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一程:一月之深冬秦皇岛(2019)
去秦皇岛,是为了冬天的海。
或许是双子、两面的性情:一面喜凛冽,北方冬天的海,长城上的断壁残阳,昆仑山口的风,凯尔盖朗岛上的孤独和寒冷,都是心中长期的向往,满溢着对一切冷硬征服的欲望,像个男人;另一面又似乎柔肠千转,常常因一句电影台词,因斟满的酒杯和风过微动的窗帘,因枯萎的折花和朋友不经心的话,而动容心伤,不像个男人。
还是写写秦皇岛的流水帐。
(一)
凌晨四点半,感冒微烧,几乎一夜未眠,乱梦中勉强从被窝爬起,坐着提前约好的车消融在清冷的街道里--或许只有旅行才能给予自己这般力量。
七点半睡达秦皇岛火车站,点亮了一个生命里新的城市。八点敲开一嗨门店的卷帘铁门,提好车直奔山海关。
老龙头停车场,有人敲车窗。
“小伙子,来旅游的吗?”一位大姐,东北口音--天津、唐山、秦皇岛一线排开,但口音差异很大,才想起秦皇岛和辽西本是一体相连。我看着大姐,略带不解,应诺着。
“别在这儿停车,我是导游,带你绕过去,省了门票和停车费,只收你五十!”手里拿着明信片一样的图片比比划划。
我犹豫不情愿,但抵不住她话语不停,想着淡季交停车费确实不甘心,还想起泰山曾占过门票的“便宜”。就跟着她的车离开了停车场。
还是上了当。带我来的地方是一处公众都能进的沙滩和登长城的口子,此处长城向海的方向探了一下拐向西方,并不是龙头,龙头在远处被铁栅围着。
后悔并说她是杂人、在行骗,她却没任何反应。刚到就被骗五十元,心有不甘,就说最多给她三十,她乐呵呵地连声说好--我又后悔报价高了。
送走了她,在长城上走了一圈,看着下面的海与沙滩,想着自己仍然这么年轻单纯,嘿嘿,似乎也值三十元。
从长城到大海,有一小片树林,走过树林,是极软的干沙,再过去是遍布海边的巨大的浅蓝色冰块儿。

站在最高的礁石上,海浪推着碎冰涌过来,在冰块儿下积成层层的冰屑,如盐似雪。环顾四周,城市、船坞、树林、沙滩、长城与大海,仿佛时空交错,不知该感叹“往事千年”,还是该赞叹“换了人间”。

这么多年,看的学的,长城与海并无关联,与长城为伴的多是荒山峻岭,是戈壁沙漠,偶有湖与河,但在眼前,长城龙头一探,居然与大海日夜相守。一个有漫长的时间记忆,一个有博大的空间胸怀,他们结合、互讲着时空上无穷的故事--感到和谐与慰藉。
海浪声声,远远看着老龙头浸在水里,好似沉睡,好似吮吸,也似乎是在倾听,可能也带着些期盼?

驱车抵达天下第一关,一座古城边,走了一遍长城博物馆,对山海关才有了直观的认识。明清以前山海关是籍籍无名的,我猜测原因可能是五代宋元期间,燕云十六州本是外族占领区,并无关内、关外之分。明朝收了燕云并控制辽东,才逐步利用这里的地势天险。第一关,其实并不是明长城最东端(最东处应在丹东),更不是明朝疆域最东,于此处设关在于地形防守的重要,一旦辽东失守,山海关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将外敌拒于燕山之外。到了明中后期,东北后金崛起,此处的重要性和知名度渐渐突显。
山海关是一条狭长的走廊,长城从北面燕山下来,延续向南,直抵沧海,从山到海中间距离仅九公里左右。在中间处设城楼,站在高处,如果没有现代建筑物阻挡,左右四公里范围,风吹草动皆在眼底,更何况几万、几十万的大军。所以关外军队想入关,要么费尽周折绕过燕山,否则只能在山海关处硬碰硬,别无他路。

走在第一关城楼上,极目四望,北面远见长城爬上燕山蜿蜒北去,西面是关内的古城街巷、群鸽飞翔,南面城墙延伸向海,有城楼几座,而东面则是旧时敌来之处,现在看上去一片平和,瓮城里也植满了树。可曾几何时,大军自天边卷土而来,旌旗飘飘,烟尘滚滚,马蹄声如隐隐东雷,殷地撼城,让人心悸,守城之人或许就站在我这里等待着,攥紧长枪、咬紧牙关、怒面东望,眼眶欲裂。。。不提这些往事了,总是心潮难按。

中午找到了那家四条包子铺,是早上“导游”大姐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热情推荐的。店里人很多,包子味道也不错,皮韧馅多汁。吃完将走时,一阵黑冷的风旋过,坐在面前,乍一看以为是位非洲兄弟,大头圆脸,眼亮齿白,胡须浓郁,一身脏兮兮的大棉袄,衣服、脸庞、手沾满了厚厚的黑色粉尘,应该是矿上或煤炉间的工人吧。他要了一大盘包子,一阵狼吞虎咽后,突然在空中停住筷子,目光低垂,眼角略有微光,不知想起了何人何事,刹时间,硬汉也温柔起来,人都是软的。

下午来到秦始皇求仙入海处的公园,收费十元,园里都是今人修葺的建筑,以战国七雄和秦始皇求仙为主题,但多显得商业造作,期间还有些恐龙主题,秦皇雕塑前置一巨大的上香炉鼎,某些碑铭上刻着诸如“摸摸…头,一年不用愁,摸摸…腚,一年不得病”之类的文字。秦皇本在此处求仙,今人却又在求秦皇,显得索然无味。唯一觉得实在处,是史记原文刻石: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此为秦皇岛名称来源之最古依据。
出了公园绕到海边,日已西斜,这片海滩是黑色的,礁石上满满皆是贝蚝类的甲壳。黑滩之上,很多附近的居民穿着靴子、俯身用小钩耙在挖贝类,在海风冰水之中弯着腰,很不容易,我饶有兴致地和他们攀谈,一位大娘对我说:这才是真正的海味儿!话音里浓浓的东北味儿。日暮时离开海滩,附近的大排档渐渐上灯,但仍无多少人流,想必夏天必然熙熙攘攘。

(二)
次日上午,开车至北戴河鸽子窝公园。沿着一条冻住的小河边溜冰、边步行,蹦蹦跳跳到了海边。这里的海又是另一般模样,整个沙滩铺满了白色,看不见沙与礁石,像是昨夜下过一场大雪。而面向大海,视野里除了一座孤零零的瞭望台,余处纯净得纤尘不染。

在冰雪与海浪相接的地方,跳上一块浮冰,开始时左右摇晃十分不稳,慢慢就接上了潮水的节奏,心跳、呼吸,与海浪融为一体,起起伏伏,抱臂立于风中,倍儿得意。想象着撑一支长篙,踏着这块浮冰向海的深处漫去,凌风激浪,无比快活。

沙滩西南侧耸起几座山石,山上有亭廊,快步登上去,迎面是一座白色毛泽东像,面朝大海。塑像下方刻着毛泽东亲临此处所作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整首词道尽几天来心有所想而难以诉诸文字的慨叹。赢政,曹操,毛泽东,三位伟人立于此,三千年风云变幻,往事都不见,而海依旧,到底什么是永恒?什么能与海同寿?
看下方的鹰角岩,看不出哪里与鹰相关,倒是越看越像观沧海的帝王。比昨日公园几十吨的人造秦皇像,更伟岸、更虔诚、更饱含风雨沧桑。

转身又看见一首郭沫若的刻诗:
雪浪千层卷海来,松涛万顷际天开,
青春高阁红云护,拂面雄风亦快哉!
相比之下,该诗则仅仅有一种狭窄的空间感,而毛的浪淘沙则跨越时空,更为立体丰满,境界不能在一处论。
临近中午,此处海滩仍有多处未去,想想还是转身离开,下午寻一个僻静的角落看书去。不能把海看尽,看尽了,海就小了,自己就大了,还到哪里去找那种渺小于天海之间的自由?
开着车,车窗外处处是别墅、疗养院和酒店,楼低、路宽、车流少,有点像电影里那些西方小镇。小镇里寻一处咖啡馆:北戴河1898,选个静谧温暖的窗边角落,听着爵士乐,捧着书安放整个冬日的下午,十分美好。

进屋寻到座位的那一瞬间,觉得自己要好好活着,不会有人像我这样喜欢这没人愿意来看的冬天的海;也不会有人知道披风带雪进来,走到这桌边,看着台灯和书架,会有多少份美好在心里浸染开来;我体味这世间种种细微之处的美好,也不会再有人有一模一样的触觉,所以一定要好好活着,面对美好,才能不错过、不辜负。
一下午,春秋史。
近傍晚,还是去了另外一处海:老虎石公园。近黄昏,风更厉,这里有巨大的礁石,海浪扑过来,撞击、拍打,卷起千层雪,然后水流又从石罅间抚摸着、摩挲着退去,海浪与礁石的爱,比那些夏日的柔沙细水表达得更有力量、更姿态万千--软绵绵的情话听多了都会腻。望着海与天相接处,晚霞渐浓,海上苍茫无物,这北国的渤海就如此无依无际,将来去了大洋边,即使忘却了世事营营,我是否还有小舟从此逝的勇气?

海滩上就我一人,在冰上旋转,在雪滩上奔跑,张开双臂,学着海鸥的模样,在挂着雪的礁石间飞来飞去,嘴里喔喔有声。
天色愈晚,礁石成了透着霞光的水面墨点。我知道该回去了。

还车,步行去火车站,期间曾路过一处废墟。到天津已是晚上十点半,洗漱入睡,梦里依稀是海声。
小结:
1、本以为尽美的海都在南方,在我的地理知识里,渤海、黄海都是内海,不甚宽广,真正的海是与大洋相通的东海与南海。本次行程,改变了对北方海的印象。
2、北戴河心里的印象是老干部疗养院,并无多少自由自在的海滩,实则不然。本次只去了鸽子窝和老虎石,依然有多处未去,何况还有南戴河。
3、秦皇岛值得再去,未来计划暂记于此:南戴河、北边的山区和野长城
4、旅行消费情况:
1)行:火车244,租车221,合计465
2)住:1
3)吃:约250
4)娱乐(门票等):约30
5)其它(被骗):30
合计:约77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