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旅游IP打造

讲了几期南方的城市,这一期我们讲一个北方的城市,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
首先说,呼和浩特是蒙语,翻译成汉语的话就是青城的意思。呼和是青色,浩特是城市。呼和浩特卷烟厂出过一个地方香烟的品牌就叫青城。多说一句,寻找一个地方的核心文化元素,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看这个地方的地方香烟品牌,和地方酒类品牌。因为烟酒这样的大众消费品类,各地方都会会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主题, 就拿呼和浩特来说,出过的几款烟,青城我们刚才说过,还有一款叫大青山,最高端的叫昭君。三款香烟品牌涵盖了这座城市的地域特色与人文历史。
我的合伙人老刘是内蒙人,对呼市比较熟悉,为了做这期节目,除了查资料之外,我也向老刘请教了一些呼和浩特一些有趣的不为常人所知的故事。
为什么这一期讲呼和浩特呢?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广袤地域且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旅游IP打造在我们这个系列也会占有很重要的篇幅。所以除了重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条维度之外,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另外一条维度。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呼和浩特,反正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四个字,喝酒吃肉。当然呼和浩特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餐饮业是非常丰富与多元的。但如果你是一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第一次去呼市的话,一定会对满街飘着的羊肉散发出来的膻味感到惊奇,这些年可能好一些,反正以前呼市绝对是一座离不开羊肉的城市。不过实在说,你要吃过内蒙的羊肉,那北京的很多火锅店是真没法吃,因为北京火锅店大都用河北的羊,肉质绝对差的不止一个档次。
不扯闲篇儿,还是先念一下呼和浩特的官方介绍。
呼和浩特,通称呼市,旧称归绥,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地处中国北部边疆,欧亚大陆内部。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县境。 民国时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拥有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与文化史迹,是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观黄河、东眺京津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之一。有战国赵、秦汉、明朝的古长城;有北魏盛乐古城遗址;有见证胡汉和亲、被誉为民族团结象征金字塔的昭君博物院;有黄教寺庙大召。有清朝管辖漠南、漠北等地的将军衙署;有现存中国和世界唯一的蒙古文标注的天文石刻图的金刚座舍利宝塔;有辽代万部华严经塔(白塔);有清康熙帝六女儿和硕恪靖公主府;有号称“召城瑰宝”的席力图召。境内还有哈达门高原牧场、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塞外西湖”哈素海。
以上是我从百度百科里摘录出来的。我就不提炼关键词了,因为这些其实大家都没什么直观印象,我觉得在公众心目中,最被广泛认知的,一是草原,二是蒙古,三是牛羊。
在这里呢?我简单说一下呼和浩特的建城史。呼和浩特建城是在明朝,那个时候蒙古和明帝国在河北山西内蒙一带开了一些马市,主要解决双方的贸易问题,而蒙古对贸易的诉求比明王朝要强烈,所以明王朝经常以关闭马市,也就是中断贸易这种行为来打击蒙古。当时蒙古族属于纯游牧民族,全靠用马匹皮毛换取关内的粮食和茶叶大黄等生活必须品,所以对明王朝的这种做法很是搓火。于是在明嘉靖二十九年也就是1550年,爆发了著名的庚戌之变。当时蒙古部落有一个强势首领叫俺答汗,这哥们为了让大明王朝重开马市,带兵一直打进长城包围了北京。当时嘉靖吓坏了,不得不答应俺答汗的要求重新互通贸易,于是俺答汗撤兵,双方修好。在这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大明王朝与蒙元帝国基本相安无事。
而为了更好的与关内贸易,俺答汗和他媳妇三娘子于1581修建了呼和浩特,那个时候叫库库和屯,在这儿扯个闲篇,这个三娘子是个女强人,对于蒙元王朝后期的历史影响很大,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她其实是俺答汗的外孙女,当然,我们不能用今天的伦理去评价那个时候蒙古先民的婚姻观。三娘子是一直希望蒙古和大明王朝修好的,所以库库和屯建成之后就上表请明朝给起个名字。当时是万历爷当政,看到蒙古人示好很高兴,就赐名归化,意思是能归化明朝。所以,归化这个名字用了很长时间位置呢大体上就是今天呼和浩特旧城这一片。后来到清朝,康熙爷为了控制归化,又在归化城东建了一座屯兵的城市叫绥远。位置大概就是今天呼和浩特的新城区,在今天新城鼓楼立交桥附近,至今还保留了当年的将军衙署。再后来到了民国,归化和绥远就合并为归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54年,归绥被正式命改名呼和浩特。
OK,建城市差不多就说这么多,那么对于这样一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首府,我们该如何提炼它的核心文化元素呢?对于呼和浩特来说,我觉得其实没啥好说的,就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草原文化。虽然今天内蒙古所处的北方草原地区从先秦起崛起过大大小小十五六个少数民族,包括我们熟知的昭君出塞,那个时候占领这里的是匈奴人,但今天中国已经没有匈奴这个民族了,什么柔然、突厥、羯、氐、羌也都早幻化与历史的烟尘之中,目前他所承载的只有蒙古文化。
找到了核心文化元素,我们再来看看这座城市的历史气质。关于这一点其实有点特别,这也是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的有趣之处。因为在历史上呼和浩特一直是作为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内地的贸易集散地存在的,所以这座城市有着很浓的商业遗存的气息,比如旧城北门的崔铁炉等铁匠铺老字号一直经营到现在,比如麦香村这样的饭店,也是一百多年的中华老字号,今天依然生意兴隆。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几百年的历史中,山西商人又是从事草原贸易的主题,所以时至今日呼市话还是晋北口音,很多今天的内蒙人究其祖籍大多都来自山西,所以呼和浩特这座城市面食也很普遍。文化形态上来讲,虽然汉族占多数,但毕竟是少数民族地区,蒙族信藏传佛教,多说一句,蒙古族信的藏传佛教是以黄教为主的。呼和浩特召庙特别多,所以呼和浩特也叫召城。而就在旧城北门一带,离大召寺不远,就有一个大的回民区,里面有大清真寺,回民们婚丧嫁娶都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带的回民饭店很严格,都不卖酒,你要是过去吃饭点酒或带酒的话,很容易被请出去。
OK,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那么如何明确这座城市的历史气质呢?我个人觉得,是一种由于商业聚集、民族融合而产生的略带粗狂的市井气质。呼和浩特虽然也属于边疆城市,但如果你去旧城北门、塞外老街这样的地方逛一逛的话,还是能找到这种感觉。
不知道大家听出来没有,这里有一点问题是,呼和浩特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首府,其地域属性与文化代言是天然性且不可撼动的,也就是我上面说的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草原文化。说白了就是蓝天碧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那种辽阔与奔放。但另一方面就这座城市而言,其历史气质其实是偏向生活与市井的。
那么,落实到具体的城市打造IP,这两者该如何统一呢?在我个人看来,这里是需要取巧的,也就是说,要削弱代表整体区域文化的IP形象,而是要把这座城市的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还原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注意,呼和浩特虽然是内蒙古的首府,但它并不具有草原这个核心自然资源的唯一性与第一性。相比呼伦比尔,锡林郭勒这样大的草原品牌。呼市旁边只有一个希拉穆仁草原,旅游资源并不具有优势。而对一座城市的旅游IP打造来讲,城市本身的文化特征其实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还是一样,我们依然需要的是一组IP形象,比如一个蒙古族小胖墩,一个开手工作坊的老爷爷,一个回族小姑娘等。当然,他们可能生活在这座城市,也可能会穿越回历史。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这一组IP形象,将城市历史、城市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等等形成生动的故事内容传播出去。当然,这一组IP形象的主次关系也很重要,重要需要挖掘的必然是与蒙古族及草原文化相关的内容,比如长调、比如呼麦、比如草原的那达慕大会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形成特色旅游的部分。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草原文化的独特性辅以民族融合的丰富性。
说到这儿,今天的节目差不多就结束了,最后想给大家传授一点儿经验,就是如果你去草原旅游,喝酒是难免的,一般来说这些年内蒙人民也不怎么劝酒了,但有些好客的当地朋友还是会拿银碗端着白酒上来给你敬酒,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用无名指蘸着碗里的酒弹出去,一般弹三下,表示敬天、敬地、第三下抹一下自己的额头,表示敬祖宗。这样第一人家觉得你懂规矩,第二也能少喝点。不过话说回来,到了草原只有大醉一场,才能体验到我们在城市里体验不到的开阔与畅快。
OK,我是老聂,欢迎加我的wx:nfd1118 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