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查看话题 >《西游记》中的常见误会:你以为七十二变就是变成七十二种东西吗?
前天晚饭时跟女儿介绍《西游记》几位主人公(她最近迷上了《一个师父三徒弟》这首歌——即“白龙马蹄朝西”),无意中冒出一句“孙悟空会变成七十二种东西,你说他有多厉害”。
话一出口,就意识到自己讲错了。
好在女儿才三岁,理解力有限,暂时将错就错,姑且当成低幼版、简化版解释。
事实上,“七十二变就是变成七十二种东西”是个非常常见的认知谬误。
我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出“七十二种东西”是“哪七十二种”,因为可以肯定的是,《西游记》所有内容和细节里,从没有出现对“七十二变”之具体形态的明确解答。
清代有一本《历代神仙通鉴》(又名《三教同原录》,介于道教普及读物和民间方术修习手册之间),曾写出天罡三十六法和地煞七十二术的变化之名,乃是
天罡三十六法:斡旋造化、颠倒阴阳、移星换斗、回天返日、呼风唤雨、震山撼地、驾雾腾云、划江成陆、纵地金光、翻江搅海、指地成钢、五行大遁、六甲奇门、逆知未来、鞭山移石、起死回生、飞身托迹、九息服气、导出元阳、降龙伏虎、补天浴日、推山填海、指石成金、正立无影、胎化易形、大小如意、花开顷刻、游神御气、隔垣洞见、回风返火、掌握五雷、潜渊缩地、飞沙走石、挟山超海、撒豆成兵、钉头七箭。
地煞七十二术:幽通、驱神、担山、禁水、借风、布雾、祈晴、祷雨、坐火、入水、掩日、御风、煮石、吐焰、吞刀、壶天、神行、履水、杖解、分身、隐形、续头、定身、斩妖、请仙、追魂、摄魂、招云、取月、搬运、嫁梦、支离、寄杖、断流、禳灾、解厄、指化、尸解、移景、招徕、迹云、聚兽、调禽、气禁、大力、透石、生光、障服、导引、服食、开避、跃岩、萌头、登抄、喝水、卧雪、暴日、弄丸、符水、医药、知时、识地、辟谷、魇祷。
由以上名称可见,这些被列入三十六、七十二的名目,更多是一种广义上的法术、道行、奇能和技艺,与我们在《西游记》中看到感受到的那种狭义“变化”有差别,所以称之为“三十六妙术”、“七十二神通”或者更贴切一点。
所以,在我个人的理解里,“七十二变”的“七十二”,应该是个虚数而非实指,表达的是“无穷大、无穷多”的意思。
也就是说须菩提祖师传授悟空的,应当是一种对阴阳五行律动规则的最高运用形态,而不一定局限于具体的哪七十二个形象。
形象类变化,也就是所谓“变只老虎变只猪”,只是西游七十二变的一个类别。
总体来看,《西游记》所写的七十二变,应当包括三个大领域:化形术(变成动植物、变成其他人妖神魔的形象、变成非生命体)、分身术(即所谓“抓一把毫毛变出猴万个”)、法天象地术(也就是现出巨型真身,比如第三回中的孙悟空:“他弄到欢喜处,跳上桥,走出洞外,将宝贝擅在手中,使一个法天象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声:“长!”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
当然还有三头六臂术,这个似乎门槛比较低一点——像哪吒不会七十二变,但是会三头六臂。
西游记中明确掌握七十二变技能的有三人,孙悟空、二郎神、牛魔王(当然还有六耳猕猴,不过他基本就是孙悟空的一个镜像,所以不做单独讨论)。
巧合的是,此三人恰好在上述三个类别中各擅胜场。
化形术以二郎神为第一,有实际战例作为证据:六十一回里写老牛与猴子斗变化不分胜负,第六回写猴子与二郎神斗变化不分胜负,两厢雷同,只不过六十一回是老牛变一样悟空立即变作其克星,占上风的是猴子;第六回是悟空变一样二郎神立即变作其克星,占上风的是二郎神。
这倒也吻合二郎真君一直以来的民间形象,和在中国神魔小说中的惯性人设——《封神演义》里的杨戬,对化形术的修习和实践就已臻鬼神莫测之境,擒土行孙、斩魔家四将,尤其是在孟津诛杀梅山六怪,基本用的都是“你是哪种动物化身,我就变成专吃这种动物的另一种动物”思维。
法天象地术以牛魔王为第一,变成巨牛后的他,攻击力防守力都达化境,在“虚空过往一切神众与金头揭谛、六甲六丁、一十八位护教迦蓝”的围困下,力敌悟空和八戒二人,能毫无惧色全身而退,是整部西游记里都罕见的史诗性战斗。
至于孙悟空,则在分身术上天下无敌,这个很好理解,他毛多,拿来制造分身的材料也就多(虽有“多如牛毛”一说,但牛魔王似乎不谙此道),而且猴子在实际作战中非常依赖此术打破僵局,胜哪吒、胜黄风怪、胜兕大王、胜黄狮精,都是此法改变战局。
所以,认为“七十二变就是变成七十二种东西”的人,其实是把“七十二变”简单等同成了化形术,还把“七十二”当成了一个实数词使用。
关于天罡地煞两种变化的优劣,很多猪八戒的粉丝认为老猪的三十六变其实比猴子的七十二变高一个层次,这话也不是全无道理。罗贯中的小说《三遂平妖传》(此书大家或许不太熟悉,其实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早年的经典之作《天书奇谭》即根据此改编)有提及地煞七十二术,曾有过这么句判定“这地煞法乃是左道,学之无益”。
也就是说,一个东西可能很厉害、很实用,但未必很能上大台盘,七十二变就有点这方面嫌疑,而且比三十六变的嫌疑更大(后者可能比较学院派)。
毕竟,变化这件事本身就隐含着对宇宙秩序的逆反和对天道的违背,路子比较野。所以,西游记里几乎所有妖怪都会变化(当然会变化不等于会“七十二变”——这是专用名词,是大神通),但很多神界人物却不会。
沙僧虽然本领一般,但好歹也是正牌天将,但他似乎就不太会变化,至少是变化得不熟练、不稳定(虽然在车迟国他也曾变成三清神像,但是玉华州赴“钉耙会”时却只能“扮”成赶鹅客人)。
想必对于妖精来说,变化几乎是生存本能。而对神人来说,“法相庄严”本就是高贵特质之一,何苦去自我扮丑呢。
《西游记》里变化再强的人物,也多有一个天然弊病,就是变脸不变身,或说变脸难变身。猪八戒变任何东西都会变得很胖,孙猴子不止一次因为露出一条毛腿一条尾巴遭致妖怪识破,都是此问题,这个设定非常喜感。
七十二变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使用,最惧怕的就是重量型、束缚型、囚禁型的法宝——否则压在五行山下时,装在红葫芦、玉净瓶、人种袋里时,孙悟空都应该可以变成微生物脱身。
此外,猴子大闹天宫第一次被擒住时,曾有明确写到:刺穿琵琶骨就可以破解七十二变。
从任何角度看,七十二变都属于那种“开了修改器玩游戏”的BUG型技能,道理再简单不过——世间万物,都自带相生相克之理,而一旦掌握七十二变,就意味着可以将自己随机转化为周天一切生灵的克星,尤其对于妖类来说(他们本就是食物链里的各种鸟兽修炼成精),几乎毫无破解之道。
不过西游降妖,基本是三种模式:法宝克制(比如灵吉菩萨的定风丹之于黄风怪)、追根寻源(坐骑下凡就请原主人来负责)、终极boss的万能救助(实在不行就找观音,再不行还有如来——如果遇到六耳猕猴和大鹏鸟那种让人绝望的对手)。所以悟空祭出七十二变,不外乎三种用途:偷东西、逃命、恶作剧(每次变成小飞虫钻进人家肚子后,最多也就打套拳翻几个跟头——要知道杨戬可是直接下手把花狐貂的五脏六腑抓到稀烂)。
究其原因:其一,无论从何种主题解读《西游记》,都必须承认,它的戏谑、玩闹风格非常突出,和封神那种“改朝加换代、众仙度杀劫”的全宇宙全物种战争相比,惨烈度要远逊于彼;其二,孙悟空此人,虽然武艺高强、法力精深,但他那股无法洗脱的、爱玩爱闹的猴子气(这是显性),和那种潜藏在骨血深处的、大慈大悲的佛心(这是隐性),使其但凡上阵作战,不嗜血、杀心淡、先下手意识较弱,并不会把自身技能的直接伤害力发挥到极致。
毕竟,让孙悟空看见金鼻白毛老鼠精就变只大花猫、看见牛魔王就变只大老虎、看见玉兔就变只大灰狼,八十一难基本都能秒破,这故事的讲法也太过没意思。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 @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