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老建筑
查看话题 >具有一定内亚属性的北京一日游
雍和宫、北京孔庙、国子监、西黄寺。
有朋自远方来,想看看北京的古迹。但突然大风降温,遭遇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去圆明园和颐和园的计划只得取消,改在城里转转。
第一站是雍和宫。这里已经来过多次,几处殿宇楼阁都已熟悉,最大的感受就是“虽然他爸辛辛苦苦给他留了那么多银子,但乾隆可真能造啊”。 记不得是不是在微博上看到的,说“雍和门”的满文似乎是修缮时候搞错了一点。

永佑殿,正好赶上僧人诵经,其中一位年轻僧人的面相很像某已故著名大德。

戒台殿内现在是博物馆,不禁拍照,然而昏暗的灯光下乾隆爷高高坐在上面也是略为惊悚的。

雍和宫的其它照片见: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85288731/(有一部分是以前拍的)。
出了雍和宫,过马路就是成贤街,孔庙和国子监现在整体辟为一个博物馆,入口是孔庙。 孔庙和国子监也来过不止一次了,这次进来,倒是好好看了看平定回疆告太学碑——记得是葛兆光先生写过文章讨论过这个问题,清代平定边疆,不仅有告太庙,还有告太学,其中包含着特殊的政治、礼制含义。

不过葛兆光先生的文章我也记不得了,倒是大成殿正中高悬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匾额,体现了“正统”的延续性——不知道当年黎大总统的匾额是不是配发全国的,但似乎我不只是在北京孔庙见过。


孔庙的其它照片见: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85287972/(有一部分是以前拍的)。
从孔庙到国子监,穿越的通道里陈列的是著名的石经,也就是清代的国家标准教材。走出石经展区,过太学门,存有一通明朝历代皇帝指示太学工作的圣旨碑,为首的便是朱元璋那篇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的白话圣旨:

恁学生每听着……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或做首领官今后学规严紧若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贴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并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迁发烟瘴地面钦此 “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真·杀气腾腾。 琉璃坊如故,辟雍也如故,天子宝座依旧庄严,两庑的展览内容还是那么杂乱无章。只是泮池结了厚厚的冰,冰下还有几尾小鱼慵懒地游动。



出得集贤门,走在成贤街上,无意中瞥见下马碑——成贤街的下马碑是少见的“六体”,还有维吾尔文和托忒蒙古文(西部厄鲁特蒙古人使用的文字,与胡都木蒙古文相对应,也是回鹘字母),和孔庙中那几通涉及平定西疆的碑文结合起来看,大约是体现了清代的“汉化”和“内亚属性”的某种统一吧。


国子监的其它照片见: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85288162/(有一部分是以前拍的)。
出了国子监已经不早了,到周边的饭馆看了看,人满为患——北京人民在寒风中吃喝的劲头倒是不减。坐地铁到簋街吃了顿涮羊肉,下午决定去西黄寺。 黄寺始建于清代,为朝廷笼络西藏佛教领袖所建,分为东西,解放后东黄寺拆除,西黄寺保留,八十年代辟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周末对公众开放。 现今的西黄寺山门为常见的北方官式建筑,红墙绿瓦,不知是否为近年重建,电脑字体的匾额感觉有点囧。进得门去,偏殿陈列有一些唐卡之类的藏传佛教艺术品,均为现代作品。大雄宝殿为二十年代重建,造像都很新,正中供奉的居然不是释迦牟尼……也的确是有些特色。




再往里深入,是西黄寺存留的唯一清代建筑群:清净化城塔院。 清净化城塔为乾隆晚期所建,实际上是六世班禅大师的衣冠冢。中间一座覆钵式大塔为主塔,四角有密檐式四座小塔,塔前有石辟邪一对,前后各有石牌坊一座,均为汉白玉材质。覆钵式大塔的塔刹似为铜制,塔身遍布浮雕,虽然不能近前观看,但仍然可以清晰地辨别出佛像、莲瓣、神兽的造型,颇为精美。石牌坊的形制类似颐和园宝云阁石坊,但装饰更为繁复,佛教意味更浓。石辟邪外形拙朴,在佛教建筑,尤其是藏传佛教建筑中较为少见。




在凛冽的寒风中环塔一周,头脑益发清醒,赶快躲进慧香阁去暖合一下。 慧香阁,亦即一般佛寺中的“藏经阁”收藏有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还有一位僧人在独自诵经。两庑是一些展厅,介绍藏传佛教的学衔制度——看了介绍才知道,高级的学衔“相当于博士学位”,很厉害了。


西黄寺的其它照片见: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1683427780/。
从雍和宫到西黄寺,体现出蒙藏佛教文化对清代都城北京的影响。大概可以说,这一天的游览,多少带有一点“内亚属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