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劲的文本分析(唉,平常不用功,连首诗歌都分析不出来)北岛《随想》在新批评的视角下的解读
黄昏从烽火台上升起
在这界河的岛屿上
一个种族栖息
又蔓延,土地改变了颜色
神话在破旧的棉絮下
梦的妊娠也带着箭毒扩散时
痛苦的悸动,号角沉寂
尸骨在夜间走动
在妻子不断涌出的泪水中
展开了白色的屏风
遮住那通向远方的门
东方,这块琥珀里
是一片苍茫的岸
芦苇丛驶向战栗的黎明
渔夫舍弃了船,炊烟般离去
历史从岸边出发
砍伐了大片的竹林
在不朽的简册上写下
有限的文字
墓穴里,一盏盏长明灯
目睹了青铜或黄金的死亡
还有一种死亡
小麦的死亡
在那刀剑交叉的空隙中
它们曾挑战似地生长
点燃阳光,灰烬覆盖着冬天
车轮倒下了
沿着辐条散射的方向
被风沙攻陷的城池
是另一种死亡,
石碑
包裹在丝绸般柔软的苔藓里
如同熄灭了的灯笼
只有道路还活着 那勾勒出大地最初轮廓的道路 穿过漫长的死亡地带 来到我的脚下,扬起了灰尘 古老的炮台上一朵朵硝烟未散 我早已被铸造,冰冷的铸铁内 保持着冲动,呼唤 雷声,呼唤从暴风雨中归来的祖先 而千万个幽灵从地下 长出一棵孤独的大树 为我们蔽荫,让我们尝到苦果 就在这出发之时 《随想》一诗以“随想”命名,“随想”在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随事而生的感想;另一种是杂感。两种解释都意指着是思想的诞生。纵观全诗不难看得出来,这是诗人对于历史的一种个人化的思考,关于中华民族诞生、崛起以及在浩浩荡荡的几千年的滚滚车轮之中所遭到的种种磨难,诗人用独特的视角揭露了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严谨岁月,在无情的岁月背后隐藏着诗人一颗不甘现状又无力改变,,极力呼唤重生的悲悯之心。 首先,“黄昏”“烽火台”“种族”“神话”这几个意象所组成的意境将我们引到了几千多年的原始时空里面,让我们将视角投入到中华民族起源的最初点。“黄昏”这一时间名词立刻渲染起时间的苍茫之感。“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辉煌的日出、苍茫的落日引起原始人类神奇、迷惘、赞叹、感伤等的心灵震动,凝聚成了“黎明一黄昏”的文化情结。 经过文化的沉淀和积累,黄昏落日已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了,而是一种凝聚着古老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情结的象征典型。在原始神话里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生命的运动过程,《易》有言:“悬象著名,莫大乎日月。”日出意味着生命的诞生,日落意味着生命的死亡。时间的流逝之感从诗的一开始便显露出来。从第一节整体来看,“黄昏”一词也为下面所勾勒出来的梦幻世界做了铺垫,因为临近夜晚,才有“梦”“夜间”。“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一方面,它与“黄昏”构成了时空上的交错感;另一方面,它又和“箭毒”“号角”两个意象勾连,隐喻着战争。战争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过程,一个民族往往在战争中实现统一,也通过战争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社会发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死亡,因此才有“尸骨在夜间走动”。这些暗示着中华民族在部落和王朝战争中崛起。“界河”是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分界线,而“岛屿”是相对封闭的空间体。总所周知,我们中华民族不是像西方那样是海洋民族,我们生存的地方也很少有岛屿,但诗人为什么要用“岛屿”这样一个词汇呢?私以为是希望利用这样一个概念将我们的视野集中到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去看待一个民族的全部。“种族”原始意味很强,具有质朴之感,“栖息”“蔓延”象征着民族的繁衍生息。“土地”作为农耕文明起源的中华民族是必不可缺少的,因为发展,我们让土地改变了“颜色”,在这块黄土地上,中华民族开辟出了自己的历史。在这样的崛起注定不是顺利和安宁的,必然也要经历种种磨难,其中包括战争。“神话”是原始的象征,“棉絮”是农耕的产物,预示着,中华民族从原始生存走向农业社会。“梦”代表着理想,“妊娠”是指妇女从怀孕到分娩这一生殖过程,这既是孕育生命带来希望的过程但同时也是饱含痛苦和折磨的过程,这也和诗中“妻子”这一女性形象相符合。“妻子”是母亲形象的代表,通过“妊娠”“泪水”给我们展现了母亲分娩的伟大场景,这隐喻着中华民族同样也是在这样孕育生命和饱受痛苦的过程中成长、延续起来的,极其富有张力。“屏风”是古时候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所谓“屏其风也”。一开始,“屏风”并不是寻常百姓之物,而是周天子专用的器具,它以木为框,高八尺,斧形的近刃出画白色,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史记》中也记载“天子当屏而立”。因此“展开了白色的屏风”隐喻的是代表封建势力的天子统治开始了,是历史演变的另一个阶段。但这种“屏风”所起到的作用在诗人眼里是“遮住了那通向远方的门”。“远方的门”给人的形象是幽深的,不可知的,含混的情感态度富有张力,让人联想民族的未来走向到底是怎么样的。 “东方”一词确立地理位置,具有深厚的民族感。“琥珀”又称“松脂化石”,是一些植物的树脂掩埋在底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而成,整体剔透莹润。富有历史感而温润的它用来指代“东方”很恰当。“岸”这个意象在朦胧诗中也曾多次出现,它既是归宿点也是出发地。将“东方”比作“苍茫的岸”寓意着中华民族已经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是一个较为成熟的集体。“芦苇”作为一个典型意象在古诗词里出现较多,芦苇多生在在水边,秋天,芦花变白,随风飘飞。这样的场景很早就被我们的先人捕捉到,在两千多年的诗经里弹唱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秋天的芦苇”往往是一种具有悲郁色彩的象征,历来被文人所引用,例如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方回在《次韵汉臣闵口渡》中感慨:“不知自有乾坤后,几度芦花谢复开。”“黎明”是天快要亮的意思,谕旨光明或胜利,是理想的指向。它在“黄昏”构成了一个轮回,是一个新的开始。“战栗”是因恐惧、寒冷或激动而颤抖的意思,这里修饰黎明这不太符合正常逻辑的,体现了悖论,暗示着所谓美好的彼岸充满了未知的挑战和艰险。静止的“芦苇丛”“驶向”活动的黎明又是一个悖论。“渔夫舍弃了船,炊烟般离去。”一句承接芦苇丛,因为芦苇是水生植物,渔夫居住在水边。这样,这上下两句便构成了一个画面。“渔夫”这个形象经常能在古诗词当中找到,比如柳宗元的《江雪》描写了一位在茫茫江雪之上孤舟独钓的渔夫形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追溯“渔夫”形象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的呢?这样从屈原的《渔父》篇说起。“”此后,“渔父”便以一种具有孤高人格、隐于江湖的形象存在。既然是渔父,船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诗中一句“渔父舍弃的船,炊烟般离去”具有极大的反讽意味,“炊烟”又是人间烟火的象征,讽刺了有些人抛弃了高尚投入到世俗之中。“简册”是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编连起来成册的书籍,是文明的象征,与下面的“文字”呼应。但具有滑稽意味的是,砍伐了“大片”的竹林,“简册”也是“不朽”的,但写出来的文字却是“有限”的,鲜明的对比之下,极富有张力,引起深度思考民族文化。 “墓穴”是埋葬尸体的洞穴,在我们民族文化里面,墓葬文化内容丰富,从平民百姓到王公贵族和君王都注重入土为安。从“长明灯”和“青铜”以及“黄金”来看,诗歌中的“墓穴”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上层阶级所拥有的。在古代,上层阶级的墓葬里面是要陪葬很多陪葬品的,等级越高,陪葬品就越奢侈和繁多,这是身份的象征。“长明灯”是古代除夕夜里家家户户所点燃的灯火,一燃上,就不能吹灭,直到油尽灯灭。中国君王陵墓中也会放置长明灯,希望可以犹如生前宫殿一般灯火辉煌。“青铜”是我国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鼎盛期从夏到战国早期的一千六百年之久,多制作礼器和兵器,拥有青铜的人也是有地位的阶层。同时“青铜”在古代代表着寒光闪闪的杀戮,这杀戮的背后代表这是权力,与黄金代表的财富构成了时代追逐者所争相追逐的东西。“长明灯”目睹它们的死亡,隐喻着历史见证了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死亡。下面又写到“小麦的死亡”。小麦是一种农作物,是从古至今黎明百姓的粮食来源,隐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千千万万个劳苦农民。 他们在“刀剑交叉”的战乱里面饱受沧桑,死于王朝的更迭之中却无力反抗!但,小麦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生命力,这些农民身上也拥有这样的品质,他们顽强地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扎根生存甚至开辟新天地。一个“曾”字将延伸到过去,“挑战似的生长”象征这他们曾经反抗的勇气。这种勇气会“点燃阳光”,即使身躯变成了灰烬也要覆盖着冬天,因为冬天之后是春天。“阳光”是自然的产物,不需要点燃,而这里却用了一种人为主动性的“点燃”动作,表明了一种人的主动意识。这一节,以死亡贯穿,但死亡的背后却还有隐约的希望,使得作者的态度含混不清,具有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