插回忆镜头),这么多人,每个人都要吃东西说台词,还要移动位置,我想想都觉得好难……说说一个无关紧要但我觉得很有趣的剪辑点:一嗓子喊出新景别,从特写到关系。


9、荡秋千:临终前,再次唱起《小船之歌》,又侧面利用方框的推镜头和正面固定镜头组成。歌声延续至下一场,众人守灵默哀。


相关阅读:
#2 张律
1、《咏鹅》
这是我的第一部张律,很喜欢,小巧而丰富,融合情感、政治、历史、身份,反复强调作者在场。
(1)餐馆内的单镜头内正反打效果,不算新奇,但是好看;

(2)男主跳入废弃房屋内的摄影机运动和人物调度,妙,摄影机也是主角,两者在房间与院落逡巡;

(3)男主喝醉后蹲在地上抽烟,镜头反打,女主开门,民宿老板依然站在暗房的红光内,多走一步都不行,就是要站在红光里;

(4)通过一个镜头的摇,凭船栏者由男主变成女孩;


(5)男主跳起咏鹅舞…

2、《春梦》
喜欢游离叙事的都该看看张律,太妙了,好看极了,轻与重在其间荡漾。这个片子绝不仅仅谈梦境、记忆,融合现实与幻想,而是打破一切边界,甚至连打破的动作都不存在,所有元素皆如溪流。看到最后,遗照出现,人物开始着色,父亲起身走路,手持运动非常自然,我惊了,这一切到底是谁的记忆和幻想?主视点不存在的。
(1)这个餐馆也有同样的镜子呢!


(2)顶楼跳舞:一个手持镜头完成,艺璃起身,三人跟她挥手,说“走好”,镜头跟着艺璃,从聚餐处离开,她醉醺醺的,闭着眼睛旋转起舞,镜头环绕,三位男主消失,继续环绕,艺璃入画,镜头跟着她,艺璃坐在木板上,画面右半边,人已去,字幕出。
紧接着的段落显然跟字幕前有微妙区别,餐馆四人戏,艺璃从众星捧月到被拆解。

(3)黑色天花板壁纸翻折出新场景:
上一场,艺璃谈及做梦,立刻剪入她睡觉的样子,壁纸被撕下来的声音吵醒她,她起身抬头看,镜头反打,黑色壁纸翻折,新的场景出现。


(4)澡堂唱歌戏:
其实就两个简单的镜头,一个近景,一个全景(左侧人物最后走入),但是非常舒服。


#3 洛尔瓦彻《奇迹》
洛尔瓦彻有一种个人气质的融合风格(?),电影语言上既有常规拍法又有非常个人化的设计,愈发觉得好片子,实在不必过分追求别致的拍法,只要某种拍法对于一场戏来说,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便足够。(超16mm胶片)
这部真的太动人了,觉得比《拉扎罗》拍得更好。洛尔瓦彻将城乡差异、少女对外部世界的渴望、乡村女性的处境、父亲的偏激与感性(“当我们制作蜂蜜时,仿佛世界将要终结”)……通通展现给观众看,展现而非评判。
1、躲雨的戏,摄影机置于雨布之下,暗绿的光、鼓动的布、局促的空间以及面部特写,人物就此展开对话,再切至全景,景别从小到大,女孩露出红雨靴;
2、从女孩拨动镜子(绿色边框)的动作剪至将透明塑料盆浸入绿色海水的镜头,相似的视觉,一上一下,很好看;
3、女主与德国男孩在山洞里的戏,一个镜头既展现现实(也有可能是幻想)又展示梦境,主要在于利用了光和影子;
4、女孩口吐蜜蜂的表演、爸爸为女儿买骆驼 。
#4 安东尼奥尼《过客》
《放大》就是改编自科塔萨尔的小说,这部电影的气质依然非常科塔萨尔。
1、男主换护照照片时那场戏棒呆:过去进行时的录音形成闭环,伴随视线摇镜头,用两个镜头完成时空转换,现在-过去-现在;
2、最后的运动长镜头棒呆,镜头从铁窗缓缓推出,调度和运动,难道不该好好学学吗?(是的,没错!)
推荐这篇:
#5 成濑巳喜男《情迷意乱》《女人步上楼梯时》
成濑的拍法其实非常常规,就是好莱坞镜头语言,但是好看在情感的真实细腻和高峰秀子的表演,尤其是《女人步上楼梯时》,塑造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1960年代日本女性形象,她在婚姻、工作、家庭、爱欲中所遭遇的艰难、不安、挫败、孤单、渴望等等,通过步上楼梯的动作,来展现她从无力困惑到从容坚定的转变。另,女主处理感情的方式真是大方得体啊,自己爱着的男人其实非常不完美,还有家室,又要调至大阪,她知道一切都不可能,自己也不会越雷池,但还是去送行,而且是跟这个男人的妻子交谈,送了孩子礼物,爱就爱了,但也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需要偷偷摸摸,坦坦荡荡,真真好。
音乐
整理完2018的歌单之后,慢慢开始非常想有意识地收集soul和funk,因为这类音乐里有我非常缺少的东西,这次只想推荐一首最近无限单曲循环的歌来自Isaac Hayes的Now we're one,一起沉入浪漫和忧伤之中吧。
书
摘抄下其中的同名短篇里的几个句子,尤其是第三句,来自两人电话段落,我读到这句时,开始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一时语无伦次,只能感叹其瘦削的精准。
152:
某时某刻,断折的柱群,意义晦涩的梦,在本可以解悟的时候落入遗忘的井。
153:
就像往常一样,自从那个已经遥远的新婚之夜以后她一贯如此,伊蕾内又缩回到内心的最深处,同时在表面上迁就,微笑,甚至乐在其中;在那自由却贫瘠的深处,她觉察到死亡的征兆……
154:
为了自尊,应该沉默,慢慢把电话挂上,独自一人,干干净净。“索妮亚刚走。”让娜说,底线被越过,荒唐开始上演,舒适宜人的小型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