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激荡为套路,记起约胡姆的《伟大交响曲》

原来昨天是Jochum的生日,推荐一张唱片:大师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1958年灌录的舒伯特《第九交响曲“伟大”》。说起来,自己平时并不常听这款“舒九”,而刚才想着要推荐哪张唱片的时候,首先记起的居然是它。不是大师最有名的录音,也非那些被拥护为神演的晚期现场。这款早期立体声录音,在Jochum的各两套布鲁克纳与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之侧,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然而,它却是一款充分体现指挥家独特观点,以及特立独行之个性的演绎。这样的特立独行,并非在于演绎风格的激荡,而是恰恰相反——指挥家选择了一种柔和的方式来表现舒伯特无比激昂的作品。
而这样的柔和,在老一辈人演绎舒伯特《第九交响曲》的录音中,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Furtwangler、Abendroth是高度白热化的典范,尤其是前者对于“舒九”再创作的丰碑演绎,更成为现象级的经典。Walter的诠释或许烈度没那么大,戏剧性却同它们构成微妙的呼应。日后,Karajan在60年代的立体声录音,极尽发掘现代乐队声色壮丽之能事;Bohm的后期录音则更深地返回德奥学派之本源,将庄严堂皇的演奏风格发挥到巅峰。反观Jochum,在这款早期立体声录音中,他既不倚重于音量之宏、音响密度之大,也不通过Rubato的收放刻画高度的紧张。指挥家“徐徐展开”这一鸿篇巨作,音响构思偏重柔和而较少压迫感,但其“底色”,又毫无疑问是德奥正统的那派丰厚与立体。

需知,此刻正是Jochum的演绎甚为刚劲,在需要时,锋芒毕露的阶段。欣赏他指挥汉堡国立爱乐乐团,为DG灌录的布鲁克纳“第八”,或是Tahra整理重发的贝多芬“第五”,便可鲜明地感知一二。以此为背景,这款舒伯特“第九”的录音充分证明,指挥家的个性,以及激烈的演绎风格,并非因循传统,或以“戏剧化”为套路,再行发挥的结果。正相反,这样“高度个性化”的演绎风格是他深入揣摩原作的结果。由此在舒伯特“第九”当中,指挥家就离开激荡的路子,转而追求独树一帜的优美。音响是一方面,句法的呈现,通过Rubato所表现的气息,相对于Furtwangler、Bohm诸家,也是乍听之下略略平淡,细品过后意蕴无穷。乐句“舒展”的气质,配合音色来表现,有时仿佛将听者带入一种质朴的田园意境,一种地平线般蜿蜒起伏的景观。
然而,Jochum毕竟没有真正将该作处理成为“舒伯特的《田园交响曲》”。他从细部的乐句入手,扩展至整体的结构把握,最了不起之处,就是那种“结体”的艺术——保持那种舒展的同时,又然显现出凝练的构图。即便没有很多细节的自由速度在推,或强调结构的紧凑,表现那样的宏观性依旧毫无阻碍。DG在“大师原版系列”中再版这款录音,搭配同一组合演出的舒伯特《第五交响曲》,精彩程度不相上下。日版又依照常规的曲目搭配,将这款演绎同Jochum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未完成交响曲》合为一张。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8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10人喜欢)
- 母亲节专题:在音乐中,看“不内耗的母亲”等等 (8人喜欢)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