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昆山走读·玉峰山公园和海南戏
6日午餐过后,我们搭便车来到昆山境内。一路上感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就像我之前写的,城市化的进程带来的往往是同质化的问题。车行在昆山的街上,你会一点也不觉得这只是苏州辖下的一个县级市。作为连续6年蝉联“全国百强县”首位的昆山,甚至比中西部一些小型地级市的发展,还要好些。
在这样的一个地方生活,人民能够体会的幸福感可能都会强一些。历史悠久,区位上毗邻上海,经济上受到辐射;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避免了过高的生活压力,还十分注重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地方。
老师下午在黄泥山小学讲座。虽然雨势渐大,我和师妹决定还是听从老师的建议去玉峰山公园游览。想着雨大,人少,逛园子的氛围更加闲适。
不过,公园名并不叫“玉峰山公园”,而是“亭林园”。园中有山名玉峰,1936年时为纪念顾炎武而改名为亭林公园,现在园内仍有顾炎武故居。
在查阅亭林园相关资料的时候,看到一条链接名为《昆山的“亭林园”为什么不值得去?我告诉你真相!》原来该文作者前往游览的时候,仍有很多地方处于建设和开发,可看之处着实不多,也难怪让TA失望。不过,我和师妹的运气也好不到哪里去。临行前,老师说若是攀爬玉峰山,雨天路滑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过山不是很高,以前上面还有雷达,做军事用途。
结果我们到的时候,大部分山路都被封上了,除了昆石馆以外的景点,包括顾炎武故居全都大门紧锁,不得进入。所以我和师妹就认认真真逛了园子。
但此次行程并非完全没有收获。我一向认为,这天下的美景,必要经历困难才能发现。身体上的辛苦和视觉、精神上的满足之间,会形成排山倒海、涤荡心灵的浪潮,让人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这里想插播一下得到这条心得的契机。
人之一生,过眼的美景无数,且看朋友圈中不时晒出的照片就能明白。可是能真正长久留在脑中、心中的,屈指可数。能拿出来作为闲聊时候的谈资、表达自己的赞叹,将当时经历的心灵的升华重现、分享的,少之又少。而这些让我们不断回味,在往后的生活中不断想起的美景,往往都与我们曾为了与之相遇而付出的努力有关。
如今,对饭店的期待,对旅行的期待,在我们真正将食物吃到口中或者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消失无踪。而美景又比美食难得。人力纵匠心独运,也抵不过老天爷的心血来潮。有些地方,你明知什么情况下比较美,但无奈天公不配合,就是生生错过,徒留遗憾。
读研时的暑假去四川。凌晨2点从宾馆房间里强撑着醒来,登上大巴,历经9小时才到达黄龙附近。黄龙五彩池必须在阳光灿烂时才能折射出靓丽的五色,而因为下雨,我们看到的只是清澈的天然水池而已。心中当然是失望的,对随后九寨沟的美丽,也不再抱多少希望。
去九寨沟的前一晚,更是凄惨。天降瓢泼大雨,住的屋子也不好,身上的衣服里里外外全都湿了还不算最坏的。带的箱子不防水,连里面的衣物也有几件遭了殃。第二天,还是有微雨,但是站在景区门口排队,看着群山之中云雾缭绕,心好像就安定了些。
虽然不喜欢爬山,但我却很喜欢看山。山虽不言,却可诉说千古。每次看山就觉得心情很宁静。坐着景区内的专线大巴前往,再按照路线走出景区。一路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海子,在不甚明朗的天光下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只恨自己读书不多,只能说出“极美极美”这样的词语来。
那时候,我知道,文学作品中的词句,都是写实,而没有做艺术上的夸张。我也知道,之前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因为历经千难万苦,我得以与这样神圣的美景相遇,一辈子难以忘怀。
人生也是一样,要耐心,不要灰心,因为最美、最好的东西,都是历经辛苦才能得到。
因我没有想到会在亭林园遇见这样的美景。也或许因为没有期待,所以这种突然像极了神赐的惊喜,为了奖赏我们在雨中不畏寒冷地努力,为了我们不贪恋温暖的放弃。
此刻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才发现有不少人晒了山门的景色,多是春天、晴天,反而没有我们去时的仙气。我和师妹去寻顾炎武故居和昆石馆的路上,经过了这里,几乎没有人。山门边上小小的湖面,因为雨氤氲出淡淡的雾气,似烟,使得整个空间有如仙境。

虽是下雨,但天光很明朗,是因为金色的银杏反射也说不准。银杏已近千年,岁华摇落却也生生不息,在潇潇的雨中别有一番情致,仿佛可以穿越千年的时光,与那之间的人们都有了亲近。
山门前有小型佛塔,上书“十方比邱尼及优婆……”后面的字看不太清,但与山门一体,仿佛告诉人们从这雨和烟气中,可以穿越到另一个世界。

银杏树下有“云根”字样的石刻,宋《昆山杂咏》描述这里的景色时,曾有“高岩耸怪石,老木缠云根”的诗句。

雨、山、千年古树所构成的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大门。除了那对在树下不断拍跳跃照的小情侣外,是否有人曾和我们一样,见到这样的美景?即便是同样的天气,同样的秋冬,也是不同的吧?
这更像是一个邀请,而我很难拒绝。所以我拉着师妹,冒雨上山。
上山后其实风景也就尚可,变成了普通的山。山行一半回首可俯瞰昆山景色,一片白白的房子。

中段有妙峰塔,民间称为“子孙塔”,初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曾经历数次重建。塔为青石结构,五组八面,每层均镌有神态各异的佛像,共40尊。

塔近旁有玉泉井(未见井眼)和抱玉洞。经查资料,抱玉洞位于玉峰山的芙蓉峰下,“ 洞口的上方为人字形,向阳,洞高2米多,洞内底部平坦,约8米左右。为供奉梁代慧向和尚所建。”(来源于百度百科“抱玉洞”词条)洞中曾有慧向的塑像,遗憾1958年烧制石灰时被毁。

沿着石阶一路上山,逐渐到顶,看到有军事禁区,不可进入。于是和师妹从另一条可供汽车行进的盘山道下山。
天气情况比较冷峻,但还没有看到“昆石馆”,于是我们二人很能坚持。从另一条路下山,其实反而离我们要去的方向愈发远了,不过因此看到其他的景色,也算是不虚此行,很好地实现了门票的价值。
景区里仍然有许多地方在修缮和开发,但已能看出大体的样貌。诸多景点都关着门,提前问过,唯有昆石馆是开门的。入园的时候,遇见保安师傅,询问昆石馆的方向,没有获得有用的信息。保安师傅略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
我就在这边上班,里面没进去过,去到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那座桥。
我们随着师傅手指的方向看去,嗯,二十米外……有一座小桥。
师傅……您是认真的吗_(¦3」∠)_
也就是说,那日我们游览的部分,已经比长期在这里工作的保安师傅能看到的多了许多,在此处有了比本地人还本地人的幻觉,很神气了~
山下有湖,湖中有桥穿过通往一座小亭子。冬日刚刚开始,绿意还未完全褪去,间或有红的、黄的叶子点缀其间,在烟雨蒙蒙中别有一番意境。况且园子里除了我们外恐怕再无多少游客,这满目的美景画卷独为我二人展颜,非常荣幸。

顾炎武纪念馆自然是不开的,昆区博物馆也同样大门紧闭。我们索性也不再期待,一心一意去看昆石馆。


对于“昆石馆”这样有执念,是因为老师呀~老师心心念念的“不起眼地放在角落”的昆石没有找到,让我们很想了解昆石到底是什么样的石头,加上好歹逛了园子,唯一开放的景点怎么样也要看一下。
纪念馆在亭林园的角落,进门之后是很大的院落。主路两边有一些盆景展。展馆门上挂有匾额,上书“昆山有玉 玉在其人”,很是注重人民的力量了。

进门即有“昆石馆前言”,介绍了昆石的来源、种类、特点和在古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字数过多,便把图置于这里:

馆中陈列了诸多昆石展品,介绍文字说明了种类和名字,有些很有象形意境。
从昆石馆出来,我们便顺园子的一边出去,门口有戏剧展演曲目的大型展板,今晚我们即将在昆山图书馆旁边的大剧院观赏海南戏~
出了门,经过华藏寺。
和师妹打车前往住的酒店——昆山登豪酒店。
跟老师汇合后拿到了自己的箱子(之前跟着老师一同讲座去啦,箱子比较有耳福~)稍事休息后就同已经到达的参会老师们一起步行去昆山图书馆食堂晚餐,餐后即去欣赏海南戏。
2018年10-12月, 中国首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于江苏昆山举行,约120个戏曲剧种到昆山演出。演出形式包括大戏和折子戏组台,还召开主题性专家研讨会。与此同时,主办方还公开征集各参演剧种的道具、服装、书刊、音像等物品,筹建戏曲博物馆。
到场的时候戏已经鸣锣开演,所以第一折没怎么看到。大致是夫妻多年离别又相认,母子分离多年再相认的大团圆戏。第二场是对歌的现代戏。很神奇的是,即便不断对应着舞台两边墙上的字幕显示,也完全不知道唱到了那里,语言发音殊不相同……
不过看对歌的时候确实看出了趣味,觉得还挺好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