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大眼睛,五分钟带你看懂电影蒙太奇
首先要告诉大家,最早的电影是由一个完全不切不剪的镜头组成,例如1895年拍摄的电影《火车进站》全部情节就是老老实实地对着进站的火车拍摄。

正是因为这样,电影这项发明,在当时被认为是毫无前途、毫无意义的发明。
直到剪辑和蒙太奇的出现,电影才成为今天的电影。
那今天就来和大家讨论一下蒙太奇,这神奇的艺术。
先说说蒙太奇这个词的由来:
蒙太奇其实是一个法语词汇,在法语里是从建筑学的领域里借用的,原义是指建筑里的装配和构成。后面被应用到电影领域,逐渐演变成一种电影剪辑手法,蒙太奇是一种行为或过程,它通过连接几个不同的画面(或画面元素),将其合并或融入进另外一个画面,最后产出一整个画面。
怎么给大家描述呢?先上一幅画面给大家展示一下。
一张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与以下镜头进行组合:
A.一盆菜汤
B.一口棺材
C.一个小女孩

观众在观看这三段片段后,可能会对这张脸的“表演”给出了不同的评价,并解读出了三种不同的情感,分别是:
A.饥饿的样子
B.悲痛欲绝的心情
C.带着邪魅的神情
实验证明观众对同一画面的反应是不同的,这通常取决于这副画面之前以及之后展现的图像。看似互不相关的场景可以作为局部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并从中产生意义。
谈起蒙太奇,不得不提到谢盖尔·爱森斯坦,作为与苏联蒙太奇有关的最著名的电影人,爱森斯坦的主要理论,是以不同的方式用电影调动起人民的情感进行宣传,引导他们走向一个新的革命社会。
爱森斯坦在电影史里蒙太奇手法最经典的段落,也就是《战舰波将金号》里的“敖德萨阶梯”。
在《战舰波将金号》里,爱森斯坦采用了在当时来说很多开创性的电影剪辑和拍摄技术,将短短两分钟内的场景,用了一百多个镜头组接,扩展到了七分钟的时长,从而操纵了观众对于时间的感知。

视频镜头片段:首先是一名女子的快速特写,她被枪声吓了一跳,接下来是混合的景观镜头,大量平民逃离士兵的镜头,以及受害者脸部的个人特写呈现出恐怖与震惊的神情,让观众沉浸在场景中。
接下来,军队扫射的镜头与受害者被害的镜头相互切换,片段对妇女、孩童、婴儿车、老人、残疾人都进行了分开的描述,增强画面的紧迫和个人的无助。
在“敖德萨阶梯”里我们可以看到,爱森斯坦把摄像机设置在了许多当时人认为奇怪且大胆的位置,同时还开创性的融入了很多特写镜头的拍摄。

也许对于现在来说,这些镜头并没有什么,要知道在20世纪20年代,电影的制作通常是在“第四堵墙”的中心设置一个摄像机,当演员表演时,镜头几乎是静止的。
他这种“手动式”的拼接镜头,不禁让人猜想他个人一定参与了大量剪辑工作,他知道什么样的镜头组合能够带给观众什么样的观影体验。
如爱森斯坦说的,
“不是要静止地‘反映’一个事件,也不是活动的一切可能性处于这一事情的合乎逻辑的表现的限度内,而是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把任意选择的、那些独立特别的杂耍表演自由地组成蒙太奇,也就是说,一切都从某些最后的主题效果的立场出发进行合成,就是杂耍蒙太奇。”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爱森斯坦的处女作《罢工》中,他用了六个章节展示了一场罢工运动的始末。

其中枪杀工人与屠宰牛群的镜头交替出现,就是一种充满文学性诗意的隐喻,工人阶层如同牲口一样遭受非人性的屠杀。

于是在革命的高峰时期,电影就在此时被赋予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电影人试图利用这种媒介最后表达方式,而蒙太奇则成为了最有利的武器。
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俄罗斯蒙太奇电影里,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削弱了个体的重要性。在那个时期的电影里,一个角色并不代表一个人,而是代表一群人,比如一个经济阶层或一个民族。

爱森斯坦用其独特的蒙太奇手法,传达了那个时代混乱、暴力和革命精神。
时至今日,他开启的蒙太奇技术依然存在,不得不说,这种手法非常有效传达给观众更多层次的想法和意义,激起了观众非常强烈的情感反应。
我们之所以把电影镜头称之为是镜头语言,就说明任何语言都具有它的语法或规章制度。所以我们可以把蒙太奇理解为是电影的一种独特的语言方式或语法规则。
蒙太奇的快速高效和强大的信息量,是它非常有力的技法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