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没落,一场南音梦
戏曲的没落不只是因为戏剧的产生。 民国以前中国是没有戏剧的,只有说唱为主的戏曲。戏剧狭义来讲就是话剧,也就是民国时的文明戏,广义上也可以把电视剧包含进去,戏剧也是戏和剧的合称。戏曲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没落的,尽管它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前的人娱乐方式就是看戏,看话剧,看电影到现在看电视剧和短视频。年轻的一代人是看着剧刷着手机长大的,从外部环境看,资金投入少,人听不懂,没有受众,没有需求。被电影和电视剧市场打压。从内部看,戏曲有它自身的局限性。无论如何发展与创新,始终摆脱不了内在的程式化。江南与广东一带的戏曲还能苟延残喘,却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于是没落成了必然。人功利性变强,戏曲不是赚钱的行当,且学精很难,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戏曲不是人人都懂得欣赏的,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同精力才能听懂其中的奥妙,就算是改良版的京剧也是如此。如同西方的歌剧,也是在没落的边缘。 复归也并非不可能,但是是一条漫长的路。当物质生活丰富,财富追求不是人唯一的目的,功利性减少,回归精神生活的时候,戏曲可能会重新进入某些人比如中产的生活。还有一种就是戏曲自身的革命,比如东北的二人转,已经不是纯粹的戏曲,转型很成功,迎合受众,内容俗,听得懂,形式俗,愿意听,但不是戏曲,很多人只是把它当成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并没有把它当作艺术去欣赏。至于广东的粤语,因为地缘优势,距离香港近,如果有一天,香港人不听粤剧,不讲粤语,那么广东的粤剧很快就会没落。 经济强行控制艺术,绝非长久之计。因为艺术有尊严,不会永远被控制,只要它能反抗,就会一直反抗下去。 现代戏不伦不类,古代戏文词虽好,却是老腔调。而且戏曲这个圈子很小,圈子里的人太痴迷于自己的世界,不屑于同外界打交道,艺术的极端正在于此。因此就算它能重新成为主流,也不是真正的复兴,只是一些人为了掩盖无知的附庸风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