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散印象
上个星期去了台北旅行,和一个同样新晋为妈妈的朋友一块。我俩以疏解产后郁闷需要外出散心为由,抛夫弃子地去往想象中的国际都市。
到达台北桃园机场已经晚上9点,看到小小而又极具历史感的航站楼,我们的心理落差还挺大的,尤其是与我们出发的崭新又现代的深圳机场相比较。
虽说这个时间到达的人不是很多,但海关工作人员动作也不算迅速,所以入境也花了一些时间。排队入境时,发现我前后的旅客多为亚洲面孔,没看到他们所持证件或者听到他们开口说话之前,我看不出来他们是哪国人。
出机场我们乘坐捷运去市区,台北的捷运不需要安检,而且会在站厅外有醒目的led牌提醒下班捷运的到达时间,而且捷运上的每个位置都会配有无线充电设备,这让初来乍到的我们感到很足的人情味。不过机场捷运上的软包椅散发出悠悠的狗味,好像年久未清洁一样。
到达酒店已经接近十一点,庆幸附近的小餐厅及夜市都仍在营业,我们放好行李后便去了饶河街夜市逛了逛,品尝到入口即化的卤肉以及极富特色的当地卤煮;后来我们又逛了几次夜市,夜市内的小吃同质化严重,而且比起广东地区的注重食物本身的鲜嫩的那种清淡感,这种多数带着甜味的卤煮或烧烤真的让我们无法好好欣赏。我们待了五天,最后还是一致认为我们吃得最满足的一次是来自西安的麻辣锅。
正如我们一下飞机所看到的,台北是真的繁荣过,许多近几年在陆内兴起的便民科技早已经在台北成为惯例。人文普及方面,从台北车站的文化展示墙到各地遍生的文创园区,都能看到许多文化在慢慢地浸入生活的热情;最让我喜爱的是台北故宫,多少文化瑰宝就那样静静的摆在展馆中,我们只需要跟着人潮慢慢地看慢慢地听,不知不觉间就会为自己是有如此澎湃文化的华夏子孙而感到骄傲。
但台北现在也真的表现出慢下来的节奏了,就像大稻埕区块的一间间小清新、小确幸、慢生活小店一样,都静静地等待美好重新到来。只不过,许多街边小店是常年关着的,进店光顾的旅客可能也比以往少了许多。“急也急不来,以前也很热闹,都被坏人搞糟了”,我听到有计程车司机这样抱怨。
说到计程车,我们遇到的计程车师傅大多都上了年纪,甚至有满头白发的老人;我们入住的酒店里也有一些比较年长的礼宾人员,我们见到的年轻人更多在药妆店、便利店或是做一些兼职工作,如此,不太理想的经济形势和台北人随遇而安的态度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和解。
此次旅程接触到台北人都很友善,并且有一种从容感,当然多数人都会寻求信仰。由于我们不习惯使用goole map,一路上问了不少路,无一例外都得到了很热情的回应。尤其遇到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台北女生,花费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为我们介绍她能想到的一切美食,当我们聊起来两岸青年的目标也许有所不同时,我想到也许他们现在的从容可能是因为“经历过那些”。在花莲七星潭看海的时候,我把我的小包包弄丢了,后来过了近一个小时我们折返回去找,看到小包包安安静静地待在原地,又对这里的人们多了一份喜爱。
总的来说,下次还会去,可能不再会去住酒店了,而是住下当地的房子,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做饭,去看看电影、去听听音乐、去看看书,或者去山水里发发呆,就像儿时那样。毕竟台北还真的保有一些过去的古早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