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赏析 1 || STEM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把父母都送去培训
上次写了《看完美国科学教材,才觉得中国孩子特苦逼》一文后,引发了一波关于中美教育孰优孰劣的争议。其中有个朋友私信我说,你知道什么是STEM吗?不懂STEM是没资格谈论科学教育的。
老实讲我不大服气,STEM我听说过很多次了,不就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大杂烩吗?然后呢?然后就是做实验呀。
我原先所认知的STEM就是变理科为理综外加大量动手实验的这么一个教育体系。

因为我是一个比较严谨的人,哪怕怼人,也要考证过才行。于是我就入了一套根正苗红的美国佛罗里达州STEM实验教材,名字叫做《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
当然,开个玩笑罢了,入这套书绝对不是为了抬杠,而是我是真的想领略一下STEM的精髓。一来我一直就比较重视科学教育,我很好奇这么火的STEM究竟是个啥玩意。二来我家女儿非常非常热衷于做实验。热衷到我不提供一些教材、器材给她我会觉得对她有所亏欠。我家里就有高倍显微镜、《美国科学教材》、以及各种她自己栽种的小植物等等。



收到这套教材的时候我就惊了,老大一盒。打开以后滴管、量杯、试管、试管架、颜料、放大镜、漏斗、指南针一应俱全,最夸张的是还有玉米淀粉和小苏打。简直让我想起红楼梦里惜春手绘大观园,宝钗替她要了一口锅,被林妹妹取笑莫不是要炒颜料吃。
面对这么多实验器材,我有点懵,我记得除了酒精灯整个高中化学好像也就只用到这么多实验器材了。女儿倒是兴奋地不行,摸摸这个,摸摸那个。恨不得全部拆开来,被我制止了,弄乱了后面实验就没法做了。


这套书有两本教材。一本叫《为什么科学很重要》,一本叫《在动手实验中学习科学与数学》。老实讲看完目录,我是有些失望的。因为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性并不强。不如我之前看的《美国科学》教材。实验倒是有很多,但实验与实验之间关联性又好像不大。以我的眼光来看,STEM也不过如此。或者说这套教材也不过如此。




但是既然买了,总要好好研究一下。至少这么多实验器材都是现成的,没道理浪费。我就带着女儿做了个虹吸实验。说起来非常之简单,就是拿纸巾吸取水里的颜料,中间隔着一个没颜色的杯子,看他们什么时候会融合。
我自信满满地带着孩子一起操作,颜料都让她自己滴,水也是她自己倒到统一刻度。纸巾不够长,让她自己拼接的。弄完就等实验结果了。在我想来,人家有示例图,我又完全按照操作步骤指挥孩子弄,理所当然求A得A,结果一定是马上吸上来啊!


然而现实这个碧池总是爱当面啪啪打脸。10分钟过去了,蓝颜色明显爬的比较快,但是也还没到中间那杯,要想胜利会师显然太过遥远。因为是上学日晚上弄的,孩子第二天要去上学。我就勒令她先去洗澡,再来看结果。

其实大家可能猜到我们为啥失败了,
中间那个水杯是我去取快递的时候,
孩子对照书上的图添进去的水,
我完全没注意到!
结果就是,没有结果。还是差很远。我很尴尬地又滴了一些颜料进去,期望能快点give me some color to see see。还是不行。转眼到了女儿的就寝时间,她坚持要看到三原色胜利大会师才肯睡,而我根据这个颜色进展的速度,坚决表示不允。
科学诚可贵,成绩价更高,若为健康故,两者皆可抛。
我很遗憾地表示,实验失败了。女儿却不干,她说,妈妈,会不会是天气太冷了所以吸不动?会不会是颜色还不够深,我再滴点颜色进去,这个纸巾是不是不够吸水。我们换个纸巾好吗?当然不好,宝贝你该睡觉了。但是这一刻她所表现出来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很让我赞赏,所以话到嘴边,就变成了,“你的想法很好,明天我们再做一次实验,但是今天你必须要睡觉了。”
这个实验的结果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发现我小瞧孩子了。我以为她就是按照步骤做做实验就可以满足了,结果发现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她会比我更积极地去想办法。然后我再去仔细地研究这套教材,就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地方。

在《科学为什么重要》这本书里的第一篇,写了父母要提出开放式问题,不要扼杀孩子的想法,将问题抛回给孩子回答,不要害怕说“我不知道”,以及允许跑题发生。
我反省了一下,因为各种育儿书籍都说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扮演着有问必答的人肉度娘的角色。比方说孩子问,妈妈,为什么月亮总是跟着我们?我回答因为月亮离我们太远,我们人移动的距离根本微不足道。
我总是习惯给出正确答案,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保持好奇心,实际上这可能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让她养成了拿来主义的思考方式。STEM则提倡的是,要和孩子像打乒乓一样,你来我往地互相提问题,不要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启发、亲自动手、亲自观察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

除此以外,我发现这些实验也很有意思,没有一个实验是直接给出结论的。都是要孩子自己观察、测量、记录实验结果。甚至有的实验直接让孩子先自己预测实验结果,再自己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我挺惭愧的,想想之前带她做实验的方式,都是抱着步骤正确就应该一定要得到预期结果的心态。这其实和应试教育本质上没有区别。区别只是把确定答案的默写和计算变成确定答案的实验,这就叫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咱们的老祖宗早已看透了一切。

心理学上也说对于孩子最好的认知学习方式,就是亲自体验。这个亲自体验不仅仅指动手,更重要的是动眼和动脑。我惭愧的是,自己原来一直是为了做实验而作实验。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实验,让我耳目一新。同样是自己种植物来观察,书里提出了一个更改某一变量作对比试验的概念。父母可以问问孩子对于植物生长什么最重要,是阳光?水分?肥料?还是别的什么,把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改变一个变量,看看两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对照实验几乎是所有科学的共同底层逻辑,而这个重要的科学思维概念却很少被引入科学启蒙教材。
书中还鼓励孩子主动拆一些物品,观察并猜测各个零部件的作用。这个也是我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虽然一直听说小时候喜欢拆东西的孩子更聪明,但说到底孩子未来的成长是不可预期的,而眼前的损失则是一定的,家长出于“损失厌恶”心理,多半会阻止孩子拆坏东西。其实我们可以有选择地给孩子一些东西拆,比如坏了不心疼的,拆了修得好的玩意。拆解,其实是认识事物本质最好的方式。
《STEM-神奇的家庭科学实验室》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雷奥妮萨·阿迪宗写的。据说他有着20多年儿童教育经验,是美国教育家,STEM教育的开拓者。
Anyway,我对作者金闪闪的简历并不十分感冒,可他说的一句话非常有道理,科学并不是事实和数字,它是设想和探索,它是我们提出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然后一步步揭开和了解真相的过程。我认为这才是STEM真正的精髓。STEM不是单纯的跨学科融合,甚至跨不跨学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最终是要锻炼出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创新的真谛!
P.S.我是一个严谨的人,我研究了一下那个虹吸实验,发现是水位没控制好。没有高度差哪来的虹吸。后来我通过和图示对比,启发孩子自己找到了答案,所以科学还是很有意思的,不是吗?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另类妈妈」,搜索「mamaznt」即可关注。

一本好书,就是照进孩子心里的一米阳光 看好书,一生阳光!
扫码关注一米阳光童书馆

阅读原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