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故事计划」·叁|走遍贵州,访山寻茶,他从茶痴变成茶人…
这是「100个故事计划」第三个故事 全文约26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有人旅行爱寻美食,美景,我喜欢漫无目的地寻大街小巷,渴了,找一间茶铺坐上一会儿,讨杯茶喝。
贵阳最早的一条马路叫省府路,青石板铺成的路有些年头了,下过雨后能感受到历史沉淀的浓厚气息。离主道不远走到省府北街,清静许多,顺着街一路走,偶遇一间茶铺。

茶铺的主人穿一袭民国风长袍,坐在泡台后,正冲一泡茶。
「来得刚好,过来喝茶。」
老板招呼道,像是和许久不见的老友打招呼。

我看他泡茶,出汤,香气溢出来,不似岩茶的焙火浓香;气味淡淡的,若有似无,茶汤青翠,入口微苦,而后回味甘甜,倒正好解了口渴。
「这是绿茶?」
「嗯,都匀毛尖。」我很少喝绿茶,问题便多了些,闲聊中得知老板叫马敬昆,人称“小马哥”。

小马哥细细地说着这款茶的产地,树种,制作时间和工艺。
「你有茶缘,喝到这款是今年的新茶,我刚在团山一个村寨收到的纯手工茶。不过,这款茶有瑕疵,应该是炒制过程中动作慢了。」
当时我正旅行,说起贵州几个地方,小马哥第一反应不是那里有什么好玩儿的,而是有什么茶。

茶痴
2003年,小马哥喝到一款铁观音,独特的香气激起了一个从前只把茶当水喝之人的浓厚兴趣,从此,世上多了一个茶痴。十几年来,喝了数不清的好茶,却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开始做茶。
关于他开始做茶的起因,并不浪漫,甚至有些俗气。
「当时贵阳政府在扶持小微企业。很多事情的缘起,往往都是机缘巧合。情怀是说给别人听的故事,我觉得只有先解决生存问题,才有能力去帮助更多人。」
实诚的小马哥说到这里笑了,他和我认识的其他茶人不太一样,大概是太实诚?太接地气?
我认识许多茶人,大多都自带仙气,好像隐于市井的高人,你和他们说话,有压力,有距离感,但和小马哥聊天,完全不会。
实际上,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有一个故事。
14年,赋闲在家的小马哥带着家人自驾游,路过一个农家乐,碰到一位老人在卖土茶。
「当时看到他那双手,感觉很复杂。那双手你一看就知道是长年制手工茶的。」

他与老人家聊了很久天,得知其是村寨中的留守老人,唯一的收入就是卖些手工茶,如果将茶青卖给合作社或者公司,价格往往压得很低很低,不如自己炒制好,直接卖给消费者。
「那批茶卖得很便宜,几斤好像才几十块。」这还是零售的价格。也不忍心还价,小马哥买下了老人家的所有的茶。
回去以后,他想,同样都是食品行业,何况自己爱茶多年,为什么不能试试?
当时,小马哥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更多像那位老人家一样的茶农,尽可能从茶农手中收茶。
既然做茶,自然要懂茶,他用最笨的办法:遍访茶山,多喝,多学,多看。

「所以,您现在主要卖手工茶么?」
「还是机制茶多。」小马哥再次诚实地说道。传统制茶工艺渐渐被机制茶取代,而且手艺人们面临着无人传承技艺的困境。
情怀和现实总不能两全,高昂的人工成本,让手工茶的价格居高不下,完全无法和机制茶竞争,市场终究是残酷的。

后来正式进入行业,小马哥笑称「不是在泡茶,就是在去茶山的路上」,比朝圣的人还虔诚。不仅如此,只要全国各地任何地方有跟茶相关的活动,他都会尽量去参加。也因此认识了许多厉害的茶人,学习的过程充实而快乐。
「访山寻茶,访的不仅是茶,更是制茶人朴素的初心。」

说起这点,他突然问我知不知道贵州都有些什么茶。
「都匀毛尖」,刚喝到的。
小马哥说,很多人像我一样,都是在他这里第一次听说了贵州的许多名茶。早几年政府推广力度不大,许多人都不知道贵州其实从2015年开始,连续四年,茶叶种植面积在全国排第一。


「只是很多好茶,甚至都没办法用自己的品牌。」他又讲了一个故事。
「做茶这几年,我认识了很多的茶农、茶人,其中有一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的深刻。他叫朱迪,是贵州黎平县人,做茶的都晓得黎平香茶,朱迪做的茶就有黎平香茶。我为什么对他印象深,要说一件事:
朱迪的公司有一种专门生产龙井的机器,黎平龙井43号树种种植面积很大,许多浙江茶商都会跑来订购。当时我问朱迪,为什么不贴上自己的品牌出售?他反问我,如果不是西湖龙井,而是黎平香茶,你还会买吗?

我顿时说不出话来。
当时我听朱迪这么说,非常心酸。这几年,中国著名的茶产区我也跑了很多,产品好是第一位的。但现在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品牌非常重要。你想哈,我们国家都要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就是要摆脱低端制造业的困境,只能有强大的品牌支撑,才能有强大的企业。」

茶人
「所以您也想做品牌么?」我笑问小马哥
他说,现在只想先做好夫妻店,做好称职的茶人,喝懂茶,有一天,也不知道是不是有生之年可以实现,希望有一座茶厂,一共九栋建筑,依照贵州九个地市的风格特点建造,既是茶文化的传承,也是茶博物馆。

「不过,当下,先做好自己,跟着茶,做茶人。」
人是不可能喝懂茶的,但能够跟着茶,把自己喝懂。以茶为鉴,可以清身,正情,和气,化欲,离妄,明心。
小马哥说自己接下来想学古琴,他坦言曾是非常冲动急躁的人,做茶以后,自然而然就静下来了。
「在泡茶的过程中,找到归属了?」
「是这种感觉,我都爱看书了,以前翻开书就想睡觉的。」他笑着换了一泡新茶,是湄潭翠芽。

如今小马哥,通过看、闻、品一款绿茶,基本判断出这款茶的基本情况。
「只是绿茶哟,贵州比我厉害的茶人多太多,话不敢说太满~」小马哥再次实诚地补充道。
做茶路漫漫,他希望未来在盲品的领域走得更远。
「做茶的那么多,你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么?」我的问题直接。
小马哥也没有恼,想了下说,「可能靠谱?我很愿意分享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茶客只有懂得分辨好坏,才会买好茶。这里几乎每一款茶都是我亲自从茶农手里收的,每一款茶都有一个背后的小故事。它的特性,好坏,是新茶还是老茶,适合怎样的人,我都会一五一十告诉客人。」

茶叶的地域非常重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黔金丝猴只在梵净山,动物是,植物也是
小马哥自己总结了茶的四大要素:产地(小到村寨)、时间、工艺(手工还是机制)、树种,全部了解,差不多就能判定一款茶的好坏了。

一杯茶有自己的家乡,风土,经过工艺的成长,走遍万水千山来到你面前;
小马哥也一直没忘记当初做茶的初心,去茶农那里收茶,几乎从不压价,卖茶的时候,只要是新顾客,都是成本价出售。大概因为这样的坚持,几年来,他的茶铺靠着回头客,经营得红红火火,真正是「茶香不怕巷子深」。

他说,世上没有两杯完全一样的茶,就算是同一壶中沏出的两杯茶,饮者的心情阅历喜好不同,品出的味道便有悬殊,更不要说经历环境、时间、心情、际遇的变化。说起来玄之又玄,品起来却真真切切。每一次品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不管是几人饮、是第几壶,一切终随茶香飘散,只留各自心里。
不知不觉,我在这间小小的茶铺滞留了一下午,故事听得忘记时间。茶圣陆羽千年前,遍访茶山,遍寻好水,著《茶经》,世事变迁,还好仍有许多「守艺人」从不曾遗忘喝茶的初心......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省府北街11号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