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分进面惜败!我用8万元买了2个教训…终于上岸
本文来源于步知公考社区上岸帖,作者:别挡老娘上岸
我怎能在别人的苦难面前转过脸去
——切•格瓦拉
只有真正遭受过苦难的人,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当你摆脱那些无能为力的不堪生活,心有余力的一日,都愿其他人能够在这一路上被温柔相待,少受点无谓的苦。
先说一下我的情况,家里条件还不错,姐姐留学回来考了公务员,在省招办工作,姐夫在商务厅,弟弟还在澳洲留学。我在纽约大学完成学业后,回国玩了一年,被父母催着考公。
你以为我是北上广,其实家在西北青海五线城市,家业是靠爸妈一点点苦出来的,小学的时候跟着奶奶住,家里都是在农村小院生火做饭,西北的冬天特别冷,远处常年积雪的山上刮来的寒风,有时候都会冻伤手。也正是因为这样,可能我的眼界更宽一点吧。

笔试备考期间的辛酸苦辣,我想大家彼此都是心照不宣的,笔试成绩出来,行测76,申论69,意料之中的进面。笔试是自己复习的,但是面试不敢掉以轻心,翻了一下历年真题发现难度不小,类似扶贫工作演讲的题目,根本没有思路,于是选择报班。简单说一下这期间的三段经历。

国考面试备考
封闭15天15晚——45800元
1、 课表很好看,老师很辛苦,每天下午老师都累到走神
2、 理论课的思路和训练时对不上
3、 开口训练很重要,1天每人2次整套题目作答机会
4、 其他时间自己门外练习或听别人作答,就是课表里的“场外巩固”,要靠自觉
5、 每天听同样几个人答题是种折磨,感受到了考官多难做

一对一——21120元(880*4天*6小时)

(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教室,椅子不一样,是不是隐约听到“把人犯带上来”)
三点感受:
一是贵,我最后的一点积蓄多半都交了学费;
二是累,老师讲一段,我“嗯”“是”“明白了”回应一句,节奏太快;
三是还是不会。闲聊浪费了三分之一时间,很多地方想让老师再讲一遍,但显然不可能;
押题——6000
1、 不要相信所谓“路子宽”的朋友
2、 不要被碍着关系没法追究的人坑,也怪我是病急乱投医
最后两三天,每天恶补各种政策理论、社会现象,说真的这些年对这类内容真的是毫无关注。最后上到面试考场上,我自信的瞎说着,最后成绩82.3。总成绩比对手低了4分。

说实话,从高考到留学,我每一步都走的很顺利,对于这次面试,我也是十二分的投入了,没想到结果是这样。不是不能承受失败,让人难以承受的是付出所有努力后仍然无济于事的挫败感、无力感,有那么一周左右的时间,我避免跟所有人有眼神接触,因为感觉自己头上顶着大大的一个词“loser”。
————————————分割线————————————
省考面试备考
可是我也不是一次就会服输的性格,藏民有句谚语:“人不能被一匹马摔下两次”。我反思了一下原因:
一是备考的时间太短,申论写作文一个小时精心筹划1000子还能够组织的起来,面试每三分钟就相当于口述一篇命题作文,一个月的时间怎么跟那些几次进面几次备考的人竞争;
二是老师的选择,备考的过程中遇到了三位老师,只有一位确实有水平,有经验,但是没有带我太久,学习的效果和自己的努力有关,但是也得先有一个功力深厚的老师“领进门”啊。
时间容不得我迟疑,年后我又开始备考省考,这次我自然改变了战略,这也是我最想跟他讲分享的两点经验。
第一、选对老师——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花了两天时间比较了当前培训机构的各大名师,吴红民、张小龙、李国斌、李曼卿、王健、北楚、刘彦、邓淳、钟君……等等,发现名师的课程不能说最好(有些默默无闻的老师某些观点很独到很厉害),但是教学经验丰富,讲解内容很精准。
通过一番试听对比,我选择了北楚老师,一方面,老师经验丰富,课程体系也很完整,一个机构一个科目只选择了这一个老师,想必机构物色老师的时间比我久,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另一方面,在线的课程能够让我提前准备面试,并且可以反复听反复学,又有不断更新的内容,之前上课很多东西老师讲的时候觉得很对,可回顾的时候细节都没有了,只有笔记上寥寥几个字;
第二、提前准备——让对手的终点变成你的起点
“Bad beginning makes a bad ending”,善始才能善终,这次,我从三月初开始,笔试学习的同时备考面试:
6:30—8:00 晨读,人民时评、北楚三分热、澎湃新闻和关注的一些时政公众号;
8:00—8:30 早饭,顺便刷微博
8:30—12:00 行测
12:00—14:00 午餐、午睡
14:00—16:30 申论
16:30—18:00 学习4—6节面试课程,复述老师的作答示范,并做笔记要点
18:00—19:30 晚餐
19:30—21:00 套题模拟作答,录制视频,回看找问题,然后写出要点,再复述一遍完整的作答,单号真题,双号模拟题;有直播则看直 播,在直播训练时,比起线下封闭班只能听班里几个人来回作答,直播训练我听到了上百人不同的作答方式,对我开拓思路帮助很大,加上北楚老师的点评把控方向,精进的速度很快;
21:00—22:00 优化自己的作答套路,比如宣传: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什么选出,达到什么目的,类似的句式,光宣传这一点,写了六种不同的表述方式;
22:00—23:00 专项训练,每天一个题型,看到提思考思路,写下要点关键词,大量练习,形成思维的“肌肉记忆”;
23:00—23:30 听一集罗辑思维,或者刷一集美剧
周末我会利用早上的时间做一套申论或行测试卷,下午晚上给自己放假,笔试的底子还好,所以每天正常花6小时左右时间学习。
很幸运的是,恰好遇到北楚老师新版课程升级第一次内测,在内测群里学到了老师最新的面试理论(现在大家看到的已经是新版了)。有几天坚持不下去,正好北楚老师开了内测直播,没想到课程里一本正经的老师,直播起来皮的不行,私聊老师说了我的问题,老师都耐心给出了很多建议。
有句老师说的话,记得很深刻,那天北楚老师跟我说:“ 面试关键是用心,这个用心不是让你认真,而是让思维自然流动,不要用力过度”,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慢慢感受到了老师讲的用心,既要松弛自信,不要在意自己;还要融入题目,不要在意考试。就像我们平时聊天,都能滔滔不绝,把那种状态和面试的理论结合起来,才是面试最佳的状态,否则就是作茧自缚。

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笔试结束,原来用于笔试复习的时间,也全都用来做面试训练和学习。笔试成绩出来,行测70,申论67,和第一相差2分, 但是这个时候我不紧张了,因为我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
最后这一个月,主要是三件事:
一是回顾总结,把思路、语言、热点等各方面的知识点都消化透;
二是外事训练,坐姿、说话的抑扬顿挫、微笑等,在练习作答的过程中女性应有的气质和亲和力;
三是发散思维,大量的看各类书籍、新闻,看到一个点就想一想可以运用到面试作答什么地方。
到了面试那天,确实和上一次参加面试的感受截然不同:
一、 更加自信。进入考场,就用自信和微笑控制住了气场,考官也回我以微笑点头,少了很多局促;
二、 破题更快。听到题目,几乎每一道都是自己熟悉的题型,即便是一些少见的命题方式,对我也已经是烂熟于心的题型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什么叫胸有成竹,短时间内立马梳理出要点。
其中一道题我印象比较深刻,题目是这样的:
固体,气体,液体,三种形态变换,发挥联想,谈谈看法。
结合之前积累的审题技巧,我梳理出 四方面要点:
1、形态变换与外界温度因素有关,因此启示我们:要主动适应环境,找准自身定位;
2、不同物质的冰点与沸点不同,转化的时机不同,因此启示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多事要因人而异;
3、随着温度升高,物质液化气化后的体积也越大。让我想到,随着职务的晋升,一个人很容易变的膨胀。
4、气温越低,物质固化更坚硬。让我想到,在困境中、恶劣的条件下,人更能够沉淀,能够更加坚强。
三、 重点前置。作答的开头特别重要,有很多考官基本上除了前几句话,后边的内容都听不太进去,这一点北楚老师也再三强调过,所以,开头前几句我大概是这样提出了观点: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物质形态的变化与外界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与自身属性有关,如同辩证法中所讲到的:内因是变化的前提,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四、 添加亮点。一道题最好有一个亮点,这道题目,第二点启示,谈了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因材施教的故事;第三点启示我引入了曾任青海省委书记的落马官员苏荣的例子;
五、 语言加工。结尾处没有想到太多升华的内容,前边作答已经比较充实,就用了一个比喻排比句做了收尾。
其他的题目,基本上也是得心应手,没有太多瑕疵,最重要是要流畅自信,这是前提,其他的都是锦上添花。
最后面试成绩公布86.4分,全场第一,终于上岸成功。
能说出来的苦就不算什么苦了。在你轻描淡写的句子里,藏着只有你自己才明白的心酸,好在最终我能够让父母安心,让自己不再迷茫。
全程花费:45800封闭+21120一对一+6000押题+8080步知=81000元
后来有亲友考公务员向我取经
亲友:不进面,面试岂不是白学了吗?!
我说:不上岸,笔试不也是白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