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脑 | 记忆宫殿与视觉传达
Paul Martin Lester 说过,“我们的社会正在变成一个依靠视觉传播信息与知识的社 会。对许多人而言,对世界的认知不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画面。”视觉传达的力量异军突起。对输出者而言,用视觉化的方式输出,必须消化习得的信息,并与自身己形成的 知识体系融合,然后用崭新的、巧妙的方式呈现。对输入者而言,一方面图片信息量大, 接收效率更高,另一方面精巧的构图会带来令人会心一笑的视觉享受。
学习黑洞——反复遗忘
两年前的冬天,大四上,我在考研。恶补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等学科的时候, 最痛苦的不是刚开始接触,需要调用大量脑细胞去理解新知识。而是书本、博客等读过一 遍,好不容易一知半解,半个月后脑袋又空空如也。遗忘让我痛苦又烦躁,堪称备考历程里唯二的障碍(另外一大障碍是没时间跑步),而很多人包括当时的研友对于长时间学习的抵触,我却没有,一方面每天所学是我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每天的进步正反馈激励强烈。放下书本休息的间隙,研友也多次苦恼地聊起,一个月前那本书,白学了,什么都想不起来。

遗忘出口——记忆宫殿
遗忘带来的痛苦让我积极寻找出口。 “愚者学于堑,智者学于史。”吃堑同时,我不断在网上寻找其他人的解决方案。阅 读大量关于记忆和遗忘的论文和课程后,很巧,找到了一份非常久远的记忆训练视频合 集。虽然画质和语音带着浓浓的士气,但不妨碍它包含系统的记忆方法。那个冬天时间很珍贵,我并不想浪费整块的时间在观看记忆方法视频上,所以音频最后是在一碗碗汤面的氤氤的香气里听完的。而定桩记忆法直截了当地击中了我。
定桩记忆法起源于一个古老的希腊故事。在一座宫殿里,主角 A 和一群吃瓜群众 Xs 聚会,忽然宫殿塌了,只有眼疾手快的A窜了出来躲过一劫。Xs的家人们看着残垣,又 看看A,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的家人在哪里?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废墟里血肉模 糊的压根认不出来。这时劫后余生的 A 开始回想,当时我站在靠门,B站在东北角的柱 子边,C站在正中央的大柱子,D……于是A帮助Xs的家人们从废墟的不同位置找到遗体。如此多的人的位置,一一回想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就是定桩记忆法的神奇所在了。试想,让你连续背岀班级里或者办公室所有人名字,有些困难;但是从门口开始, 想想脑海里从前到后的座位上,都坐着哪些人,就能一个个慢慢对应上了。

进一步的查找资料会发现,史景迁曾经写过一本《利玛窦的记忆之宫》,与定桩记忆法异曲同工。于是,对于有些琐碎的记忆点,我尝试着用定桩法来记忆,惊喜地发现它们串联成美 妙的柱状宫殿。它们是互联互构的,就在我的脑子里。
我的遗忘死角终于找到了出口。
输出强化---视觉传达
学习毕竟不是短暂的记忆大赛,在形成记忆宫殿后,我还要保证自己能形成宫殿群一 —知识体系。于是流行的思维导图成了我输出的工具。当时,我用的都是A4纸做笔记, 因为面对着空白,所有一知半解的模糊记忆都溃不成军,只有互成突触的知识才能从笔尖出道。两年前积累起来的 A4 导图,现在还乖乖地待在宿舍书架最下一层。
偶然的机会,我在豆瓣逛极简小组的时候,偶遇了组长大人Oscar的一页纸读书笔记和绘视觉相册,非常惊艳。就算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绘画训练,除了简单的思维导图外,我 们也可以用更为生动的方式总结自己的所见、所学、所想。读书读博客看论文,都只是学习的第一步输入而己。输出才能打破自欺欺人的学习困境。而视觉传达,恰恰提供了一种 有趣、成就感强的输出方式。

之后,我自己也尝试过用一页纸读书笔记,来记录读过的书。不过小画还没有尝试 过。今年打算每单周画一幅小画,每双周输出一本书的一页纸读书笔记。以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