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空镜头
空镜头原是电影拍摄手法,空镜头里没有主要角色出现,用于表现环境、思想和氛围。近几年我一直喜爱去博物馆观赏文物和艺术品,受朋友中的博物馆资深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影响,注意力逐渐从展品本身扩展到展品布置,包括展品在展柜中的组合、展板和展品的呼应、展柜的布置脉络、多媒体呈现以及氛围烘托等。
所以我也逐渐喜欢上拍摄“博物馆空镜头”,不同于单一展品特写或者个人参观纪念留影,“空镜头”照片主要表现博物馆的布展,任何一件展品都不是照片的主角,而且图片中应尽量无人。然而现在博物馆人气越来越旺,拍摄无人的展厅照片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运气,时常只有刚开门或接近闭馆时才容易拍到。所以由于自己的懒惰或者时间有限,不少很不错的布展没有记录下来,甚是遗憾。
下面分享一些自己拍的博物馆空镜头: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这是国家博物馆最重要的常设文物陈列,是最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虽然布展非常朴素,但凭借文物的价值,绝对是中国最值得经常观赏的文物展。
古滇国

南北朝

唐朝

这一角都是辽金宋元瓷器,是中国传统审美巅峰的代表。

国家博物馆,平山郁夫收藏展:
平山郁夫是日本著名历史学者和收藏家,收藏有大量丝绸之路沿线的文物。这个展览展出了地中海沿岸、两河流域、伊朗和印度等地的古物,内容非常丰富。这个展览的布展也比较讲究,每个单元用不同颜色的墙纸和元素,烘托出不同的氛围。
地中海沿岸文物,用蓝色墙纸,仿佛来到海边。

两河流域和伊朗文物,用黄色墙纸、骆驼和伊斯兰式拱门将观众带到黄沙漫天的中东。

印度文物,灰色。


古印度佛教文物,国人最亲切的一个单元。


展览最后一件文物是国博收藏的唐三彩骆驼,由于采用闭合环装展线,骆驼正好和入口处沙漠风光喷绘相呼应。

首都博物馆,大辽五京展。
北京曾经是辽国的南京,所以举办辽代文化展,再合适不过。辽代的统治者——契丹人是游牧民族,所以展厅布展使用大量草原风光和游牧民族元素,沉浸感很强。



马具

用悬空灯箱表现契丹人的天文知识。

展览最后一单元展出佛塔文物,展柜旁的墙纸上是巨幅佛塔照片,很有视觉冲击力。


首都博物馆,巴洛克时期的西里西亚艺术品展。
西里西亚地区现属于波兰,巴洛克时期经济高速发展,也产生了不少能工巧匠。
展厅入口,氛围营造到位。

展出宗教艺术的单元,展厅布置也类似修道院。

表现城市生活的单元,以模拟的城市街道为背景。

国家典籍博物馆,永乐大典展。永乐大典成书之后,几经辗转飘零,卷帙浩繁的巨著已十不存一,国家图书馆是收藏残页最多的机构。展厅靠墙的展线以时间为轴,介绍永乐大典的编纂、影响、散轶和集轶历程,信息量巨大。但展厅中部不小的空间仅展出几页永乐大典原本,充分显出这部巨作的至高地位。


首都博物馆,沈阳故宫文物展。清代文物精品大多精美奢华,这个展览的布置也非常精致。


保利艺术博物馆,单色釉瓷器展。保利博物馆是企业所属私立博物馆,本展览的文物大多为四人收藏,系统性明显不足,布展也没什么明显脉络,所以对我来讲,就是个顺路看看养眼的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简展。简牍类文物属于大多数人“看不懂”的一类,所以清华博物馆在清华简展厅布置了不少背景知识展板,可谓良心。

当然,也有我不喜欢的布展。
山水美术馆,汉画大展。虽然展品都是汉画像石拓片,但展览荟萃全国汉画精品,实在难得。可惜展品仅仅按收藏单位简单罗列,完全没有对展品内容进行整理和阐释。观展感受就像图中的走廊,冗长而无趣,实在是白瞎了一流的展品。

首都博物馆,北京通史陈列。为了增加信息量,展品大量堆叠,观众眼花缭乱,很难单独欣赏文物的细节。

逛博物馆是一辈子的事,也希望自己能拍一辈子博物馆,记录博物馆里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