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去过的宗教场所之三---上海篇
上海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到清代道光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每次政协开会或者提案陈莲笙道长都提议恢复上海城隍庙之事,通过连续8年的努力,最后得到中央和上海市领导的关注,最后坐落在寸金之地的上海城隍庙终于回到了上海道教界的怀抱,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


今日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太岁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月老殿、三官殿八个殿堂。

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坐像,第一对立柱悬有对联“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上悬匾额“牧化黎民”。第二对立柱上悬“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贞”的对联。城隍庙大殿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存在。




钦赐仰殿
上海太清宫原名“钦赐仰殿”、“金师娘殿”,又名“东岳行宫”,始建年代不详,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道教宫观之一,同时也是一座正一道观和浦东道教协会所在地。据传,钦赐仰殿始为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为其母吴太夫人敬香祈福所建。关于太清宫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清乾隆三十五年翻修道观卸下大梁时,发现梁上刻有“信官秦叔宝监造”,清代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中有言:“东岳行宫在浦东,相传唐敕建兴工。信官秦叔宝监造,钦赐还称仰殿雄。”由东吴直到唐朝,太清宫经历了千年的演变,历经沧桑。后屡毁屡建,“文革”期间,殿宇惨遭破坏,面目全非,仅剩下一座危房——东岳大殿。


太清宫主要有门楼、东岳殿、三清殿、藏经楼、仙居楼等主体建筑。庭院正面是东岳殿,飞檐斗拱,雕刻精美,檐下是“钦赐仰殿”匾额。庭院左庑有两配殿:斗姥宫和土地殿。庭院右庑有三配殿即三官殿、土地殿和吕祖殿。钦赐仰殿老君堂中还供奉有万年紫檀木雕——老子立像。




三元宫
上海三元宫坤道院是上海地区唯一的全真派坤道院。
三元宫始建于清雍正六年,初建时为周中鋐祠,,祠祀康熙、雍正年间因治水有功终以身殉职的松江知府周中鋐,后当朝皇帝追赠其为太仆寺少卿。这也符合道教“有功于民则祀之”的传统思想。
据道光元年旧碑记载:“爰新祠三椽,复增旁屋三楹。”可见昔日之规模。1989年底,上海市道教协会主持整修,改建周中鋐祠为三元宫坤道院。
2004年,为配合浦东新区开发,三元宫异地重建。新修建的三元宫坐南朝北,东西对称布局,前为山门钟鼓楼,中为大殿,两厢两层偏殿。整体仿明清建筑,充分体现了江南道观风貌。




朱家角城隍庙
位于青浦区朱家角镇的朱家角城隍庙,有着“水乡小镇 灵秀古庙”的赞誉。它位于上海朱家角镇中,采取了“座东朝西”的格局,庙中间为头门、戏台、大殿,两侧为庑。建筑众多,布局雅致。戏台的项部由160只斗拱组成的圆旋形顶,结构别致,十分罕见。戏台两侧石柱上镶嵌着一副对联,上联“筑斯台悠也久也”,下联“观往事梦耶真耶”,横额为“承平雅颂”。



三泾庙
三泾庙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由刑部主事石德朝捐俸建造,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了。抗日战争时期,庙毁于日军炮火,现逐步恢复。


龙华寺
龙华寺始建年代,说法不一。一是说创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十年,二是说创建于唐垂拱三年,三是据宋、大地方志记载,为五代吴越王钱摆所建。
寺内有:钟楼、鼓楼、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等。







圆津禅院
位于青浦区朱家角古镇,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明万历年中重修。从第三代住持语石起,几任住持都能诗善画,常有文人士大夫流连忘返,吟诵聚会;在江南影响较大的“吴中四王”──王时敏、王原祁、王翚、王鉴,与住持都有唱和之作。


福缘禅寺
住持源根法师避难沪上,化缘募资,在愚园路新光村15号(今镇宁路465弄31号)建庵,设上下佛殿,供拜西方三圣,香火颇为兴盛;现迁移至哈密路1233号。
这个寺庙蛮奇特的,虽然殿楼的建筑面积不算大但广场面积非常大,装修风格是我去过的寺院中最现代的,僧人和义工比游客还要多。寺院的后头是上海动物园的繁殖场,在大雄宝殿东侧还能看见一头羚羊在看着你,东北侧还有个天主教堂,真是奇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