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是在塑造另一种人生吗?
在回答之前先问一句:我们欠星爷的那张电影票还了吗?

如果说影视作品是在塑造另一种人生,从而对观众产生或利或弊的影响,那么确切的说应该是故事对人们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也包括没有影音媒介的文学作品。
70后80后对周星驰电影的喜欢,更多的是从星爷饰演的一个个小人物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宣泄了现实里的情绪和无奈,借用一下里面的经典台词来说就是,“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欠星爷一张电影票也是真真切切的心声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许多职场女性与家庭主妇对《甄嬛传》的喜好,甚至有人看了不下几十遍,随着剧中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和种种境遇,把与自己生活时空相差那么多的情节脉络,竟然也是生出感同身受的强烈认同,仿佛对号入座般的看见了一个个生活里的“原型”,其背后必然有着合理的逻辑。

2018年大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撩拨了好多人的泪腺,即使家里没有病人的观众也被触动,人有旦夕祸福,一个人大病而导致一个家庭的坍塌,“我想活下去”却无力面对这种无奈的现实,让人对故事里一个个人物的命运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不由得思考起现实里的种种困境。

故事是成人的梦境和游戏,里面不乏对人生有积极意义的内容,比如个人的奋斗,集体的努力协作,有对真善美的颂扬和对人性丑恶的鞭挞,既有对名人成长和事迹的展现,也有对底层小人物的同情和理解,更有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和想象,等等。
好的故事往往是会引起观者的强烈共鸣,不易觉察的代入感使人身临其境,无论故事里有没有自己的影子,但心灵上一定会被触动,或唤起内里的良知,或“实现”自己臆想的梦境,或激起曾经泯灭的理想,或对现实的重新思考与定义,等等。

有研究说我们现代人的祖先——现代智人,具有其他智人不具备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想象和讲故事。通过讲故事可以把抽象的认知感性化,便于沟通和传播,人毕竟也是感性动物。大家一般都有体会,遇到逻辑性强的抽象解读,比讲个故事举个事例要更难理解。而感性中也蕴含着理性,使人类在复杂纷纭的各类事物中抓住本质,同样理性的认知通过感性的演示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要人类的感性不消失,那么故事将不可替代,继续满足着人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扮演着负责阐释理性的角色。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既然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和社会,那么对现实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也就会一直存在,至于影响是利是弊,我想说那还是看自己吧,关键是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实不只是影视和文学作品,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等等,都会对个人的认知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人说,人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我想,可能很多人误解了独立思考,它不是像孙猴子一样无父无母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人们的知识学习和探索无疑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展的,在此前提下才有了认知不能固步自封,所以既要学习也要质疑。外界因素的好与坏及影响与作用,终究是要看自己内里的良知良能是否被唤醒,从而才能把控好自己的人生。
原创不易,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