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改编电影的编剧,你能不能醒醒?
最近没什么大片上映,无聊中看了两部国产的改变电影《来电狂响》和《大人物》,本来也是抱着一笑的心态看的,也不说有多失望,只是想说,国内的编剧,能不能拿用心而不是只用脑子改编了,我们已经不是看《读者》,《知音》那代人了。
不说为什么原创的好剧本这么少(中国十三亿人,比整个北美西欧人加起来都多呀),就算是改编,也要上点心吧。首先,改编前的电影肯定是以其本国的文化为根基的,他们的国民性格和行为方式都和我们不同,在改编中,是否也要考虑到这点呢?先说《大人物》,里面痞子警察的对真相的追求让人敬佩,但是实在和中国国情太不相符了,在中国,警察的职责和权限都在制度规范约束内,像剧中大圣那样的美剧神探+FBI英雄的主角人设,在中国根本不可能行得通,就算在美剧里(最近看的《犯罪心理》里因为不听领导指示私下追捕逃犯,就立刻被剥夺职务清理出小组),不要说这样的警探,还在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情况下(飞车追逃造成几十人死伤)继续和“仇家”进行广场散打大赛。也许这在韩国也许有可能,毕竟该国的警察制度和中国不同。毕竟这不是架空的电影,但是改编的时候,编剧是否应该用点心,和中国国情结合一下,让关注看得爽的同时,剧情和人设站得住脚一点。

再说就是《来电狂想》,改编自意大利《完美陌生人》,原著我也刚好看过,其压抑的气氛和对人性血淋淋的刨析堪称完美,每个情节都通过对话和人物表情动作展现,独幕剧的形式让人把关注点都放在剧情的推进和情感的“掩饰”上,张力十足。而《来电狂想》却加入大量的房间外的镜头和剧情,甚至是主线毫无关系的外卖员,傻白甜富家女父亲和情人,为了照顾弟弟做性感网络直播的大胸妹子,以及渣男被车撞死等等无关的剧情,都大大削弱了主题的表现。似乎导演想用这一百分钟把所有类型的亲情,爱情,报应无数种立意都表现出来,结果是什么都没表演清楚,还让人一头雾水。
所以说中国的编剧可以追求“主旋律”及立意高度,追求大而全大杂烩式的表达(这点像极了春晚),就是什么都要有,什么都不深刻,不动人。却忽略了现实,忽略了人性,忽略了观众对故事的感受性。

撑起这两部电影的,却是一些“反派”角色的演绎,如包贝尔的“巨婴富二代”和乔杉饰演的“大保健”家庭男。他们的演技当然是不在话下,演得入木三分,但是真正让他们出彩的却是他们真实的人设,他们也许猥琐或者暴戾,但是他们也有负责任或者温暖的一面,这才是真正的人,而不是编剧写出来的高大上假惺惺的主角。


所以希望中国编剧带上脑子,更要带上心去写故事,把自己当成观众,想想如果自己是买了票的观看者,看的这样的情节,听到这样的对话又什么反应,才是真的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