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加拿大北大西洋(一)——爱德华王子岛(PEI)
北大西洋地区对于加拿大旅游来说,明明有着不逊色于加拿大其他任何地方的景色,却一直是一个不温不火的存在。半年的寒冬让它无法像温哥华一样四季宜人便于接待游客,只有每年6月到10月是游玩的黄金时期。而地理位置的偏僻也让很多人的北美东部之旅止步于魁北克一带,不再往东北方向而上,去到北大西洋地区看一看。
这次北大西洋之旅原定是一次深入自然的自驾之旅,奈何唯一可以开车的人临行前突然放飞了象征爽约的白鸽,我们只得临时调整行程。非常具有代表性但必须自驾才能去到的布雷顿角、芬迪国家公园等只能抱憾放弃。不过调整后的行程时间更加宽松、游玩也更加深入,大概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
尽管延误了二十多分钟,大巴司机还是慢悠悠地检票和搬运行李,以一副标准的加拿大式心大和乐观——认真听完你的忧虑,满是关怀地点个头,手在你面前划一下,自信又坚定地“别担心!没事的!你看我都不着急!”——来处理一切问题。
之后,我们的大巴车便一路亡命狂奔,凶猛又漂亮地强行超过了一辆辆私家车。
车窗外的景色也以“我们还未来得及相见便已离别”的速度被大巴司机甩在身后。感谢联邦大桥闸口让车速降了下来,我才有幸拍到这唯一一张不糊的照片。在车窗玻璃这个滤镜下,照片的色彩呈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和温和,而我对爱德华王子岛的设想也大抵如此。

抵达爱德华王子岛(Prince Edward Island)首府夏洛特敦(Charlottetown)的住处已是傍晚,放下行李我们便外出寻觅晚餐。海鲜、土豆、冰淇凌构成了爱德华王子岛饮食的招牌。招牌,总归不会差,如同在东北大地吃烧烤踩雷的几率很小一样,秉承着这个信念我们随缘走进了一家餐厅打算吃海鲜。
可惜此刻餐厅的名字我已经记不得,两道主菜的味道也忘了干净,只记得那盘白白的Chowder是我喝过的最好的。汤浓郁但不腻,牛奶的甜香和海鲜的咸鲜味道层次分明却又分割不开,如同闻到柴火的味道便会不由自主会感受到烤火的温暖。很多店的Chowder会用龙虾肉和鱼肉的碎料,或者再添点蛤蜊,大概意思一下。但这一盘,都是扎扎实实新鲜又大块的带子、鳕鱼肉和青口,富有嚼劲的海鲜和着小块炖煮得糯糯的土豆,每一口下去都是惊喜和满足。满足过后,来点爽脆的豆苗清清口,嘴巴里的味道淡去了,再舀一大勺Chowder,又是一次重新开始的惊喜和满足,不断循环。
我还随缘点了一杯当地啤酒,然而并不好喝,口感像雪花淡爽兑水,饮之无味,弃之毕竟酒钱都付了。

餐后入乡随俗,去当地人最引以为傲的冰淇凌店——Cow's,来上一根号称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冰淇凌。我不常吃冷饮,但对冰淇凌一直很有好感,因为觉得它特别擅长带给人幸福。无论老少,每一口都吃得认真又快乐。年龄在冰淇凌这里消失了,一个人只要举着冰淇凌,他就是夏日里疯玩了一整天,不买一根吃掉就没法解渴解馋,没法回家的小孩子。
所以我曾想开一辆冰淇凌车,看到兴高采烈过来买冰淇凌吃的人,就给他大大的一勺,让他的快乐更多一些,看着他惊喜的表情,我也一定会更加快乐。后来猛然记起自己五行缺钱,便没有了后文。
来一根冰淇凌,搭配在街上散步消食,是另一项非常快乐的入乡随俗活动。

夏天的爱德华王子岛是很多老年人的度假首选,城中心保留着大量古旧建筑,或是教堂或是民宅,马路未曾也无意拓宽,加之路旁还留出一排停车位,这里的车速比起自行车快不了多少。当然在这里,也没有人着急。街上行人三三两两,不至于络绎不绝,倒也不会冷清,人声嬉笑忽远忽近却又不会喧闹刺耳。落日余晖把一切都罩上了一层淡淡的黄白色,温柔又平和,让人无法匆匆路过,不置一顾。结伴出游的老人们在人行道上慢慢走,车在马路上慢慢开,古旧建筑弥散着时光沉淀的气息,仿佛堆建起它们的不是一砖一瓦,而是一本本像石砖一样沉的承载满岁月记忆的书籍。

明明前一天还被时间用尽一切方法推搡着不停往前走,要赶整点的公交、要在傍晚五点前回复完邮件、要晚上去超市买回一周量的食物,诸如此类。今天却又被时间拽慢脚步,被允许走走停停、坐在路旁发呆也无妨。而我俨然还没习惯这种节奏的变化,几次不自觉中越走越快,被朋友埋怨走那么快干嘛又不是赶集,才回过神来,又一下子完全停住,杵在人行道中间,傻傻地环顾四周,像一个刚从熟睡中猛然醒来的人,正在努力地辨认自己身处何处,接下来又要去往哪里。
然后突然冒出一句,真好啊。
夜晚的夏洛特敦,微凉的海风在街道上穿行,海水咸咸又潮湿的气息挟裹着城市的味道从身边经过,汽车引擎的声音在身后逐渐贴近,再逐渐走远,这里的路上没有嚣张聒噪的跑车和机车,只有海鸥的一声鸣叫打断了引擎声的连续性,但又迅速恢复。似乎总有一种默契在这儿维护着宁静的秩序。
路上更是没有行人,偶尔有亮灯的屋子照映出房间里人们的身影,或在客厅看电视,或在餐厅用餐。一扇扇窗子仿佛默片荧幕,没有尽头的街道是有着无数放映室的电影院。这家影院幸福极了,排片都是闲适安逸的日常剧情片,毕竟生活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故事。

回到住处时天几乎完全暗了下来,门旁的夜灯已自动亮起,门前地上简单的绿植里坐着几个小精灵像、插着两三根地灯,绿色和黄色相映在一起便是温馨,一如午后初入爱德华王子岛时看见的景色,宁静又温和。
之后,是一次久违的安稳的睡眠。
关掉闹钟,我和朋友都以为前日的奔波会一觉睡到正午,谁知我们起床时朝阳初升,和美东时间换算下,发现竟比平日起得还早。大抵因为在心无旁骛地休假,才能舟车劳顿的第二日依然神清气爽?
用过早餐准备出门时碰巧遇到房东,寒暄之间了解到他是本地人,和父母隔了两条街自己住在这里,做着一份收入不高不低,内容不紧不慢的工作,平时喜欢窝在家里看足球或者和朋友去公园踢足球,夏洛特敦有些无聊,但生活环境和节奏都舒适,抗拒多伦多的喧闹和繁忙。
这真的是非常典型加拿大普通民众写照:多伦多,大城市真不错,但我不去。
他很惊讶我们竟然这么早就要出门,“夏洛特敦很小,也没什么可逛的,你们这个时间出去不到下午就会没事做了”,说完又好像自己也觉得哪里不妥:“码头的公园有些水上项目,Cow‘s的冰淇凌...哦你们已经吃过啦?确实挺好吃吧;去餐厅的话可以试下鲜生蚝,我们这边有自己的吃法;你们如果喝酒的话,剧院附近有很多酒吧,晚上会比较热闹;剧院最近好像也有音乐剧,旁边还有博物馆,一天逛不完的。”
我俩憋笑,道谢,出发。

房东说得其实也大差不差,夏洛特敦城区确实很小,市中心功能区、景观区也就纵向两、三公里,横向四、五公里那么大,一天兜兜转转下来,我们可能连十公里都没走满。
步行去城市西南角的维多利亚公园转一圈,折返时途径参观Beaconsfield历史建筑,中午附近找家seafood grill&bar 试试房东的推荐,下午去码头,游玩后再沿着主干道折返回市中心闲逛。这个路线规划可以在一天内把夏洛特敦核心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覆盖到,当然剧院、博物馆这些耗时的项目必然无法计算在内深入游玩。

我对自己规划的线路十分满意,晨风微凉适合散步,第一站当然是公园遛弯儿。其实,维多利亚公园比起作为自然公园,更像是一座市民公园。

公园中心保留着一小块未开垦的湿地,围绕着修建了一条我这辈子走过的最轻松好走的徒步道,北侧贴近居民区的部分偶有被栅起来的网球场、棒球场,孩童欢快地玩着,球撞击在铁丝网上砰砰作响。

沿着海岸一条散步道,一条行车道,临海的大片草坪预留了很多篝火和野餐的位置,也确实有很多当地人驾车前来,车子停在旁边的停车场,一大家子人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吃零食,海鸥贼眉鼠眼地遛来遛去,想要偷薯片吃。

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娱乐设施,换言之,没有任何引得游客惊叹不已,连连拍照的内容,就是那样自然、安静、质朴,当然对于希望探索新奇的游客来说也可以称为乏味无趣。
但生活哪来那么多时时刻刻的惊奇不已,就这样静静地散步,呼吸着青草和海风,晒着太阳。和朋友东扯西扯讲着废话,然后毫无征兆地丢下朋友去和当地人一起玩围堵海鸥,尽兴了互道“Have a nice day”,再一溜小跑回到朋友身边。

“你知道你刚才的行为像什么吗?”
“哈士奇?”
“挺有自知之明,我想了想没忍心拍你。”
“太可惜了你没有保留我的美。”
“拍照是保留送你去精神病院的证据。狗子,玩够了吗?”
“没有,但我现在好热好渴,附近有卖冰美式的吗?”
“谁让你突然撒欢儿,没看到咖啡店或者快餐车,往居民区走吗?”
“走呗,喝Second Cup吗?”
“查地图只看到附近有星巴克”
“不,那我要喝Tim Hortons,我想喝刷锅水了”
“有病啊?!家边上的Tim Hortons没喝够吗?”
“想找找能不能有比那家做得更难喝的,新出的甜甜圈超难吃,回去了我请你吃啊?”
“滚!”
“看,小猫!”
“啊!好可爱,快拍快拍!”

所以说啊,回忆哪来那么多新鲜惊奇的体验支撑,还不是要靠插科打诨的废话才能填充饱满。
明明只是在闲扯散步,一个上午却也倏然而逝,转眼就到了饥饿难耐的时刻。我们再次随缘走进了一家餐厅,人不是很多,服务员在吧台闲聊得正欢,朴实的美式木质装潢,地板踩着偶有微微的吱嘎声,音箱里放着舒缓的爵士乐,顶棚的风扇象征性地转着。
北大西洋地区的中高纬度加上海洋气候,即使正午阳光明媚刺眼,温度却依旧宜人,海风吹过,背阴处甚至还有些凉,但这室内吸足了日晒,空气里弥漫着咖啡、黄油和培根的味道,看来是有人刚吃过brunch。
被这温吞的气氛包裹,让人不禁想吃过午饭后就地来一个放肆的午睡,管他醒来时仍是煦日高挂还是日暮西垂,揉揉脑袋,再来杯咖啡,出门吹风,继续漫无目的地散步。
比猫还散漫,比风还自由。
我在任由思绪放飞,但朋友的注意力已然完全被菜单吸引,毕竟海鲜在安省并不便宜,可在这边,真的是新鲜、美味、性价比高占了个圆满。我们这趟旅程,也着实是吃得放肆又过瘾。
没有太多的纠结,我点了一份龙虾培根汉堡,朋友则选择烤什锦海鲜,房东推荐的生蚝必然来一盘,我又随机要了杯本地啤酒,然而依旧寡淡不好喝。


两道主菜味道都很棒,毕竟食材新鲜、简单烹饪,就绝对不会出错,但真正的重头戏在这半打的生吃生蚝上。
每日清早捕捞的新鲜生活的生蚝,现吃现开,蚝肉浸在冰凉的海水中,盛在冰盆里端上来。标配三种佐料:柠檬、蒜水、辣椒酱,本地的吃法是倒掉蚝壳里的海水,用挖肉的小刀划动蚝肉,淋上蒜水,抹上一点辣酱,挤上几滴柠檬汁,倒进嘴里,一口吞下。我和朋友猜测,蒜水减腥,辣酱提味,柠檬增鲜,大概是这么个作用。
然而蚝肉里残留着海水又咸又苦,放大了蚝的腥气,在送到嘴里的瞬间灌满口腔,像是不谙水性的人偏要在海中游泳,如愿以偿呛了水。蒜水和辣酱的气味直冲头顶,隐约间好不容易品尝到一丝蚝肉的鲜甜时,柠檬汁又插上一脚,酸得人一个机灵。
不愧是清新剂王者,尝到柠檬滋味的瞬间什么味道都没有了,嘴巴先我一步遁入空门。
此刻我连淡定思考的能力都丧失殆尽,更不要说细细品尝,只是秉承着不能浪费食物的信念,慌乱吞下。吞咽动作完成后,脑海中自然浮现一份疑思:
“我刚才吃的是什么来着?“

也许是看到了我们吃得面目狰狞,店员走来关切地询问我们还好吗,她以为是蚝不新鲜,食材出了问题。解释过我们只是第一次这样吃蚝,有些不适应,她爽朗地笑了出来:“是的,外地人很多第一次尝试表示接受不了,但大家后来都很上瘾、很喜欢。你问我吗?我很喜欢这么吃,非常的鲜,PEI的蚝是最棒的!”
我们又同她闲聊了一会。小城长大的女孩,对大城市满是憧憬和胆怯,思前想后还是留在了家乡,做着一份简单普通的工作,用自豪的神情、灿烂的笑容迎接每一位食客。
不知为何,此刻我的脑海中自然地浮现出了乡村爱情。
酒足饭饱后向着城市中轴线终点的码头出发,从码头再折返回去,一天的轨迹恰好是一个矩形。
沿途再来上一根Cow's的冰淇淋,正好和午后的阳光冷热相抵。温凉的海风吹过,身心从里到外都是说不出的舒适和刚刚好。

沿着码头公园的散步道闲逛,偶有游人却并无人声,打破宁静的只有远处船只启航时的马达,或水上项目激起的水花,击打着海面。
人们躺坐岸边的长椅里,晒太阳、看书、发呆、打盹,放任时间流逝。在PEI,时间彷佛是最不值钱的物件,丢在折扣商店货架的最底层,从来不会有人多看一眼。
在多伦多,好像不太敢这样想。





也许是午后的困倦,也许是受到周围氛围的影响,我和朋友也不再像上午那样插科打诨讲个不停,各自戴上耳机,打开自己喜欢的歌单,静静地并排走着。
看着人们坐在广场上、躲在阳伞下、站在吧台前,喝着咖啡、吃着薯条。
我们看着他们,他们看着我们,我们看着我们。
我们就是时间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