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图书馆里的文人遐想,现代版《劝学》
1月14日 上海 周日
一醒来,本打算去图书馆,东西收拾了一堆,但是快递地址填错,只得吃完早饭,又败兴回家改地址。
昨天买了雅思的书,德语听力习题量不够,又买了一本德语听力,可惜购物在手机上操作,地址失误,严重影响周日上午的学习效率。
本打算在家等快递,做德语听力时,听到一个有关学习的观点:
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劝学的环境,远离群租房,找一个图书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社区小图书馆,除了老大爷的偶尔的吵闹,总体上还挺好的。
在一群看报纸的老大爷和几个中学生的陪伴下,学了一个下午。
学习一个小时左右,会看一些杂书,一本台湾,主题为孤独的散文集,很是喜欢。
对于卖弄文笔的散文,不喜欢,极为喜欢记录生活的几篇散文。
也许是本人也毫无文采,喜欢写流水账的原因,我着实认为,这段在上海实习,备考的经历,值得记录。
社区图书馆里,我挑了靠窗的位置,可以看到窗外市井气十足的上海弄堂。弄堂里面又晒满各式的内衣,被褥。书架上有很多张爱玲的书,啊,对了,上海是这位才女的老家呀!
坐在那样的弄堂里,我就止不住的想郁达夫。
想起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记录他在上海穷酸的日子,被我作为床头书,供养着。
这本书记录了,他在上海租廉价的阁楼‘’过道‘’,蜡烛下看外文书,偶尔发来的稿费后的奢侈,室友女工的悲惨遭遇,他那段食不果腹的时光里,我读到了岁月。
原来,明国时期的人们穷起来,一个月才洗一次澡,一件棉袍可以穿一个冬,女工的香蕉,在那个时代也算是奢侈品。

原来自民国起,住在上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8月29日)生活过的城市,半个世纪过后,人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呢?
我想做一个记录者,半世纪后,可以有人通过我的文字,勾勒出2019年的上海。
郁达夫早年的落魄,我是看《春风沉醉的晚上》读来的。
沈从文早年的落魄,我是在北京的一条胡同的墙上,无意间看到的。

《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是郁达夫写给沈从文的,用辛辣讽刺的口吻,劝说年轻人,谨慎‘’从文”!做一个文字,前期注定要穷酸,后期说不定也要穷酸。
看郁达夫的信是,我忍不住的笑,这哥们,在上海穷酸的日子,别以为我不知道。如今混出头来,接济年轻的文人时,免不了挖苦几句,想来可能是考验一下沈从文的决心吧。
思绪飘啊飘,隔壁的大爷因为大声喧嚣,发生了口角。我又想起伟大领袖毛爷爷,在嘈杂的桥下读书的经历。正如《生命之书》所看到的话:听的进世界上的噪音,这世上,就没有了噪音。包容噪音,才能真正的其中注意力。
好冷呀!图书馆原本有暖气,下午竟然关了,也四点半了,手机没电,准备步行回家。
走在路上,感觉脚,一丝丝的被冻麻了。脑海里又划过中学的古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这句话描述今天的自己,太合适了。
他年轻求学时,在雪地里行走,脚冻麻,要热水敷很久,才慢慢缓和。中学不喜欢古文,还以为这段选自《劝学》。
至于后面部分,跟富二代同学对比吃穿,自己虽然“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但是精神上的富足,满足感确实难以复述。这段也很有共鸣。
学习,是能让一个平凡的穷人,变成足乐者的事。
在社区图书馆里,我一抬眼,身边的做物理的中学生走了,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正在看报纸。环视四周,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身体老了,却还能有一个静下来与自己独处的方式,阅读,真是一个可以终身保持的习惯。
无意间查到《劝学》,读到一句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原来,从古至今,年轻人多有‘想太多,做太少’的通病!
这句古文描写的太秒了!中学就背《劝学》,26岁才明白其中的真意,为这种迟到的共鸣,表示惭愧。
“想太多,而厌学”这件事,在上周日,在我身上就上演了。
上周日,一睁眼,我就打算放弃第三次考德语,考试费上调为1800,雅思考试要2000多。口袋瘪的凹陷,房租还不知道从何而来!
从一睁眼打算放弃考试,内心挣扎到晚上,直到做了一个小时的阅读,就安心了。一切按原计划进行。
与其想那么多,不如老老实实的,做一套习题。
很多小伙伴私信我,说学不下去怎么办。如果,我不想学习了,我有以下办法:
1.去图书馆
2.去跑步(运动)
3.报名考试,考试费越贵,越有动力(我是这样的)
4.不如大大方方看一场电影,歇一歇。
5.休息一端时间后,就刷题吧。(买好的习题)
6.吃一顿饱饭,或者拿出小零食(钱钟书老人家,也喜欢一边看书,一边吃零食)
学习是痛苦的,逃避学习,放弃原计划,而内心纠结懊恼,难道就不痛苦了吗?
这周降低了投稿的要求,每天专心给学生上课,备课,课余时间主攻德语学习。
一年一年年岁长的同时,我也在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不属于考前冲刺型,那就那长学习战线,提早准备,后期就不必因为无法冲刺而慌神焦虑。
如果你问,如果能更了解自己?
我的答案是:用文字记录。
希望我裁剪下的今日的片刻遐想,能让你学习刷手机的间隙,有所思考。

达令欧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30+打破舒适圈,拖延成鸵鸟,只能靠看《浪姐6》续命 (5人喜欢)
- 自我和解日记:希望自己练就“下班后不再想工作”的本事 (16人喜欢)
- 柏林日记:来自肯尼亚的美人萨丽 (14人喜欢)
- 2025年2月日记:好状态是天赐的,短暂的,要万分珍惜啊 (12人喜欢)
- 2025年3月日记:生活像被打乱的棋盘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