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我的镜头
此文甚是无聊,权当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首先得说焦段,35、85、135是人文摄影的三个黄金焦段,即C画幅上23、55、90的等效焦段。
除富士套头外,我有一支50mm手动镜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日产宾得太苦玛SMC镜头,现在需要一支90mm手动镜头(我觉得长焦人像摄影没必要上自动头),来体验一下背景的压缩感。
我还需要一支广角的自动头,Fujinon属不二之选。这支镜头用于视频拍摄,所以需要强大的自动对焦。出于成本考虑(Fujinon动辄三四千的售价不可亵玩焉)我只能选择一种焦段,16、18、23、27、35均在纠结对象之列。之所以纠结于这么多焦段,因为它们的确都有各自出彩的地方。16、18超广角可用于以环境为主的视频;23等效35可兼顾环境与人像,经典扫街镜头;27mmF2.8是富士一款出厂多年的饼干头,目前二手市场价格亲民;35等效50在拍摄突出人物的vlog中很有优势。总之非常难选。
Fujinon镜头的颜值也是它吸引我的重要原因,上述提及的每一款定焦镜头,其体积均在半个巴掌内。饼干头更是简约到极致,配合富士小巧的机身完全可以塞进口袋里。
相比之下,我对太苦玛这支50mm镜头的不满就在于它的体积。它原本并没那么笨重,但是装上M42转FX的转接环以及遮光罩(如果没有这个遮光罩,镜头前端的磨损会一览无余)后足有十五公分长。当前的国产镜头厂商大多会为各类卡口生产专门的镜头,舍弃转接环后整体体积可以小很多,但其劣势也较为普遍——镀膜工艺落后。那些胶片时代的老镜头在色彩尤其是黑白摄影上有相当深厚的技术沉淀。然而对新手来讲(如我之流),这些劣势,包括其中心锐度、实际通光量以及焦外特征等等方面的不足,还未达到不能接受的地步。过阵子可以入手几支国产定焦镜头,即便不喜欢,到了二手市场也能方便地出掉。
此外顺便说一说C画幅。我相当怀疑,APS-C画幅是相机厂商(与其说相机厂商,不如说镜头厂商更为合适)的巨大阴谋。从原本36×24全幅市场中开辟出一块新的阵地后,索尼、富士、奥林巴斯等纷纷推出自家的残幅相机,市场迅速壮大。各家残幅的尺寸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在性能、便携与造价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如今已经发展到与全幅同样主流的市场地位。这就给了新入门者(抑或也包含老玩家们)一个选择题——全幅or残幅?但这不是一劳永逸的选择,在摄影的生命周期里,绝大多数手持残幅相机的人总会萌生出几次向全幅倒戈的念头,而一旦付诸行动,他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一台全幅相机,更是背后价值不菲的镜头群。因为焦段之于镜头就像天气之于啤酒一样,是做选择时的绝对前提。
2019年1月 浦东
----------
七工匠55mm/f1.4这只镜头非常垃圾。
外观诚然小巧精致,金属手感十足,但装到相机上之后就会发现它的操控并不如外观那样舒服。对焦环行程只有三分之一圆,相当于太苦玛的一半,而且行程当中有一段阻尼不均,像是进了砂石的感觉,说到底还是工艺水平不够。跟富士系统的镜头比起来,对焦环跑到了光圈环后面,调焦的方向也是反其道而行之,更换镜头时经常误操作。光圈是无极光圈,但是这点并没有什么优势,反倒会不知不觉中发现光圈被拨乱了位置。
再说光学素质,不数毛不知道,一数吓一跳。室内灯光下,光圈缩到4,中心成像依然糊得不行,而太苦玛从1.4到4始终表现优异。通常这点被当做镜头素质的核心,所以至此也已经宣告七工匠完败给四十年前的宾得太苦玛。紫边情况,太苦玛只是略微发蓝,到了七工匠这儿明晃晃勾勒出一道紫色描边,颇长见识。太苦玛镀膜的优势还体现到了画面颜色上,这点虽然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但我投太苦玛一票。至于焦外,两个镜头半斤八两,焦外二线性在太苦玛上表现得更明显,算是小劣。
综上,本来我已经把太苦玛挂去二手了,现在不得不再把七工匠挂出去。我仍然对七工匠的外观念念不忘,这也不是毫无道理——更愿意带出去本身就是镜头的一大优势——因此在面临这个艰难抉择时,我让咸鱼来替我决定,看看谁先卖出去。
2019年1月 浦东
----------
在35/f2与23/f2中,我选择了后者,入了一枚石墨灰版本,金属镂空莲花遮光罩,富士最好看的一款,那自然也就是全世界最好看的一款镜头了。
选择这只镜头的初衷是其等效35mm的焦段,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焦段。如果对焦段把握不准的话,选择这个焦段最为稳妥。此外,它的最近对焦距离实测不到20厘米,能应付桌上摄影这类场景。
但是从50/55mm左右的焦段改到23mm之后,有很大的不适应:它与我的两只定焦拉开了差距,却更接近于手机摄影的焦段。这就又回到了手机摄影的难点上来——构图。我只能告诉自己,不要用中长焦来自欺欺人,练好等效35mm才是正道。
2019年1月 浦东
----------
更新一下我的心愿单。
相机:富士用到老,XT20用到出XT4。
镜头:
XC50-230
XF56/f1.2
XF16-55
美能达135/f2.8
2019年2月 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