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终总结
查看话题 >Slow Burn —— 2018年年度总结(电影/音乐/剧集)

主题曲:Slow Burn - Kacey Musgraves
【序】
2018年,正好是来豆瓣的第四年。
从高三进入豆瓣,如今瞬间已经大四。
2018年不仅是平成末年,也已经是我的四年之痒。大学作为我们和社会最后一层庇护所,也即将结束。和好友们的聊天内容,也渐渐从八卦和玩耍,逐渐变成更为严肃苦恼的话题。
小打小闹的情侣们渐渐都开始谈婚论嫁,而不再合适,或是分隔两地的情侣,很多也走向分手,各自开始新的方向和生活。
也是这时候,开始有一丝恐慌,从来就未曾优秀过的自己,又有何德何能去和别人竞争呢?无论是研究生申请,开始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方向,我都只剩下茫然和踌躇。
到大四,朋友们也感觉都各自进入“衰老”的模式,玩不动,没力气,最后假期和周末变成耗在家中。无论是生日趴还是节日局,结束的时间也越来越早。以为已经半夜,累得不行准备就地解散,结果却发现才21点左右。
越发喜欢一个人独处,各自的交际圈也逐渐缩小。待做的list逐渐增长,但是却每天只想无所事事。
按照每年都随性会选一首歌作为那一年总结的主题曲,今年便是Kacey Musgraves的Slow Burn吧,那种懒散的态度,总是能够让我冷静下来。
Born in a hurry, always late. Haven’t been early since ’96.
Texas is hot, I can be cold,
Grandma cried when I pierced my nose.
Good in a glass, good on green,
Good when you’re putting your hands all over me.
以前总是急于求成,结果如今反思一下,四年来也未达成太多成就,也并未觉得自己变得更优秀,或是学习到更多的内容。
Old soul, waiting my turn,
I know a few things, but I still got a lot to learn.
逐渐会被问到究竟是回国还是留在美国,或是别的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越发难以回答,我总是说再看看或是再等等吧,顺其自然。夹在这个缝隙之中,无论是做出哪个选择,似乎都很难,都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
我爸妈总是说,该长大了。
看着那些00后的新生,才知道自己早就不能仗着自己年轻,为所欲为。自己早就不能还装作懵懂和无知,现实早就悄悄来到我和同龄人的身边,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
不过依然
I’m alright with a slow burn,
Taking my time, let the world turn.
I’m gonna do it my way, it’ll be alright.
If we burn it down and it takes all night,
It’s a slow burn, yeah.
共勉
2019年1月9日
写于 从New York到DC的火车上
【电影单元】
其实每年选十佳都是一个略有些纠结的过程,
明明知道,并没有人会关心你十佳。而且很多我喜欢的片子,别人或许会讨厌或觉得无聊。
但是还是一种个人的仪式感吧,也能够让自己对过去一年做一个总结。
下面一部分内容,摘取自原本写的短评,但大部分内容是新写的,也是新的一个态度和想法。
这十佳只能说更代表我在2018年更喜欢的十部作品,而不是2018年我一定认为是最好的十部作品。
今年我想更多拓宽电影的多种形式的表达。电影,作为一种多元艺术的结合形式,可以融合音乐,摄影,绘画,文学等等无数种表达形式,那么自然就可以有各式各样的电影。
可以是私人的回忆录,对于故土的情怀表达。也可以是精心打磨的画面和音乐。
甚至是疯狂的观影过程,带领观众共同来一次疯狂的旅程。
这或许就是电影的意义吧,包容万象,并非一成不变,总是能给你惊喜。
注:排名不分前后。 部分内容有剧透可能。
罗马 Roma
导演: 阿方索·卡隆
国家:墨西哥/美国

罗马 Roma
导演: 阿方索·卡隆
国家:墨西哥/美国
《罗马》注定是一部私人的作品,因为他来自阿方索·卡隆小时候的记忆和生活。这部属于他故乡的作品,不仅是对那个年代墨西哥社会的展示,也点出当时墨西哥学生运动的历史背景。不过,这还是一部更为生活化的影片,当时的政治运动并非是影片的重点内容。普通人的生活中,也往往难以和历史事件产生直接的联系,而是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正如同片中餐桌上的谈论,到来自女主和其男友的对话,以及来自电视和广播的新闻形式,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紧张的时代背景,但是却并未成为主线走进电影故事之中。
如今的卡隆,应该很难回忆起他幼时所发生的事情,但他依然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她或许并没有最为光鲜的工作,但是却拥有一颗诚挚善意的心。很喜欢演员脸上那种温柔的微笑和眼神,无需说出台词,也依然有着来自内心深处的温暖。这似乎就是卡隆对他童年的记忆,有着家庭的悲剧和分裂,却也能感受到另一种温暖。又或者说,就如同片名罗马,这个人物形象代表着他对故乡的情怀,那一片养育他长大的地方,虽然有过天灾和人祸,但依然是故土的温柔。当女主人公在海滩上将孩子们搂在怀中,她们的躯干似乎拼凑成一栋牢固的房屋,能够抵御所有的不幸和危险。
阿方索·卡隆对于影片在技术上的打磨达到极致。从之前几部作品到如今,他对于摄影的完美主义,必然让本片耗费大量时间在制造出“完美”的cinematography之上。这些精心编排的pan和lighting,或许让影片失去极力想要打造的生活化和私人化,变成更为精致的工业化作品。但是卡隆耗费大量时间来打造影片的情绪——就像女主人公的角色从一开始的纯外人,一步步走入这个受伤的家庭之中;影片的情绪也由无到有,通过细节,一步步走进观众心中。
本片在文化理解上的争议也未停止,对于女佣人这个形象,也受到一定的批评。然而,不同文化背景观众在观赏其他文化的作品时,这种文化隔阂是必然存在的。不同社会的下,对同一个问题自然也有着不同的语境。但对于我来说,这个故事并非陌生。我来自于国内一个三线小城市,我家乡一直就有中产阶级家庭雇佣保姆来家中的习惯。我年少时,父母忙于工作,便是由保姆来接送我上学。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陌生人,就这样进入我的童年,我们生活中,成为我记忆的一部分。虽然很多故事和面孔我都早已忘记,回想起来,也依然觉得有着别样的感觉。
她们都有着不同的故事,承载着不同的责任。有位阿姨的老公,也在我市的郊区打工,两人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可能一两周周末才有机会相见一次。而她们的孩子基本都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由她们父母来照顾。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目标,大多都是赚足够的钱,回老家盖房子,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这片土地上有太多类似的人物,类似的故事,离开距离家乡遥远的地方,去照顾别人的孩子和家庭。虽然她们的故事并没有《罗马》中那样复杂或庞大,但依然也是一个个真实和动人的真实故事。
最后,Cleo继续回到她的天台上清洗衣物。远处,天空之中,一架飞机飞过。这片土地之外,依旧有更大的世界在运转,但是此时此刻,属于她的罗马,就在这栋小楼之中。
【或许生活像海浪,波涛汹涌,但即步履蹒跚,也依然要前行。】

此房是我造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导演: 拉斯·冯·提尔
国家: 丹麦 / 法国 / 德国 / 瑞典
这几年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似乎就是:拉斯·冯·提尔是不是真的疯了?Well,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的作品的确足够好看。
全片基本由双人的对话和旁白来推动剧情叙事,将这位杀手这么多年故事压缩在两个半小时之中。中途是冯提子最爱的章回体的结构,不过这次是根据不同的角色和对象加以区分。其中,也不断插入各式各样的内容,从哲学,文学,到艺术,不经意间就要掉一次书袋。依此来看,关于本片的辩题则成为:导演是否是对其上一部作品《女性瘾者》的自我复制,还是在这个模板和框架内挖掘新的内容和深度,产出新的内容。
有趣的事,本片中男主人公一定程度的厌世和狂妄自大,也可以理解成导演对自身形象的折射。更别提他当年在戛纳首映《忧郁症》时引起的争议,以至于被戛纳列为不受欢迎之人。在2018年,他还定制这样一件T恤穿到戛纳上,在无数摄像机的闪光灯中露出他标志性的微笑,着实让很多人怀疑他是否已经疯魔。
本片整体有一股诡异的黑色喜剧氛围,却又充斥着暴力血腥,和无数令人不适的画面内容。导演一直想要打造一种随意和懒散的叙事以及拍摄氛围,摄影看似像是随意摇晃,摇摆不定,随心所欲的运镜和推拉。而剧情也好像是想到啥说啥,男主人公把一堆写有关键词的纸捏在手中,然后一张一张扔掉。但全片却又充满着精心设计的刻意感,就如同男主严重的强迫症一般,全片很多细节都是导演精雕细琢安排后的呈现。就连看似是随意插入的内容,也在结尾神曲出现后达成互文。
所以,我个人并不认为这只是导演又一次自我复制。最后一幕内容的处理,实则是将影片上升到哲学之层面,而不仅是导演个人的一次show off。最终揭晓与男主对话人物,进入虚幻般的地狱之时,才是导演真正所用意。的确,相片到负片的互相转换中,最亮的光源会变成最暗的存在,而最暗的部分反而会变亮。如此亦正亦邪的转换,模糊正义和邪恶的边界,或许才是冯提子的观点。
【我不应该上你的车和你待在一起,你有可能是个连环杀手呢?】

地球最后的夜晚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导演:毕赣
国家:中国大陆/法国
房屋开始旋转,黄觉和汤唯亲吻,镜头带着我们转身离开,回到那个花花绿绿的化妆台。化妆台之上,那朵细小的烟花依旧在绽放。或许散发的光线是如此卑微,但是在情绪上却如此猛烈。
记忆是碎片化的,我们回想起过去的点滴,它们总是充斥着真假不分的现实与幻想。过去犯下的错,无法弥补的创伤,都如同难以磨灭的伤疤一般填充在这些记忆的缝隙之中。我们跟着黄觉来来回回,在他的记忆之中穿梭,了解到他所失去的。
梦境则是连续的,从开始到结束,一气呵成,一镜到底。在梦中,时间不会流走,而错过的人也能够再一次出现在你面前。从洞穴深处走出,到小山坡上,甚至是飞到半空,再落入霓虹色彩笼罩的小村庄内。毕赣用一种特有的审美,打造出这个贴合现实,却又脱离现实的场景。在这里,主人公有着最后一夜的机会,来去和解和弥补所失去的一切。
想了很久如何来评价这部电影,因为它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在资金充足之后,整个影片从质感,美术到摄影都是一次全面的升级。和处女作一样,《地球》依然是毕赣导演极为私人的影像作品,无数的符号和碎片化的叙事,其实都是他自我内心和风格的折射。如果说电影可以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与表达,那么诗歌何尝又不是一种表达方式呢。其实,诗歌并不需要通过演员的口来念出来——这叙事的结构,就已经是十分诗意的表现方式。
【真真假假的回忆;逃不出的梦境;回不去的凯里】

冷战 Zimna wojna
导演: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国家:波兰
究竟什么样的方式,才算做真正的电影?这是我一直在思考,却难以回答的问题。就像本片,被很多人抨击为PPT电影,或是明信片电影。用一系列精美的画面和构图来拼凑出的电影,削弱叙事所承载的分量,加入很多音乐成分,那还能够成为一部出彩的电影吗?
对于我来说,这些细节都不重要,都无法阻止本片成为2018年我最爱的电影之一。似乎除去elegant以外,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匹配这部电影。导演选择模糊剧情和叙事在本片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是选择碎片化的手法拼凑出整个故事线,其中穿插着很多歌舞表演部分。而这些歌舞部分中的歌词内容,其实也阐述着影片中人物没有说出口的台词和心境。演唱录音时,双方之间的一个眼神,一次对视,就已经告诉观众两人的感情态度。
大时代背景下的东西方阵营的冷战,再到一对恋人分合之间的冷战,这长达几十年的爱情长跑最终归于平静。这看似不太可能的故事,却改编自导演父母的经历,也是让本片更为迷人。很庆幸本片对于冷战这一大背景的政治元素,只是选择点到为止,没有长篇大论。但即便如此,观众也能够通过细小片段来感受导演所引申的含义。这也算是他在影片处理上的高明之处吧,保持影片长度的简洁性和观赏性,懂得什么叫做“见好就收。”
【另一边的风景并非更好,无论是法国还是波兰,有爱人在的那一边才最好。】

私人生活 Private Life
导演: 塔玛拉·詹金斯
国家:美国
这种纽约式小品一直都有,也每年都有。纽约是一座大城市,它包含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因此,它也包含着这800万人各自不同的烦恼和困境。就像People of New York的作者到处搜集纽约街头不同人的故事,这座城市里每个人的故事似乎也能够成为一部小电影吧。
不过,这种纽约小喜剧,真是看多少部都不腻。塔玛拉·詹金斯时隔多年再次拍片,她说这个故事某种程度上也是她个人经历的映射。而片名《私人生活》中的私人,既可以理解成片中人物生活中最为私密的一部分,也可以理解成导演夹杂她私人故事于其中。
这对从事文艺工作的老夫老妻,也可以被称为大龄文青吧,再加上年轻时并无生孩子的打算,也十分贴合豆瓣上的很多人群。这么一想,这部片又很豆瓣,又可以被视为文青们的一次中年危机。导演借着片中有些叛逆的Sadie口中说出的部分台词,也是直接戳中很多人的心,好笑的同时却又十分现实。
影片中的表演是最出彩的部分,一些场景片段的尴尬喜剧效果,全都是演员出色的表演带出来的。几场群戏中,从老牌演员到新生代演员的表演都很棒,贡献几场极佳的“群魔乱舞”。除去本身的喜剧处理之外,导演在转场时对空镜头的运用和处理,也成功衔接上不同场景的切换和转变。
这可能就是生活的本质,有着片刻欢乐,但内核却永远是悲伤。即便没有得到一直想要的,即便有着失败与沮丧,但也总是有小甜蜜,让我们继续前行。
【无论前方与未来是如何,我都选择坐在你的那一边,与你一同面对未知。】

死于明日 Die Tomorrow
导演: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
国家:泰国
很难去形容这部影片到底算是什么类别,又是一种什么形式。其中夹杂着短片,采访,纪录片,伪纪录片,真实的故事,或是真假难辨的场景重现。就像对于死亡,无论多少讨论似乎都不够。每个人,在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对死亡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和态度。
这部片对于很多小成本之作,或是一些学生电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案例。导演能够真正发挥出他的思考,也在片中拓宽影片的主题。而本片的实验性,也没有让成品最终变得枯燥无趣。反倒是全片都保持着生活化的气息,即便是如此沉重严肃的话题,观影过程却不会太过压抑,反倒有些解脱和释怀。
最喜欢的一些片段,似乎就是当人离去,而“景”依在。空无一人的酒店房间只剩下昨夜剩下的垃圾,在被保洁阿姨收拾之后,这些少女们最后的痕迹也被抹除。留在公寓门口台子上鲜花,是他最后留给她的痕迹;随着鲜花凋零,进入垃圾桶之后,他的痕迹也随之消失。就连她帮他所剪下的脚趾甲,也会消失,就像他伴随着那一趟飞机一同遁入虚无一般。
正如同片中所说,每时每刻,都有人死去,死亡总是在意料之外的时间悄然来临。所以,死亡并非是轰轰烈烈的,反倒是如同片中一样,就在日复一日的正常生活节奏之中,突然出现。最终,留给还在这个世间的人,是后悔和悲痛吧。
【如果我们能够自己书写我们的命运,那该有多好。】

小偷家族 万引き家族
导演: 是枝裕和
国家:日本
这部作品中,是枝裕和对他过去的作品做出总结和致敬,也是他集大成之作。其中有,是枝有关于血缘家庭的电影,那种即便已经分离,却依旧因血脉而彼此牵连的故事。也有,是枝关于社会问题的电影,他看到隐藏在日本社会中的阴暗面,挖出那些往往被人忽视的社会话题。更别说他曾经电影中关于孩子们的部分,那些面孔虽稚嫩,却早已窥视到成人世界残酷。
我看到《无人知晓》,被亲生父母抛弃和遗忘的孩子;我看到《如父如子》,Lily Franky追着他“儿子”的公车奔跑;我看到《步履不停》,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对话。这些他早就讲过的话题,在《小偷家族》之中绽放新的光彩。他“制造”一个虚假的家庭,里面的人并未有血缘关系,却亲密无间。他“制造”一个社会,无法帮助他们,还是拆散这个家庭的重要因素。这是一部家庭电影,却成为一个反家庭的代表。正是被自己的血缘家庭所抛弃,他们才会汇集到一起,成为小偷家族,卑微渺小,却有着原本不曾有过的温暖。
是枝裕和是残忍的,他最终选择用如此悲伤的方式来结束这个故事。海滩成为这家人最后的欢乐时光,但却也是这趟旅程的重点。当安藤樱直视镜头,质问血缘就一定成就父母,成就家庭与否的时候,也是导演自身对社会的质问和谴责。
【如果我们能够选择自己的家庭呢?事情会不会出现转机,我们是否都能够更幸福和开心。】

夜以继日 寝ても覚めても
导演: 滨口龙介
国家:日本
滨口龙介在《欢乐时光》中用极为缓慢的叙事节奏,配合素人演员近乎生活化日常化的表演来阐述故事。然而在这部电影中,他却推翻上部作品中的所有形式,由反逻辑的剧情,夸张的表演,以及刻意drama来制造冲突。他用这样的手法来表达本片中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感情中的失衡关系。
比起原版标题,国际版标题Asako I&II 其实更能体现本片的内容和框架。两个相貌一致,性格却截然不同的男人在女主麻子的生命中出现,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故事。麻子在两段感情中地位的转变,也扯出爱情专栏永恒的一个辩题:选择爱你的人,还是选择你爱的人?这个世界上或许从来没有绝对平等的感情关系,永远会有一方给予更多,而另一方接受更多,这些失衡关系带来种种不同的感情问题。然而本片意义并非在给出答案,只是单纯用一种新的方式来重复这老生常谈的话题,
导演自己也在放映后的Q&A中提到,这其实本质上是一部商业片,并非独立电影。这样一来,他的拍摄方式会有所改变。这恰恰体现出在原剧本自身问题的情况下,导演出色的掌控和调度能力。电影中,几场重要戏份从场面调度到拍摄方式都极为出色,使得本片能够跳出普通商业片的框架之中,成为值得进入电影节展映的作品。
【你看这条河是不是很脏。 是,但也很美。】

阴风阵阵 Suspiria
导演: 卢卡·瓜达尼诺
国家:美国/意大利
瓜导究竟能不能成为一位大师级别的导演,这个议题还有待商榷。不过,在新版《阴风阵阵》之中,可以一窥他在视听语言方面和场面调度的能力。几场舞蹈戏份以及复杂的群戏都可以看出他擅长对演员的调教和掌控。导演并未直接照搬原版的故事情节和结构,而是更好利用如今的电影技术和视听方面的优势,来打造一部他个人标签下的作品。
对于这版《阴风阵阵》,争议主要是围绕在剧情故事上。瓜导可能不满足于单纯的视效表达,而是想要加入潜在的政治隐喻,冷战东西柏林时代背景,以及更深层次的内容。不过,影片的体量显然无法承载这两条陈列在舞蹈学院校内和校外的剧情线,导致校外的支线显得有多余之嫌。
章回体结构将影片叙事分解,随着故事的深入,剧情也越发走向失控,最终在高潮处爆发WTF的观影体验。以至于在影片结束之后,观众依然被困在座椅之上,难以忘却刚才肉眼所见。那配合着舒缓钢琴配乐,却被红色调所填满银幕,整个观影过程是一场大型的mind-fuck。
我很理解此片在威尼斯首映后的口碑争议,以及很多英美影评人给出近乎是愤怒的差评。我之所以喜欢本片,正是因为它勇于跳出传统影片的框架,似乎用一种不在乎观众所想的方式来呈现他的作品。下一次,期待瓜导能够合作更好的编剧,并且在影片内容上有一定的取舍。
【Mother Suspiria】

银湖之底 Under the Silver Lake
导演: 大卫·罗伯特·米切尔
国家:美国
大卫·罗伯特·米切尔用如此俏皮和迷影的一部作品,将怀旧元素笼罩在洛杉矶之上,并对整个现代社会的疯狂现象进行一次剖析和嘲讽。很难说,导演到底对当今的娱乐至上主义和流行文化抱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部分看似阴谋论调子的设定最终也变成影片中的黑色幽默。倒是Andrew Garfield那颓废,困倦的宅男形象,十分贴合本片的内涵。
导演在有足够资金后,真正将他脑海中的幻想场景投映在银幕之中,那些超现实的场地,以及几乎是直接从漫画中走出的人物,拼凑中这部奇怪却有趣的电影。影片看似好像讲了很多,从音乐,电影,流行文化,社会问题,都走马观花般点一遍。但导演也并未在任何一个内容上停留和深入,最终的故事线依然是,Andrew Garfield饰演的男主苦苦寻找他所爱女孩。看似有些陈词滥调,但是最后结局的发展却在意料之外。
抛开片中如同彩蛋般琳琅满目的迷影情怀,整部作品观赏过程也是一次极为猎奇的体验。观众和剧中人物一样在一头雾水中,被一个又一个天马行空的新线索所震撼。谁又能够直接说出我们所处的世界又是以什么形式来运作呢。就像花花绿绿网络世界的本质,也不过是一行行代码,甚至是一串0和1的数字。
【从好莱坞标志到银湖,一切皆有密码。】
【特别提及】
2018电影节:上海电影节&纽约电影节
【剧集单元】

保持往年的形式,选出5部新剧,和5部回归剧。由于受到题材限制,今年会特别加入一个special板块。
注:排名不分前后
【新剧单元】

女鼓手 The Little Drummer Girl
导演:朴赞郁
电视台:BBC/AMC
本剧的第一个镜头堪称完美——当装着炸药的手提箱进入屋子时,每一个出现在荧幕上的钟表都会变成一条新的音轨,随着不同的钟表声汇聚在一起,再加上朴赞郁炫技一般的镜头移动和剪辑,炸弹变成一团火球。所以当我和朋友安利此剧时,选择直接给他们发这一片段。
说实话,从剧集刚开始来说,整个剧的节奏的确有些慢热。但是直到最后才再次被朴赞郁的导演能力所折服。剧情将线索层层相叠,最终汇聚成约翰·勒·卡雷在原著小说中所架构的庞大计划。诡异的冷色调之下,五彩斑斓的装饰和布景都覆上一层抑郁的色彩,折射着冷战背景和巴以冲突下的仇恨与悲伤。广角镜头外圈的畸变和边角虚化的拉伸,正如同片中虚实交汇,模糊了现实和故事边界。而在剪辑上,快速交织的画面,角色身份的重叠与呼唤,也令观众迷失在真假不分的谎言和真相之中。
说到底,谁又不想和平?但和平从来就是无解的议题。结尾随着音乐的逐渐升华,影片《慕尼黑》般的片段再现于本剧之中。当小鼓女敲响战鼓,士兵们皆为信仰所战。镜头的快速推拉,移动,变焦,无疑是朴式风格和谍战剧情完美融合的体现。可能这并不能算是一部电视剧集,这应该就是一部6个小时的电影,所有的铺垫都是为最后一刻高潮的爆破。在烈焰与尘土褪去后,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硝烟后,这些人物们的真实自我又究竟是什么?
【所以你到底是谁?我只是一位女演员。】

疯子 Maniac
导演:凯瑞·福永
流媒体平台:Netflix
引用我小伙伴的话来说,这一部10集的电视剧,你有大概9集的时间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依然看得津津有味。不过在最后的那一刻,你突然醍醐灌顶,理解导演在之前所有的所作所为。那些在开始看似无厘头和疯狂的片段,都在最后得到解答。而至此,你也会思考这是否就是导演想要观众所体会到的情绪。
如果说硬要把本剧分成三个阶段:那必然是开头时候的慢热;中间部分的疯狂;以及尾声的温暖。凯瑞·福永的确很好利用了Netflix模式的优势——这种一次性放出一部剧的模式,能够让他更好的构思一整季的框架,而不是急于在开始就抛出悬念来吸引关注和收视率。
随着实验一次次进行,越来越多风格迥异的剧情出现其中,我们看到谍战剧,科幻剧,家庭剧,甚至是《权力的游戏》风格的魔幻剧。在这些疯狂和天马行空之下,隐藏的是所有剧中人物未曾愿意面对的伤痕。这些伤痛,或来自家庭,或是感情,都是他们不愿意提及和面对的。或许,我们和剧中的人物一样可以选择逃避现实,但却最终要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人类本质上是悲伤的物种,所以就连我们创造的电脑也都会一同抑郁。
【一起去盐湖城吧,那里有新的开始】

利器 Sharp Objects
导演:让-马克·瓦雷
电视台:HBO
让-马克·瓦雷最擅长的还是制造独特的气质和氛围,他很好的展现出这个南方小镇的气质,和这个old money家庭的氛围。HBO在制作上还是很愿意砸钱,并且依然保持着它们的高水准。本剧基本贴合原著,并且通过出色的剪辑,来达成原文中大量的回忆和心理活动。
可能因为长度原因,中间部分和导演前作《大小谎言》一样叙事有些拖沓,但是对开头和结尾段落把握极佳。结尾在你以为故事到此为止之时,却突然急转直下,转到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结局。而此时你才发现,导演早就在剧集中各个角落留下痕迹与拼图,不过你究竟何时才把这些碎片拼凑到一起,是完全取决观众自身。
Amy Adams和她的角色完美融入到一起,可以理解这个心理如此复杂的角色对她个人造成多少冲击,以至于她表示不可能会回归这个剧集。不过目前来看,HBO也没有打算延续此剧,而是根据原书一样结束故事。
【家庭如利器,划出的童年如伤疤。长袖或许可以遮住伤痕,却掩盖不了记忆】

我的天才女友 L'amica genial
导演:萨维里奥·科斯坦佐
电视台:HBO/Rai/TIMvision
这部剧集的文学改编性极佳,打开的那一刻,就如同翻开一本好书的第一页,完全停不下来。特别是本剧的第一和第二集,几乎完全还原并重现原著小说。这么看来,小说真的是更适合改编成迷你剧。随着长度的增加,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让角色的塑造和氛围的营造更为成功。
本剧在剪辑处理和多线交错叙事上表现出彩,很好的弥补了小说中的空间跳跃,也更好的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状态。属于“我”和“我的天才女友”的那不勒斯,并非是平民表决广场或辽阔宽敞的海滨大道,而是那四四方方四层小楼构成的破旧街区。它们所构筑的牢笼,捆绑了家庭,阶级,贫富差距,是一辈子也难以逃离的束缚。
这看似是关于友谊和童年的故事,是关于成长,青春的故事,但内核却是如此的悲伤。在她们年轻时,以为这些问题和困境的存在,只是因为年轻。如果某一天可以走上那条离开家乡的大道,前往海边,或是更远的地方,那么一切都会不一样。直到最后才发现,那些所有你以为代表世间美好的一切,包括友情,爱情,也最终无法逃离生活悲伤的本质。生活中美好的泡沫都是转瞬即逝,终究会有现实来敲响你的大门,提醒你它的存在。
【小时候她们未曾离开的那不勒斯,在她们长大后,也未能够离去。】

归途 Homecoming
导演: 山姆·艾斯梅尔
流媒体平台:Amazon
之前虽然对这部剧略有耳闻,但在真正开始看之前没做更多了解。结果完全把这部剧预想成老兵回家心路历程,却居然是一出政治惊悚剧。一季10集,每集30分钟,剧情写得精悍有力,长度也控制在合适的程度。在追剧过程中,突然感受到一种似曾相识的风格。于是我看到一半去搜了下导演,果然是《Mr.Robot》的导演!其个人视听风格真的明显。
用不同画幅比例来区别时间线的方式,无论在电影还是在电视剧中都并不新鲜,但是用宽屏和1:1方形两种画幅交替却十分新颖有趣。方形画幅和运镜以及布景的配合,营造出强烈压抑感,贴合主题。导演十分擅长用画面就给予观众一种奇怪的不适感,来让整个剧情变得更有悬疑。当故事背后阴谋逐渐被揭晓,尾声部分的开屏段落真是神来之笔。这个片段配合之前一些镜头,倒让此剧略有几分希区柯克《迷魂计》的感觉。
茱莉亚·罗伯茨演得真好,这种快要溢出的情绪波动,却被她隐藏在克制的面部表情中,嘴角微微颤抖,以及眼睛间细微的神态,就已经传达出所有的内心活动。她这个角色的悲剧性,也被她的表演展现出。
【回归单元】

美国谍梦 第六季 The Americans Season 6
导演: 克里斯·朗 / 马修·瑞斯 / 丹尼尔·艾提奥斯 / 罗斯安·道森 / 托马斯·施拉梅 / 凯文·布瑞 / 斯特凡·施瓦茨 / 西尔维恩·怀特
电视台:FX
六年了,《美国谍梦》悄然来过,又悄然离开我们的视野。除了每年的艾美奖提名,和每一季首播时在Metacritic上90+的媒体评分以外,这部剧似乎从从未掀起太多的波澜。如同它本身缓慢又克制的叙述一般,《美国谍梦》的团队用一种出乎观众意料的方式,来给这部剧集画上一个句号。这似乎并非最完美的结局,但也升华整部剧集。
《美国谍梦》设定在冷战时期,两位来自苏联的特工伪装成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还在美国生下儿女。两人表面上有着旅行社的工作,但是私下是却是KGB最高级别的特工。如果熟悉美国特工片的观众,一定对天马行空的间谍设别和各种夸张的动作戏有着很深的印象。然而《美国谍梦》的剧组却真正想要还原一个真实冷战时代的间谍环境。剧集中的大量间谍设备和任务都是有现实考据的,时间线的推进和大事件也基本符合现实世界的历史线。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部剧不仅胜在表演和摄影上,更是出色在故事线的严谨和真实性的考究上。
有趣的是,相比于广大热衷于“黑”俄罗斯和苏联的美国影视作品来说,这部剧集却采取极为客观的角度来审视那个时代。剧中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善与恶,美方和俄方夹杂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来为各自的祖国追求最高的利益。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剧集给观众抛出一个个伦理和道德问题,让观众去思考和自我评判。
这部剧完结的如此让人心碎,团队懂得在恰当的时候结束这部剧集,而剧中的时间线也越发接近苏联解体的那一天。越发危险的任务,使得被曝光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到头来所有的奉献与热血,对于他们来说,都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谎言。编剧选择给所有人留下如此的开放式结局,看似是全新的开始,实际上却依然是残酷无比。几年后苏联解体之时,他们失去最终的归属感之后,又将何去何从?国家与个人,国家与家庭,生活从来不只是简单的选择题,而所有人都在大结局中面对着他们人生中最至关重要的选择。
【庆幸的是,最终他们都选择了自己。】

风骚律师 第四季 Better Call Saul Season 4
导演: 明基·斯皮罗 / 米歇尔·麦克拉伦 / 丹尼尔·沙克海姆 / 约翰·施班 / 麦克·莫里斯 / 安德鲁·斯坦顿 / 黛博拉·周 / 吉姆·麦凯 / 文斯·吉里根 / 亚当·伯恩斯坦
电视台:AMC
到这一季,已经没有太多可以评价。从剧本,表演,摄影都已经是顶级的制作水准,甚至已经在我心中超越原剧的存在。但是观众依旧能够在观剧过程中有强烈的情绪波动,特别是在我们已经知道未来的情况下。
就像,你知道这辆火车终会坠入悬崖,但是他们依旧把这中途的每一次解体都拍给你看。

傲骨之战 第二季 The Good Fight Season 2
导演: 吉姆·麦凯 / 小詹姆斯·惠特摩
流媒体平台:CBS All Access
“Kill All the Lawyers!” 第二季从一开始就打出如此疯狂的口号,不过让观众没有想要的是,剧中的故事却更为疯狂,更为激烈。第一季中,我们还只是看到对如今美国社会现象的折射和讽刺,到这一季则是全面开战。多个社会问题,热点议题,都转变成不同的故事线插入剧中,并且是更疯狂,更激烈的呈现方式。
的确,诚如一些人对本剧的诟病,就是太过自由派和左派思想。但其实细看其中也不难发现,很多内容,恰恰是精英派和右派对自身问题的反思,究竟是错在哪儿?
不过这一切似乎都不重要,就像戴安所说,这个世界再如何疯狂也无妨,我们只需坚守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就好。这部剧本身不就是一片小天地吗?抛开所有飘在New York Times,Washington Post,CNN,Fox News等等主流媒体上的争吵和头条,打开这一部剧,好看,又好下饭。
褪去本剧内容上的雕琢,第二季真正意义上调动的,是各色女性人物角色,她们完成精彩的群戏与对手戏,而剧中的服装搭配,则是她们的“战服”。这才是真正对一个职业的展现,对所处岗位上人物的尊重。这些性格迥异,却又完美合拍的女性角色,是我一直要追这部剧,甚至是反复看它的理由。
【去年有太多时间我都在随波逐流,让身边的事顺其自然,我不打算这么做了。】

随性所欲 第四季 Casual Season 4
导演: 吉莉安·罗伯斯比尔 / 迈克尔·韦弗 / 汉娜·菲德尔
流媒体平台:Hulu
最终季一种近现代的设定我很喜欢,很多科技是已经诞生,但还未大范围开始使用,却已经带来各种可能的问题。而这些科技,也或多或少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看似更方便,更简洁快速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更为孤独。
大结局与首播集的互文甚是有趣,重演了葬礼与约会的戏份,只是用一种更为成熟和温馨的方式。随性所欲,似乎也没有特意在强调“丧”,也不一定就是负能量的散播。只是更多用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那么大大小小的事情,那些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烦恼与痛苦。
虽然早就猜到,但结局却意料之外的清新美好。最终,所有一直反复在强调感情无用的剧,都重回感情。所有叫嚣着爱情本质是痛苦,爱情并不存在的剧,却又重回爱情。所有描述亲情关系崩坏分裂的剧,也都达成和解。所有讲述相遇之后所发生故事的剧,都重回分离。所有讲述生活是如此痛苦的剧,都在告诉我们,要继续前行。
【上帝说,让那里有无线网,然后就有了无线网。从此,再也没有人快乐。】

毒枭:墨西哥 第一季 Narcos: Mexico Season 1
导演: 约瑟夫·久保田·瓦拉达卡 / 安德烈斯·拜斯 / 阿玛特·伊斯卡拉特 / 阿隆索·帕拉西奥斯
流媒体平台:Netflix
名义上,它应该算是一个全新的系列,但在此我还是将其算作回归剧。网飞将墨西哥系列和发生在哥伦比亚的原三季作出区分是明智的,因为那一部分的成功是建立在哥伦比亚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之上。毒枭们不但一路打到最高法院,还能参与到国家各个行业之中,像一个公司一样运营贩毒集团。
而发生在墨西哥的故事,则变成残忍暴力的现实主义。这场战争从八十年代FDA探员Kiki Camarena的去世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也仍未结束。利益成为驱动这个庞大毒品帝国机器的核心齿轮,配合从上到下,从国境这头到那一头的腐败,才能如此成功运转几十年。在观看过程中,少了一丝魔幻的气息,更多是感受到金钱和利益对人有多大的影响,而这欲望之下,人究竟可以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摄影和制作上感觉比老三季更为华丽,而叙事模式也相应作出调整和更改。部分片段让人不禁联想到《边境杀手》。在本剧制作过程中,一名工作人员被墨西哥毒贩杀害,也让这部剧中所表达的残暴更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虽然是基于现实所改编,也必然在其中进行很多的艺术加工,但依然给观众大致展现出美国毒品战争的诞生与初始。也让观众对墨西哥毒枭势力有一个了解。
【特别单元】
Netflix在电影制作上备受诟病,但是在原创纪录片上表现却一直很出彩。尽管,Netflix有很多关于食物的纪录片,但是真正意义上纯讲食物的纪录片却很少,大多都是拓展至食物之外的内容。就像今年年初的这部《美食不美》一样,由明星主厨David Chang为主持,一同去探索世界各地的美食,和讨论美食背后的社会话题。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没错。如果换一个方式理解,食物作为构成我们每日生活的一部分,其实也间接构成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食物彼此融合,摩擦出全新的火花。但是食物的多元化并没有反应在美国社会上,时至今日,种族问题依然是美国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标题《美食不美》,其实也是在暗喻人们在美食上愿意接纳多元,却在生活中的不同文化和民族有着敌意。Chang在发掘食物的同时,也和其他的嘉宾一同探讨着当今社会的分裂问题。
这部纪录片最出彩的一点就是有着十分可爱的剧组,在每一集中剧组都会尝试不同的拍摄方式,或者加入风格怪异的短片。同时,Chang广阔的人脉,也为这个节目带来无数有趣的嘉宾。曾为世界最佳餐厅的诺马餐厅主厨Rene Redzepi,脱口秀主持人Jimmy Kimmel,演员Steven Yeun,喜剧明星Aziz Ansari,单口喜剧演员Ali Wong等等。这些性格迥异的嘉宾,也为这部纪录片带来无数乐趣。
《美食不美》不仅是2018上半年最好下饭的一部Netflix剧集了,它在纪录的同时也向观众输出来自主创团队的观点,借着美食来探讨接纳与包容。就这样,这部剧所涵盖的意义已经远超过本身。
比较喜欢的伪纪录片作品,相对于第一季的开放式结局,第二季算是给出一个完整的结果。案件加大后,整个推理的过程也变得扑朔迷离,而结局的反转也是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内容核心部分还是围绕着老生常谈的美国高中校园问题,校园暴力,边缘学生,明星运动员等。并且成功将社交网络引入这些话题中,见证网络的阴暗面。在揭晓答案后的结尾,虽有些鸡汤,但也的确很好的形容这个网络时代的generation.
S01 & S02!不多说!
【补充~~】
2018年中和几位友邻一起写得红黑榜单
“2018年美国电视半年“红黑榜”:佳作匮乏,重点剧集遇冷”
其他一些~
黑镜互动特辑 “黑色荧幕前后,不存在的自由意志”
【音乐单元】

这几年来听的专辑越来越少,不过今年也是听华语/韩语/日语比较多的一年。原本以为今年100张都不会到,结果最后拼拼凑凑还是估摸着听了大约接近200张专辑。越到晚期,发现自己的喜好和口味就越发固定,对新内容的尝试也变得缓慢。今年听的最多的依然是——各种印度摇Indie Rock。所以基本我的十佳专辑和年度歌单里,也都是印度摇为主。而且我发现我对女声的热爱要大于男声,所以我最终的专辑榜单居然有8张都是女声为主。
注:下列图中排名皆不分前后.

Mitski就不再多说,基本到年底也横扫了各大媒体的年榜,并且经常出现在top10之中。整张专辑算是去年十分出彩的一张印度摇专辑,整张专辑听下来衔接程度高,编曲精彩有层次。而她的唱腔我也很喜欢,时而可以深沉,时而可以沙哑。
又有谁能对Courtney Barnett这个可爱的少女说不呢,她继续保持着上一张专辑的写词能力,唱着她的小心思。
Noname去年最好的一张rap专辑之一?短小精悍,有佳句也有佳章,全程下来歌曲无缝衔接。一开场就是爱到死,适合夜晚在街头放,迷失在灯牌之中。
Robyn依然的高水准,好听,好跳,好摇摆。讨喜的Electropop,部分段落的house运用有灵性却又不会流俗。在pop流行的同时,又也将一定的实验性元素融入其中。
很难评价我对Young Fathers的情感,喜欢的歌我喜欢的要死,不喜欢的也是直接翻白眼。但是这张专辑真的是个人感觉他们最好的一张专辑。
年度最佳“舞曲”专辑?可以跟着疯狂甩头跳舞,Parquet Courts怎么还不爆红!写歌能力太强,不只是单纯一整套模板化的独立摇滚从头到底,而是写出各有特色,却连贯有序的歌曲。时而像Mardi Gras Beads那样迷幻空灵;又可以像Wide Awake那样灵动想要跳舞;最后收尾的Tenderness副歌真是爱的不行。
Low这张一开始这心不喜欢,但最后才感受到其中实验性之外Dream pop之美。全专温柔克制,舒缓的电音节拍和合成器声响,似乎从远方传来,包围你的身躯,触碰你脑海深处。
为何好多人说Beach House这张变差了呢。我觉得反倒是她们对新的内容和编曲的尝试,在保持着自身的风格情况下,对更多可能性的探索。7依然有着她们的梦幻效果,一次勇敢且成功的尝试。
Janelle Monae是不是天仙啊!!从她dirty computer两个字一唱出口,整个人就不行了。这张专辑抛弃她之前专辑中过多的章节分割和概念为先,而是更专注于歌曲的内容和质量上。除去很受欢迎的Pynk和Make Me Feel以外,其他歌曲也保持着高质量,并不认为在后半专有泄气。
在今年有那么多好的独立摇专辑,以及优秀的新生代女声的情况下,为何选择Soccer Mommy呢?这张Bedroom pop真的足够Bedroom,保持着一丝小年轻的叛逆和反抗,适合在床上蹦跳和甩头发。成功帮助我度过我的期末期,所以才放进我最终的十佳。

今年的原声带水平也就中规中矩,有很喜欢的,也有很多无感的。
Thom Yorke给《阴风阵阵》写得这张当之无愧的年度最爱,既有十分恐怖片的音效处理,又有十分温柔舒缓的钢琴歌曲,和银幕中的画面产生反差之美。
《第一人》证明Hurwitz并不是只会爵士乐编曲,这段太空圆舞曲,竟然缓解观众对于宇宙中未知的恐惧,反而更好将注意力停留在宇宙的美丽之中。
Max Richter和Lim Giong在《我的天才女友》和《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的编曲都精简,但是十分悦耳,并贴合原片内容,属于锦上添花。
Johnny Greenwood在《Phantom Thread》和《你从未在此》中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而后者作为主打视听的作品,在原声带的配合下,产生更猛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冷战》虽然大多不是原创作品,但的确音乐成为影片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与剧情融合到一起。
《假若比尔街能够讲话》,还未看到这部作品,但从朋友口中得知这部作品的柔情之处,而配乐也讲了相似的情绪和故事。
Carter Burwell基本每年都会出现在我的十佳之中,无法拒绝他的才华和音乐。
Alexandre Desplat也通过对日式风格的吸收,成功为《犬之岛》打造出动人的配乐。
最后,《月光光心慌慌》新版,卡朋特亲情上手操刀出的作品,每次响起时,依旧让观众不寒而栗。

整理了一个50首2018年比较爱的单曲,排名不分前后,主要是按照听歌顺序整理的。在这里就不具体列出,但是做了spotify和网易云的歌单~
Spotify为完整原版歌单:
https://open.spotify.com/user/charlesfren/playlist/2EFVZobDhPjsNWhgCCICnM?si=8QT_QLtpQhCcb1y6ZJ_R5A
网易云因为版权问题有略微调整:
https://music.163.com/playlist?id=560086842&userid=11430888

华语今年虽然听的比往年多很多,但还没有到能够选出年度十佳专辑的体量。所以就挑出这20首特别喜欢的单曲,有流行也有独立乐队。排名不分前后。

2018个人十佳K-Pop单曲。并没有太系统的听过,大多时候是听utube上有很多博主剪辑的每周或每月k-pop推荐,所以这里面基本都是各大榜单热门了。粉墨和TWICE听挺多的,但真很难选单曲诶。虽然排名不分前后,但基本有一个基本的主次在其中。
明年再接再厉~
【后记】
I’ve seen things that I never should’ve seen.
Said too many things I didn’t mean.
Hurt myself too many times to court.
I need to let it out, and just release.
Been lying to myself too long,
Been trying by myself too long,
I can’t relax, I’m too distracted,
I can’t hack it, uh.
I just want time in a tree,
I need a place just for me.
Somewhere that I can be free,
Keep the faith and just be, what you’ll be.
—— Time In a Tree - Raleigh Ritchie
2019年1月10日
全文完结于 Bethesda, Maryland
【特别鸣谢】
Thx for your support. CC// rlxl// Johnny//
Always. My Girl. Rita. 我姨 冰彤。娟。 导师兼挚友若若。
现在越发很少关注乐坛动态,从这几位的推荐和整理中听了很多好音乐
还有 盲忙 / Lorenzo / 无定 / 李菲 / Karl Fang / Paco的微博给的一些灵感
最后,桃姐还有贵组各位老师们,承蒙各位照顾。
注:全文中所有使用图素材版权皆由其片方和公司所有。
注:图中所有插图皆为Mr.Charles个人二次制作,严禁盗用。
© 本文版权归 MR.Charle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若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5 10:23:17
-
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3 23:36:35
-
FranGitan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3 03:43:56
-
我屁股有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2 13:14:45
-
我屁股有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2 13:07:01
-
小男孩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1 17:59:27
-
小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1 14:41:30
-
月光里的麦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1 09:22:43
-
水豚拉面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1 08:44:10
-
picharsi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1 07:02:22
-
bravad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1 00:18:53
-
末日女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0 23:42:59
-
Superpac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0 23:40:46
-
无定 转发了这篇日记
书影音都没有落下,勤奋如查尔斯夫人。并没有帮上忙还出现在鸣谢列表,是我该感谢一直被记得才对XD (想起《私人生活》一直没看ORZ,及从学业最紧张的高三开始上豆瓣233
2019-01-10 23: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