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香6】檀香
据说佛陀当年住在祗园时,有位叫富奇那的长者用檀香木建造了一座旃檀堂,准备恭迎佛陀居住。这位长者手拿香炉,遥望佛陀居住的地方,焚烧檀香,香烟袅袅,飘扬数十里,一直到了佛陀居住的祗园,檀香的香尘停住了,在空中落下来落到佛陀的头顶,形成了一顶“香云盖”。
佛陀闻到香味,沿着香味追寻,找到了长者建造的旃檀堂。根据这个传说,佛家弟子认定檀香是佛家弟子把信息通达于佛的心灵媒介,由此佛家便有了燃香敬佛的缘起。

檀是梵语的音译,布施的意思,中国佛教对檀香推崇备至,以至佛寺也常被尊称为“檀林”,佛家习称檀香为“栴檀”,《西游记》中,取得真经的唐僧,便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檀香与沉香、龙涎香、麝香并为中国四大名香,既是合香极为重要的香材,也常单独使用。
《旃檀树经》载:“神言:树名旃檀,根茎枝叶治人百病,其香远闻,世之奇异,人所贪求,不须道也。”
尽管我国引用檀香的历史超过2000年,但引种史不超过100年。檀香最重要的产地是印度,但是由于生长缓慢,需求量很大,导致野生檀香数量越来越少,印尼的檀香品质也不错,澳洲的檀香相比气味没那么丰满,法属的新喀里多尼亚岛 檀香可与印度媲美。幼苗期的檀香树必须寄生在凤凰树、红豆树、相思树等植物上才能成活,花开初时黄色,后血红色,常绿乔木,株高可达10米左右,部分寄生于其他乔木的根上,生长缓慢,约需30年其心材方可使用。檀香在医药上用途很广。
《楞严经》里说,用白旃檀涂抹身体,能除一切热毒。
《唐本草》云:“味咸,微寒,主恶风毒”。
《本草纲目》:“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
白檀的拉丁名为Santalum album,特有的檀香醇(主要为β-檀香醇)可以平衡神经系统,舒缓、镇静,芳香疗法上用于刺激淋巴循环,减低充血和静脉再生,平衡免疫系统。
另有澳洲檀香(Santalum spicatum),由于α檀香醇含量较多,气味较淡,心理功效不及印度檀香,但是具有较多消炎性质的α-没药醇,与抑制黑色素的金合欢醇,对于镇静敏感皮肤,以及让皮肤白皙,功效更好。
作用于心理,一般使用印度檀香,可以让人聆听内心的声音,冥想,帮助觉醒,在练习太极或瑜伽时也非常适合嗅闻檀香,可以使人安详、宁静。
对于长期处于失去生命重心的人,建议不要独用一味檀香,因为其恬静内省的特质,可能会逼问自己思考为何而活,突然更抓不到重心,暂时产生强烈的沮丧感和忧郁感,若要使用,则建议添加一些花朵类、柑橘类精油,或者芳樟,玫瑰天竺葵等能温暖人心的精油,气味也很搭。
檀香是底调、木质调、粉感,为了保护檀香,香氛工业避免使用檀香精油,用合成香料代替天然檀香。代表香水有卢丹氏的大写檀香,娇兰的轮回,爱马仕的檀香玛利亚,蒂普提克的檀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