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行地图
查看话题 >東亞 | 日初霓虹
引子
十月份終於去了趟心心念念的日本。每次計劃去日本,臨行前總會因各種天災人禍未能成行。2011年初Tsunami,蜜月旅行只能改道巴厘島。2018年的夏天難得賦閑蘇城,高中同桌小魚同學熱情地邀請我去日本找她玩。本想趁此去東京和京都,暴風雨又摧毀了一大半京都的寺廟。心想若再繼續拖拉,這一年大約又要和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無緣了,只得果斷放棄京都,去東京及周邊幾個城市。
説起來和日本也不算陌生,小時候追看的動畫漫畫皆來自日本,在倫敦也有很大的日本群體。我在北倫敦住過的Finchley就是日本人非常喜愛的社區,附近有幾家亞洲餐館,周末總能看到一群日本太太帶著孩子在聚會喝茶。我喜歡去一家固定的日本理髮店,一則離公司近,二則日本髮型師真心懂得如何打理亞洲人的黑髮,可以直接拿著日劇女主的照片過去要求剪一樣的。如果路過Piccadilly circus,我會進日本城的超市買玉子豆腐,味增調料,腌漬蘿蔔。近十年來,隨著大量中日韓留學生赴英學習生活,帶動了亞洲飲食的需求,快餐日料如Wasabi, Itsu, Wagamama 已是倫敦人人知曉的尋常餐廳。更不要提平時我們常看的日劇和綜藝,除了了解日本本土的風土人情,NHK針對歐洲的英文頻道也非常精彩,我們跟著Somewhere Street的旅游攻略逛遍了大半個歐洲。甚至我在高盛做暑期實習生時的導師也恰好是日本人,他帶著太太孩子從東京外派倫敦兩年,我們倆家其樂融融地聚會了好幾次,吃中餐,燒烤,日料。平時在倫敦接觸到的日本人也都彬彬有禮,上下/男女/老幼等級分明,工作嚴謹認真,集體觀念高於個人主義。
不得不承認,日本的文化輸出是成功的。作爲長居海外的華人,我一直感嘆:爲什麽英國人一想到中國菜就是cheap chinese takeaway,而日料就是expensive sashimi;爲什麽英國人對倒挂烤鴨的中餐館望而卻步,而倒挂門簾的日料店卻在倫敦最昂貴的街區和高級意法餐館競爭;爲什麽明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老外最想學的亞洲語種卻總是日文,甚至能準確地叫出Sushi Sashmi Bento Misou Soup;爲什麽英國人會知道日本的藝妓塗個白臉,卻不知中國的京劇臉長什麽樣;爲什麽赴英留學的中國學生如此之多,普通英國人對中國城市的發達程度仍然一知半解。一直想去日本的心態,大約是想去看看真實的日本究竟是什麽樣的,作爲中國的鄰居和對手,我們和日本到底有哪些不同。

東京初印象
很慚愧由於行程緊凑,我只是將東京作爲據點去周邊地區游玩,真正在東京的時間並不多。我只能記錄作爲一個匆匆的游客,所看到的東京之衣食住行。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在東京生活一段時間,對這座城市有一定深度的瞭解,再去評判它的方方面面。
我在東京住了三個地方,淺草橋,方便去淺草綫上的景點;半藏門,雖然最後沒有時間去參觀附近的皇宮;三田,純粹爲了感受下富人居住的港區。個人感覺還是住在中央區比較方便,可以走路去銀座,駐地魚市場,東京火車站,當然酒店價格也會稍貴。我對住宿比較挑剔,至少要是四星。東京的酒店除了房間面積小一些,整潔度和服務態度都令人滿意。對於全民處女座A型血的大和民族來説,酒店的便潔寳是標配,每日打掃也極其認真。
印象中日本人的住房面積特別小,我沒有機會實地考察,唯一的樣本是去小魚家參觀。她來英國旅游時住我家,總是感嘆倫敦的房子真大。等我實地去看她在日本市區的房子時,卻也沒有我想象中那麽狹小,甚至比香港港島的一些樓房還要舒適些。後來才明白日本買賣房子講的都是實用面積,40平的一室一廳,小夫妻倆帶個孩子完全可以住得很舒服了。而且地段特別好,出行方便,適合忙碌的加班狗。有不少人爲了住房寬敞,搬到東京外圍郊區,每天通勤上班,同樣的價格在郊外可以買一棟小別墅。
我原以爲倫敦的地鐵火車綫路在全世界都算比較複雜了,來了東京才發現倫敦根本不算什麽。東京的綫路標識倒是很清楚,但站内轉換經常要走很久,有一次走了十幾分鐘才順利換車。有些入口只有去某一方向的車,有時候沒注意刷卡進去了發現方向不對,但是不能直接繞去對面的站臺,需要向工作人員領取一張轉站臺的小卡片,才能出站再繞去反方向。我懵懵懂懂地坐錯了好幾次,才慢慢有點明白。但除去這些小缺點,東京的地鐵確實是又乾净又高效,每站都有衛生間,高峰期間人們有序排隊,還有女性專用車廂。網上流傳的工作人員幫忙把乘客塞進車廂的情景倒是沒有看見,大概只限於某些高峰期間的火車綫路。

所有攻略都説日本是美食天堂,可惜我不是個合格的吃貨,爲了趕路常常凑合在便利店買食物充飢,路上也是遇到哪家就吃哪家。但我還是被日本食物的品質驚到了,便利店隨便一盒壽司或者飯糰,米粒入口的香甜,是我從來沒有嘗到過的。下館子吃到的食材,也是異常新鮮美味。小魚買了一串價值3000日元的葡萄請我吃,肉質甜美,最神奇的是葡萄皮吃上去像番茄皮,軟軟的沒有一點苦澀。唯一不太能適應的,是日本定食中的米麺肉太多,蔬菜太少,調味主要是醬油和漬物,醬汁偏咸。對於飲食清淡,多年不吃米飯,以蔬菜配魚蝦爲生的我而言,日料中唯一符合我口味的只有生魚片。這和我印象中的日料很不一樣,我一向以爲日本人是以吃蔬菜魚蝦爲主的,卻沒想到他們的定食全都是碳水化合物加蛋白質。
另外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外食竟然比自己買菜做飯便宜。小餐館一份普通的定食500-1000日元,超市買三根葱倒是也要250日元,水果蔬菜論個賣,哪怕是和倫敦相比,價格也高得驚人。小魚和我解釋,這是因爲日本農業的保護主義,本地產的食品要比進口食品貴兩三倍,但是日本人還是喜歡買本地產品,認爲品質有保障,因此家庭主婦買菜也要精打細算,日劇中家庭每周有吃炸鷄日吃魚日,都是真實存在的。而餐館的食物則不一定完全使用本地食材,直接由供應商供貨也會便宜,才因此出現這種外食比自己做飯便宜的情況。小魚和我吐槽,她每次去其他國家出差,就拼命吃水果,因爲日本超市的水果實在是太貴了。


除了赴日留學後留下工作的小魚,我有個不懂日文的英國前同事也住在東京,看他的臉書更新,相當享受日本的生活。我一開始還疑惑,日本這種完全不接受外來移民的國家,怎麽能讓歐美人士生活得樂不思蜀。來了一趟有所感悟,歐美人士喜歡日本大約要歸功於幾個原因 :1)日本服務業特別細緻入微,在歐美國家都要DIY的事情在日本全部有人服務,包括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加油站專人給車加油和擦玻璃,搬家公司幫你整理打包行李,相比歐美生活的各方面確實方便很多;2)日本人雖然英文口音重,但是普遍教育水平高,幾乎人人都能說簡單的英文,日常生活交流不成問題,這一點華人更佔優勢,完全可以靠看繁體字猜意思;3)二戰之後日本一切向歐美看齊,說難聽一點極度崇洋媚外,有不少日本妹子熱衷于找外國男友,歐美男士更是大受歡迎;4)日本的美食美景確實非常贊,歐美人士在這裏生活既能感受到亞洲文化,又有和歐美相同的生活水準。以上僅爲個人想法,不喜勿噴。
因爲沒有日本朋友,無法深入交談,只能聊聊我對日本人比較有限的外貌印象。日本人確實都不高,網上流傳的標準是男生超過175為高大威猛,女生超過165則是東京塔。站在東京地鉄上168的我有點鶴立鷄群,和大部分日本男士的海拔相差不大,女士也都偏嬌小。但這種感覺我在香港坐地鐵也有,只能説日本人身高和亞洲平均值差不多吧。日本男女老少都非常注意著裝打扮,身材管理也很到位,完全沒有看到胖子。東京地鐵上的妹子基本都化妝,衣服包包也看得出來特意搭配過,男士大多數是清一次的西裝,穿休閑裝的也都搭配地恰到好處。在伊豆的火車上遇見附近的中學生放學,一路上兩個女生不斷撲粉打理劉海。想想中國的中學女生要是這麽明目張膽地打扮自己,大概會被老師家長教育心思不放在學習上。

東京外圍
STOP 1 輕井澤
到日本的第二天正好是周末,小魚夫婦特意租了車帶我去輕井澤游玩。輕井澤是位於長野縣北佐久郡的一個小城鎮 ,從東京開車過去大約需要四個小時。雖然地處高原,由於濕度低,夏季涼爽,冬天寒冷。一百多年前,一個加拿大傳教士來到這裏避暑,之後慢慢發展成海外游客的療養地,一戰后繁榮的經濟逐漸吸引了日本人來此度假,自此發展成日本夏天的避暑勝地。除了享受夏天的涼爽,秋天的輕井澤適合登山賞紅楓,冬天則可以滑雪。
輕井澤有瀑布小溪溫泉湖水,有歐洲人留下的舊教堂和歐式建築,也有新建的美術館,這些景點都分散在山上和小鎮各處,因此自駕游是最方便的觀光方式。也許是常住歐洲的原因,我對這裏的歐式建築見怪不怪,還是更鍾情於美好的自然景觀。第一次看到白絲瀑布,被其清澈的水質,周圍綠野仙蹤般的景色驚艷到了。雖然還不是紅楓的季節,山上已經有一些漸變的顔色,可以想象紅楓當季時這裏會有多美。東京的十月還沒有降溫,輕井澤比東京要冷上5-10度,我雖然穿著風衣和圍巾,也能感受到山間空氣裏的絲絲寒意,爬山還是要多穿一些。


爲了讓我體驗睡榻榻米的感受,小魚特意提前預定了歷史悠久的傳統日式旅館鶴屋。這是輕井澤最古老的旅館之一,可以追溯到400年前的江戶時代,20世紀初時有不少名作家如芥川龍之介,室生犀星也在此居住過。旅館佈置使用邵和風格的家具,有一個小而精緻的庭院,坐在和室的走廊上可以邊喝茶邊觀賞院景,非常愜意。第一次住和室,一切都很新奇,我立馬開啓了瘋狂拍照模式。
吃完晚飯大家穿著睡衣去泡澡,泡完回來服務員已經給我們鋪好了床。第一次睡榻榻米,床墊子軟軟的,我們窩在暖和的被窩裏聊天,聊了一會就睡過去了。早餐也是傳統日式的,坐在榻榻米上,桌上擺了無數個小小的點心,每個都又精緻又美味。我之前覺得日本食物東西分量小,懷疑會吃不飽,但實際情況是一輪吃下來就再也塞不下了。
鶴屋旅館位置也特別方便,地處輕井澤鎮中心,走出門就是賣土特產和紀念品的銀座街,周末有不少牽著狗的游客在逛街。發現日本人很喜歡養秋田,柴犬,博美之類的小型犬,幾乎沒有看到有人養大中型犬,大概是因爲日本人住房都小,而且小狗比較萌吧。


STOP 2 鐮倉
輕井澤回到東京,第二天又獨自馬不停蹄地跑去鐮倉。因爲暴風雨放棄了京都,那就一定不能錯過有小京都之稱的鐮倉了。鐮倉和京都奈良同屬政治中心,在鐮倉幕府建立之前,一直都是京都的朝廷掌握政權。直到1192年,武將遠賴朝被朝廷任命為征夷大將軍,自此開啓了日本最早的武士政權,鐮倉幕府時代。13世紀的鐮倉地區與中國宋元貿易來往頻繁,禪宗式的建築,佛像雕塑,漆器等中國文化也是此時傳播到鐮倉的。雖然鐮倉幕府于1333年灭亡,但那個時代形成的武士文化與精神,如今依然深深地影響著日本社會。
經過近千年的歷史,鐮倉依然完好地保留著數量衆多的寺廟,實在難得。在地圖上隨便搜索一下,從北鐮倉站到鐮倉站這一路大大小小的寺廟有不下十個。爲了彌補不能去京都的遺憾,我從北鐮倉出發一路參拜,圓覺寺,明月寺,建長寺,鶴岡八幡宮,報國寺,再回到鐮倉站搭巴士去看高德院看大佛,最後坐江之島電車游覽海岸綫。全天走了將近18公路,確實非常辛苦,如果不勝脚力,建議開車或只挑選幾閒寺廟細細觀賞。
鐮倉的每一閒寺廟都歷史久遠,各具特色,園覺宏偉,明月娟秀,建長質樸,八幡宮喜慶,大佛莊嚴,個人覺得最驚艷的還屬報國寺的竹林。從鶴岡八幡宮走了將近半個小時才到報國寺,一路一直在糾結好遠啊要不要去,到了之後看到竹林的第一眼就覺得路上的辛苦是值得的。靜謐的竹林中有一條隱秘的小道,周圍點綴著石佛和石塔,竹林深處還設有茶屋,可以喝著熱茶,享受徐徐微風吹過竹葉的清涼,細品時間的緩緩流逝。




看完大佛自然要坐一下江之島電車,去參拜灌籃高手湘南高中的原型,鐮倉高校。去之前還擔心會找不到,結果一下鐮倉高校前站,就看見一大波灌籃高手迷,來自臺灣香港大陸的同胞把這個路口給包圍了。每一次信號燈叮叮叮想起,預示著路口關閉,電車即將開過,男生們手機相機攝像機各種就位,妹子們各種擺姿勢,模仿櫻木花道和晴子在這個路口招手的經典場景。
以前只在日劇中見過電車在居民區中間穿行,這次實地坐了江之島電車,果然是搖搖晃晃擦著居民樓往前開的,可以想象住這樣的房子噪音應該是很可怕了。坐電車的樂趣,除了在居民區穿行的驚險,還可以一路觀賞碧藍的海景到江之島站。原本想上江之島玩,可惜天色已晚,要坐火車趕回東京,只能留下一個小遺憾。

STOP 3 箱根
暴走鐮倉的第二天,背上行李出發去箱根。一想到日劇中的度假勝地,箱根溫泉總是第一名。 箱根溫泉是神奈川縣足柄下郡箱根町的溫泉之總稱,奈良時代在此地發現溫泉,箱根七湯在江戶時代已廣爲人知。明治之後箱根作爲療養觀光地急速開發,戰後隨著鐵路的修建,更多的新溫泉被開發,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出發前最擔憂的是交通,網上查了攻略覺得特別複雜。先要去新宿站坐小田急浪漫特快,除了普通火車票,還要再買一張特快專票,相當於買一個特快列車上的座位,不然就只能坐普通慢車。我在自動售票機上折騰了很久,終於成功買到三天的箱根通票,包含來回東京/箱根的普通火車票,以及箱根地區的所有交通,但特快專票還是要單獨買。總算搞定了這個複雜的車票系統,坐上特快車感覺長舒了一口氣。
車到小田原站稍作停留,直接開到箱根湯本,這裏是進入箱根地區的第一站,原本想定湯本附近的酒店,卻家家爆滿,只好定到第二站塔之澤。根據住過這家酒店客人的評價,我在湯本下車,換箱根巴士去塔之澤比較方便。出站才發現當地巴士有N條路綫,看得我眼花繚亂,谷歌地圖完全不給力。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標著塔之澤站方向的路綫,等了半天來了輛綠色的車,上車掏出通票,卻被告知不是同一家公司。綠色車是伊豆巴士,橙色車才是箱根巴士,只好重新去排隊,幸好車子很快來了,下車也順利找到酒店。


日本的溫泉旅館一般都是一泊二食,含入住當晚的晚餐和隔天的早餐。早上從東京出發,下午到旅館入住,泡湯之後吃一頓豐盛的晚餐,第二天早上享受精緻的早餐,就可以打道回府了。第一次獨自來箱根,人生地不熟,我生怕兩天一晚的行程不夠,因此定了三天兩晚的住宿,後來發現其實住一晚就夠了。
旅館房間的景色實在是無敵,樓下是湍急的溪水,優美的吊橋,圍繞著茂密寧靜的森林。之前看評價知道這家旅館的住客可以使用隔壁一之湯的溫泉,就帶著毛巾興衝衝地過去了。雖然是公共溫泉,但是女湯連我在内只有兩人,可以盡情享受溫泉池,唯一的缺點是溫泉池在室内,只能透過玻璃窗隱約看到外面的樹林。
泡完湯回到房間,穿著旅館的日式睡衣下樓吃晚飯。十月中的晚上已經微涼,除了睡衣,旅館還提供一件厚外套可以穿在睡衣外面。到餐廳看見所有客人都穿得一樣在吃飯,覺得很可愛。兩天的晚餐都是類似中國的小暖鍋,自己把菜放進湯裏涮,日文叫shabu-shabu,酒店還貼心地給了一份如何吃暖鍋的指南。第一天晚上我看著桌上的菜,幼稚地認爲會吃不飽,結果被米飯和麵塞得撐死。第二天我學乖了,只吃菜喝湯不吃米飯,感覺好多了。隔壁桌的日本妹子竟然一人把所有東西都吃完了,看得我開始懷疑人生。早餐是米飯味增湯配咸魚,鷄蛋和一些小菜,味道都很好。但是日本人對米飯的熱情實在超越想象,好像一頓不吃米飯就會沒力氣,我開始懷念倫敦的蔬菜沙拉。


本打算打算輕鬆度過這三天,泡泡湯吃吃美味,沒想到還是累趴下了。第一天下午剛到,旅館要下午三點才能入住,我便放下行李出去隨便走走。在塔之澤坐上往強羅方向的登山火車,説是火車其實和香港的老電車差不多,又窄又擠,開開停停,我一路站到強羅腿都快僵硬了,殊不知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登山火車到強羅下車,換乘登山纜車,就是有軌道的纜車,好不容易搶到一個位子,看到一個抱小孩的同胞阿姨,心一軟又讓座了。登山纜車到早雲山下車,換乘空中纜車,這次總算能安安穩穩坐下觀賞風景了。剛坐上去感覺和臺北的貓空纜車差不多,觀賞葱葱鬱鬱的山景,直到翻過一個山頭,冒烟的大涌谷突然出現在眼前,巨岩,蒸氣和硫磺煙的場景相當震撼。這裏是箱根火山中最大的噴氣地帶,和陽明山小油坑是一個原理,但是場面更加宏大,猶如臨空地獄,掉下去就萬劫不復。
在大涌谷站下纜車,繞著山頭走了一圈,買了些食物充飢。剛坐下來吃東西,就看見天邊遠遠的一塊若隱若現的白色,仔細一看竟然是富士山,激動地站起來拍照。雖然天氣不夠晴朗,富士山半躲在雲層中,但總算也是看到了啊。後來回到東京,天氣晴朗時竟然在港區旅館的頂層也看到了富士山。身處人世間的紛紛擾擾,能看到這座美麗潔白的雪山,頓時令人心曠神怡,突然有點明白爲什麽日本人對富士山如此喜愛了。
空中纜車的終點站是蘆之湖邊的桃園台港,纜車站直通海盜船,可以坐船穿越湖到箱根町港或元箱根港。也許是看過了歐洲更美的湖泊,感覺蘆之湖平平淡淡,下船沿著河走了一會,直接坐巴士回塔之澤。就這樣無意之間,一個下午就把箱根的主要景點逛完了。其實箱根地區還有不少值得一去的景點,例如強羅花園,雕刻美術館,箱根神社,箱根高地,但是光靠公共交通去這些地方有些吃力,還是推薦租車自駕游。


箱根的第二天,心血來潮去了趟伊豆,又是暴走的一天。
第三天心想一定要輕鬆一些,早飯後去旅館後的塔之峰散步,沒想到上山的路異常崎嶇,手脚并用一身大汗終於爬到半山的阿彌陀寺。空無一人的寺廟,林間的鳥叫聲,微風吹過樹葉的聲音,一切都顯得靜謐而安詳。
之前在旅館沒有泡上心心念念的戶外溫泉,於是下山時順路去了一家箱根湯寮,進去一問白天泡湯1400日元,用箱根通票還再能打折200日元。我帶著小毛巾歡快地付錢進去,換完衣服入女湯,發現除了室内溫泉,室外還有各種不同形式的溫泉,可以一個個泡過來。我最喜歡的是一個類似養蓮花的大缸,可以整個人睡進缸裏泡著,身體骨骼徹底放鬆,感官被四周的鳥語花香包圍,實在太舒服了。泡完之後進入安靜的休息室,面對窗外的清風綠樹,席地而躺。


泡完最後一次湯,依依不捨告別箱根,準備回東京了。上火車前買了一個便當,嘗試下傳説中美味的日本火車便當。味道還行,but again,很多很多米飯,很少很少蔬菜。我還是回東京吃純魚生吧。

STOP 4 伊豆
去伊豆純粹是臨時決定的,因爲前一天無意中把箱根該逛的地方都走遍了,實在不知道第二天去哪兒玩,又因爲之前等車的時候意外發現,箱根和伊豆不遠,於是一拍腦袋決定去伊豆一日游。前一天坐箱根登山火車的痛苦經歷讓我決定改坐巴士,從塔之澤坐20分鐘巴士到小田原,然後換去熱海的火車。
説起伊豆,第一反應是川端康成生的伊豆的舞孃,這個含蓄懵懂的初戀故事自1926年發表后,被搬上屏幕達六次之多,被奉爲日式初戀的經典。我想很多人對伊豆的向往,也許有一部分源自這份憂鬱與純真愛情吧。伊豆半島位於靜岡縣東部,是一個被大海環繞的半島,四季氣候溫暖,到處分佈著溫泉地。伊豆半島上的熱海,伊東,下田,是日本國內廣為人知數一數二的溫泉勝地,泡著露天溫泉遠眺太平洋的優美景色,是伊豆相比箱根的一大特色。伊豆南的下田,作為結束鎖國歷史的佩里黑船抵達的地方也很有名。受日本文豪愛戴的中伊豆有著豐富大自然的氣息,西伊豆地區則有漁港氣氛和西沉入海的夕陽美景。一日游時間較短,我只能靠著伊豆東部的伊豆急行綫,去熱海和伊東兩個地方轉轉。
我對熱海的印象是游客衆多的陽光海灘,黃金海岸綫建造了大片的溫泉旅館,火車站前有不少老年人在泡脚。沿著蔚藍的海岸綫走到熱海城,坐纜車上山,可以在天守閣展望台眺望熱海市街與半島海角的美景 。下山在市區逛了一下,不巧正是周三,起雲閣和藝妓見番歌舞練場都關閉了,那就繼續坐火車向前去伊東吧。



相比熱海的繁華熱鬧,伊東安靜平凡了許多,整個城市就是普通的居民區,偶爾路過幾家隱藏深處的溫泉旅館。但是我對伊東的印象特別之好,逛逛海濱公園的現代雕塑,觀察港口的燈塔和船舶,看看河裏的錦鯉戲弄野鴨,好像當地人一樣,完全沒有游客的感覺。旅途中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安定寧靜,無所事事的感覺,不用趕時間,像梁朝偉一樣在倫敦Trafalgar square喂喂鴿子,消磨時間。


伊東最令人驚艷的地方當屬東海舘,也是我此行感受到,有最原汁原味的日本味道的地方。這座歷史悠久的溫泉旅館於1928年開業,是一座異常精美的和風式木結構三層樓,其最大的特色為入口,走廊,樓梯和客房使用的珍貴木材及其精湛的雕刻技藝。目前旅館對公共開放的泡湯日為周六日,但平時仍然可以買票入内參觀。
一入舘像掉進了檀木色的昭和年代,昏暗的走廊,光滑的木地板,中空的竹林庭院,精緻的木雕,半透明的移門,那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彷佛穿越時空般神奇。客房大多臨河,有個靠窗的起坐閒,住客泡完湯可以坐在這裏愜意地喝茶吹風,遙望河景。底樓關著門的茶室裏,傳出三味綫琴聲,伴隨著抑揚頓挫的男聲,低吟淺唱。從前有人說日本人唱歌像在哭泣,真正聼到了,卻是一種古老的悲涼感。




東京市内
我特意將東京放在旅行的最後三天,是因爲我想趁著興致高的時候把外圍跑完,再悠閑地細細品味東京這個大都市。奈何三天時間仍然很短,很多地方未能走到,只能寄情于下次再見。
DAY 1 淺草寺-上野公園-國立博物館-秋葉原
我一向不喜歡去人多的地方,可是淺草綫北端的景點又太過出名。作爲東京都内最古老的寺院,淺草寺果然熱鬧非凡,標志性的大紅燈籠前人頭攢動,簡直和過年一樣。寺内供奉的本尊是聖觀音,沒想到日本人民和中國人一樣也喜歡拜觀音。抽了籤,燒柱香,我就趕緊擠出本堂的人群,走到五重塔附近的日式庭院看錦鯉。淺草寺前有一大片商鋪,賣各種吃喝玩樂的小玩意,價格也很親民,有點像逛城隍廟。我發現在東京的傳統景點穿和服拍照的,十有八九是中國游客。大紅色的淺草寺配上艷麗的和服,畫面確實很美,那感覺總有點像看到外國人身穿唐裝在北京街頭轉悠,哪怕是同樣的黑髮黑眼黃膚,不是自家文化的服裝,穿著神氣韻味不到位。倒是後來在明治神宮看到好多日本家庭,三代人都穿得整整齊齊,男性穿西裝,女性穿和服,在神宮前祈福,合影留念。

去上野公園的路上路過一片美食街區,被熱鬧的餐館吸引,不由自主走進去,獨吃了一大盆魚生,真是大快朵頤。前一晚被英國前同事帶去駐地魚市場,雖然食材品質不錯,但因爲已是晚上,很多魚生都賣完了,店家只賣些壽司,讓我在米飯和魚的組合下糾結了許久。看來下次去魚市場還是要選在白天,資源豐富,選擇也多。


上野公園讓我聯想到倫敦的Regent's Park,也是在城北,靠近動物園,風景優美。夏末秋初,雖然不是賞櫻花觀睡蓮的時節,走在園内修剪整齊的林蔭大道上,葱葱鬱鬱的綠樹也別有一番日式的景致。公園地方很大,我只能簡單逛一下,在國立博物館消磨了一下午。也許是剛去過臺灣故宮,東京藏品雖多,個人感覺仍然沒有在臺灣的那種驚艷與共鳴。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浮世繪的展覽, 葛飾北齋所繪的《冨嶽三十六景》是我心目中日本藝術的標志。 看完展品,在紀念品商店流連忘返,淘到不少好看的明信片。

小魚老公强烈推薦我去秋葉原看看,我不是二次元粉絲,但還是抱著對宅文化的好奇心去了秋葉原參觀。除了女僕咖啡,大幅漫畫人物海報,各種周邊手辦商店,印象最深的是秋葉原文化商圈,主街兩邊每隔五米站一個打扮可愛的妹子,向路人發傳單,有的男路人會停下和妹子聊天。從街頭走到街尾,簡直有一種皇帝翻牌子的感覺,眼前秀色可餐,耳邊鶯鶯燕燕,我一個女生都感覺要酥掉了,可以想象男生走過會有多心潮澎湃。本來想進女僕咖啡感受一下氛圍,後來發現有最低消費要求,而且我獨自進去也有點奇怪,還是下次拉幾個男生一起進去吧。

DAY 2 歌舞伎町-銀座
在熱海城閑逛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一家藝妓歌舞練習場,可惜每周只表演一次,於是萌生了回東京去看歌舞伎(Kabuki) 表演的念頭。小魚推薦了銀座最著名的歌舞伎劇場,我在網上查到可以早上排隊買到當天的票,從箱根回東京的第二天就早早起來排隊了。
劇院管理非常好,有專人負責維護排隊人數,告知你當天的坐票/站票是否售完,避免觀衆重複排隊。日間演出一共有三場,每一場表演的劇目都不同,可以選擇只看其中一場或兩場,也可以三場連看四小時。因爲是頭一次看日本傳統表演,也由於時間有限,我只看了一二兩場,都非常精彩。觀衆不僅有穿著隆重的日本和服老太太,也有不少來感受日本傳統文化的外國人。不懂日文的可以租一個英文小屏幕,我看到有些日本人也租了日文的字幕器,猜想大約演員講的是古文,需要翻譯成白話文吧。

我在倫敦West End 看了許多優秀的舞臺劇和音樂劇,例如膾炙人口的Phantom of the Opera, Ma Ma Mia, Dancing in the Rain,American in Paris, Wicked, Peter Pan Goes Wrong 或激動人心,或幽默風趣。雖然不懂日文,但是我認爲音樂和戲劇表演的感染力是不分國界的。 歌舞伎由歌ka, 舞 bu, 伎ki 組成,可以說是一種日式音樂劇,最早起源於1600年左右,也是莎士比亞的戲劇在倫敦當紅的時期。 和萌芽期的莎士比亞戲劇相同,歌舞伎的演員全部由男性擔當。現代歌舞伎的舞臺形式沿用了其鼎盛時期江戶時代的風格,在表演方式,服裝,妝容和臺詞上也繼承了當時的傳統。
具體的歌舞伎表演在網上可以找到片段,現場觀看有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色:現代劇場的樂隊一般都隱藏在地板下,而歌舞伎的樂隊則身穿統一服裝,端坐在舞臺中央偏後方,觀衆可以看到樂隊的吹拉彈唱;演員從觀衆席中間的直通小橋上登臺,觀衆會拍手喝彩;劇情需要時,會有統一服裝的工作人員直接上舞臺,給演員遞道具或者換服裝,這是我從未見過的舞臺變裝,覺得非常有意思;有時爲了表現人物内心情緒或打鬥場面,演員會擺出靜止或慢動作,滑稽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演到一半觀衆席中突然有人大喊一聲,過了幾分鐘另一邊也有人大喝,我觀察了一會,發現這也是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在觀衆席中喝彩製造氣氛。
整個歌舞伎的體驗非常好,看完兩場還意猶未盡,若是有時間,真應該專門抽空一天看滿整三場。下次希望有機會,去看看天海佑希的老東家,全女團的寶冢歌舞團。

看完日間歌舞伎表演已是下午,和小魚在銀座吃了頓美味的鰻魚飯,悠閑地逛逛銀座的百貨商店。在三越百貨買了一些和果子,店員裏三層外三層,包裹地嚴嚴實實,因爲外面下小雨,放進紙袋後外面又給套了塑料袋。我心想在倫敦最高級的百貨店Harrods,除非客人要求,好像也沒聽説雨天一定要套個塑料袋。小魚說日本人對包裝就是這樣的執著,如果不給套塑料袋,紙袋會弄濕,有些挑剔的日本老太太會内心不滿,說這是什麽店啊以後再也不來了。
在日本的十天,確實感受到了日本人對包裝的執著。歐洲大部分地區實行塑料袋收費,大家都會自覺帶著環保袋出門購物,我遇上的歐洲人也和我吐槽了日本人對包裝的過度熱情。在便利店買個零食,店員一定要給我用塑料袋裝起來,買個熱包子更是要先包紙再包塑料袋。雖然是方便了客人,可是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塑料袋使用。印象中日本人的環保做得非常到位,牛奶瓶子蓋子包裝紙都要分開回收,讓我疑惑的是,沒見到他們避免生活中最大的白色垃圾塑料袋。除了有效回收,也應該減少使用,才能達到環保的效果吧。

DAY 3 明治神宮-表參道-六本木
在鐮倉參觀了很多佛教的寺廟,小魚說應該去看看日本傳統信仰神道的神社,於是在東京最後一天去了明治神宮。我之前並不知道日本的寺廟和神社是不同的,研究了一下發現也不能怪我,因爲兩者已互相混合。神道為日本的原生傳統宗教,基於自古以來的民間信仰與自然崇拜,世間萬物令人敬畏崇拜的,如自然界物體現象,神話英雄乃至幽靈,均視爲神。 佛教初入日本時,神道信徒甚為反對,然而佛教僧侶具有中國先進的知識,天皇因此支持佛教,一時神道失勢。至8世紀末,天皇欲制衡佛教僧兵的勢力,因而神道再度得勢,兩種宗教逐漸互相混合。至明治時期,百姓同時信仰兩種宗教,於是佛教寺院和神道的神社,兩者渾然 。
明治神宮是供奉明治天皇和昭憲皇太后靈位的地方,是當今日本知名度較高的神社之一,也是東京民衆前往新年參拜的熱門地點。我非常喜歡走進大鳥居到神社前那一大段綠地,天氣好的時候,適合呼吸著樹葉的清香,在樹蔭下散步。神社前香火很旺,有很多日本家庭老少三代一起來參拜,挂祈福牌,在神社前合影留念。和淺草寺那種逛城隍廟的熱鬧感覺很不一樣,明治神社多了幾分莊嚴肅靜。
明治神宮出來就是澀谷區的表參道,這裏有點像倫敦的邦德街Bond Street,林蔭大道兩邊是各種名品店,也是年輕人非常喜歡的購物美容勝地。一直往東南方向走,可以沿著表參道走到六本木,這一帶有許多美術館和劇院,藝術氣息濃厚。庭院美景的根津美術館,俯瞰東京的六本木之丘森大樓,樓頂的東京新美術館,都是適合文藝青年消磨時光的好地方。


尾語
坐上回上海的飛機,我在腦海裏認真回憶這十天的日本之旅。我對日本的印象有改觀嗎?肯定是有的。例如他們對細節的過分追求,導致了人工/物品的過度浪費;例如我吃不慣定食中的米飯麵條,每天强烈想吃蔬菜的願望;再例如其實日本也有一些比較髒亂的地方,也不是全民都是潔癖。我相信還有很多普通人在日本工作學習生活中的煩惱,是我這個游客看不到的。
但是我不能否認的是,日本在大多數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包括衣食住行的便捷,食品品質的高要求,自家文化的大力推廣,以及對他國人文科學的敞開式擁抱。雖然大家總是評價日本人一根經,頑固不化,但是我此行看到的反而是日本的open mind,即開放精神。既然孩子身高不夠,那就喝牛奶;既然歐美科學先進,那就認真學習歐美;既然中國游客愛來日本玩,那就學中文提高服務。
套句中國話,師夷長技以制夷。而日本人最精妙的地方,在於能夠把學來的知識融入自身所用,并且比原作高出不止一個段位。我無數次看到普通的意法甜點,經過日本改良,配著高大上的講解,在銀座的咖啡店,以奢侈品的價格賣給貴婦做下午茶。哪一天蘇州的采芝齋綠豆糕也能揚名海外,洋人們爭先恐後排隊來買,大概我們也得到日本的精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