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读夏本纪
读五帝本纪那节我提到过,以小人之心度之,舜和禹之间有杀父之仇。禹父鲧治水无功,舜汇报给当时的天子尧,流放了鲧,鲧最终死在流放之地。
按说,禹应该怨恨舜呀,舜也应该忌惮禹呀,就算不赶尽杀绝,也该是上位者舜不敢用禹,下位者禹不服气舜,埋了仇恨的种子,蠢蠢欲动。然而事情并没有发展成复仇惨剧,舜心怀坦荡,仍然启用有才能的禹子承父业去治水;禹呢,“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不仅没有怨恨还有点愧疚呢,那个时代的人是淳朴呢,不在意父子伦理呢,还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大禹“薄衣食,卑宫室,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最终“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禹往简单了说,是个拓荒者。他踏遍每一寸土地、山川、河流,了解清楚每个地方的风土特产,因地制宜确定好上贡给天子的贡品,划分耕地、开辟道路、植树造林、引水导流,带领益和后稷教会人民种田,部落里食物多的,分给那些食物少的,以到达平均。这一趟出行,必然是绘了一幅江山地图。为华夏民族大规模繁衍、各诸侯间互通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还记得五帝本纪里提到的尧三年之丧毕,舜让其子丹朱;舜三年之丧毕,禹让其子商均,诸侯们都就舜禹而远丹朱、商均。轮到禹亡,将天下教给治水时的好哥们益,禹三年之丧毕,益照惯例,让禹之子启,熟料这一让真将天子位给让出去了,诸侯都去拜见启而远离益。这个事情私以为大概有三种理解:一种是温饱不愁,人类伦理慢慢发展,自私的感觉日渐抬头,好东西当然想捂在自个家;一种是启实在太优秀,诸侯们都很喜欢他;一种是益太不得人心。反正不管如何,尧舜禹全民公投,选取下任天子的所谓禅让制自此结束了。
启之后就是后代正统所推崇的兄死弟及或父死子及的即位模式,说到夏后氏孔甲那一代,据史书记载,这哥们还曾经吃过龙肉,且觉得很好吃,回味起来又问御龙氏索求,御龙氏哪敢真去屠龙,被这要求吓得连夜就逃。一个王朝繁衍久了,到后世总有些不屑子孙出来。
夏最后一任就是有名的桀,这娃接收的也是个烂摊子,很多诸侯已经背叛了夏王朝。桀破罐子破摔,也不想着重振祖上雄风,照旧欺负百姓,囚禁诸侯。这被囚禁的就有个殷商始祖,唤做汤。书上这一段叙述寥寥数语,也不晓得这孩子为啥囚禁汤,又为啥没杀给放了。这一放就是给自己找了个终结者。汤笼络诸侯,起兵伐桀,桀败走,估计被流放到未开发的地方,没多久死了。至此夏朝算完。
那个时代的天子-诸侯制度,天子并没有特别大的权力,说到底是个以威望德行让周围人服气的。一旦你德行差引得诸侯不满,或者诸侯有点野心的,大家手上都有兵,很容易被干掉,这天子当得可谓是如履薄冰。有句话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慢慢发展下去,天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要再随随便便被人流放,当然想搞集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