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卖500万本,前第一夫人在自传里说了总统什么“坏”话?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o1LgvrUf3AsOY6G3SU-mg

与其嫁给一个可以帮你实现梦想的男人,不如嫁给一个帮你找到梦想、点亮梦想的男人。
——遇言姐
奥巴马夫妇卸任已有两年。
这段时间里,两口子下岗后在干啥呢?




最近的一条新闻是,奥巴马其实是被耽误了的灵魂歌手。
他为音乐剧《汉密尔顿》录制的压轴曲目《最后一回》(The last time),在1月5日的美国音乐排行榜Billboard上位居第22名。

《最后一回》词曲俱佳,感人至深,遇言姐也就反复听了百八十遍吧。
其表达的是华盛顿决定不再连任第三届总统时的内心世界。
这位伟大的先贤为了更崇高的理想,毅然决然选择放弃自己的政治生涯:
“愿每个人都能安坐在无花果树下的荫凉里,无忧无虑,免于恐惧,在这个我们缔造的国度里。”

说正经的,刚退休那阵儿,奥巴马夫妇就计划投身影视出版业。
两口子不仅跟Netflix签订了一项未透露薪酬(外界估计几千万)的视频制作协议,还跟著名图书出版集团,企鹅兰登书屋签订了一份6000万美元预付款的图书出版合同。

2个月前,米歇尔的自传《成为》(Becoming)出版发行,上市第一天就卖掉了72万册,仅仅15天即飙升为2018全美销量第一名。
迄今为止,《成为》的英文版发行量已经超过1亿册,也是太惊人。



米歇尔绝非仅仅是靠着贩卖名人IP赚取流量。
《成为》在亚马逊上的评分为4星半,在Google users上的打分高达96%。
要知道,克林顿排名畅销书榜第八位的悬疑小说《总统失踪》,得分也只是70%。
更别提川普大闺女伊万卡那本《职业女性:重书成功法则》,被大家伙儿狂喷:乏味无聊、虚情假意,连前10页都读不下去,简直恨不得自插双目。





讲真,遇言姐很怕名人回忆录大谈政治,或是拉出一大串我既不熟悉也不感兴趣的权贵名单,佐以别别扭扭的翻译体,简直难以下咽。
米歇尔的新书则完全没有这些毛病。
诚实的叙述、恳切的表达,丝毫没有青云直上的骄纵睥睨,唯有身为普通人的奋斗与困惑。
看完样书的遇言姐只觉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着愉悦。
尤其是看到米歇尔忧桑地念叨,虽然白宫配置有米其林大厨, 但食材还得总统自己出钱买,偏偏白宫厨房特别殷勤,奥巴马提一嘴啥菜好吃,厨师上天下地也要搞到手,结果是,账单上的数字月月令米歇尔肉疼不已,也是真实到令人想笑。

遇言不止的老读者都知道,遇言姐是米歇尔的大粉丝。
我喜欢她直抒胸臆的热爱与愤怒,义不容辞的挺身呼唤, 将心比心的赤诚相对。
每当她喊出那句著名的slogan——“他们往低处去,我们向高处行”时,我都觉得心头一阵温暖。
即便拿掉第一夫人的标签,米歇尔也是顶尖的女性精英。
一直以来,我们看到的米歇尔和奥巴马是铁肩道义的战友,是亲密无间的伴侣,他们代表着夫妻的至高境界。
然而,在《成为》中,米歇尔第一次提及自己的恐惧、迷思、担忧。
米歇尔和奥巴马,一个是按部就班,步步为营,满足于中产生活的金牌律师;一个是兴致所至,桀骜不驯,不改变世界不罢休的穷小子。
这样南辕北辙的两个人最终交相辉映,成就彼此,凭借的无外乎是信任与欣赏,以及高度一致的三观。

亚马逊上的读者这样评价米歇尔的新书:
“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故事,一位杰出女性的成长路。米歇尔记述了真实的生活和感受,她的挣扎和纠结跟平凡的我们并无不同。”
米歇尔自己则说:
“一个来自芝加哥南部的小女孩,勇于发掘自己的能力,并运用它来赋予他人力量。我希望这段人生经历能激励读者找到勇气,成为他们渴望成为的人。”

我能再读一遍单词吗?
在《成为》一书中,遇言姐最喜欢的是米歇尔少女时代的部分。
一名黑人蓝领家庭的女孩,先后考入普林斯顿和哈佛大学,以一级荣誉取得法律博士学位,25岁时成为盛德律师事务所首位黑人律师,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写的励志故事。
米歇尔的家庭教育与性格养成,令同为母亲的遇言姐深受启发。

1964年,米歇尔出生于芝加哥南部的平民区。
她的父亲是锅炉工,母亲是家庭主妇,家中还有一位年长2岁的哥哥。
在米歇尔的回忆中,全家最奢侈的活动是,当兄妹二人拿回成绩单后,父亲从餐厅叫一个外卖披萨,或是打包几品脱不同口味的冰淇淋。

即便在大众社区,米歇尔的家庭也算是较为贫困的。
一家4口没有自己的房子,租住在教授钢琴维生的姨婆家二楼的一室一厅。
狭小的居所是这样分配的:父亲住在卧室,米歇尔和哥哥克莱格分享客厅。
当孩子们大一点时,米歇尔的爷爷做了一扇隔板将空间分开。
孩子们的“房间”中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书桌。
到孩子们十几岁的时候,基于“青春期的女孩需要隐私”,米歇尔的父母将卧室让给女儿,自己睡客厅,又在厨房后边为儿子修了一个隔间。
尽管家中并不富裕,米歇尔的父母依然让孩子们出门的衣着总是整齐、得体的。
遇言姐说,竭尽所能为孩子提供体面、有尊严的日子,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母。
后来,米歇尔发现白宫仅一间卧室就比父母家的整层房子都大时,她并未有太多艳羡,而是知足地说:“I had nothing. I had everything.”

虽然经济情况不甚富裕,但这并未妨碍米歇尔兄妹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
“事实上,在米歇尔27岁的时候,身高183的她还坐在父亲腿上戏耍,而爸爸则开怀不已。”
她的哥哥克莱格说。
米歇尔回忆,父母跟子女交流时从不说教或是敷衍,对孩子们的疑问有问必答,平等以待。
小时候,米歇尔和哥哥提出的问题是——“人为什么要上厕所,为什么不能用花生酱代替鸡蛋来补充蛋白质。”
长大后,家里谈论的是毒品、性,以及人生选择。
米歇尔尤其记得父亲特地告诉孩子们:“性是快乐的,并且应该是快乐的。”

米歇尔的母亲生性和气、诙谐,但在面对原则性问题时从来不怯于抗争发声。
一次,米歇尔的哥哥骑自行车出门,莫名被拘捕,因为警察觉得一名黑人男孩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实在可疑。
米歇尔的母亲劈头盖脸地训斥了警察,还让他给儿子道了歉。
当读二年级的米歇尔抱怨老师糟糕,教室也被分配到阴冷昏暗的地下室,她的母亲立刻找到校长游说,直到学校举办了一场特别考试,允许米歇尔等几个成绩好的孩子跳级升入三年级。
米歇尔一贯和顺的母亲甚至严厉批评那位无心教学的老师:“你不该当老师,应该去杂货店当收银员。”
另一方面,米歇尔也注意到,就在不远处有一个完全不同的,闪闪发亮的世界。
就像她第一次在礼堂表演钢琴演奏时,那架黑色的三角钢琴簇新夺目,习惯了姨婆家钢琴C大调键上有个缺口的米歇尔,却因为忽然失去了定音标志而惶恐不已。
“原来,我不属于那个完美的世界。”米歇尔说。
米歇尔的父亲自己因为交不起学费连社区大学也未能读完就参军了,但他总是有意无意地带孩子们去参观家附近的富人区,那里聚集着不少黑人医生家庭,门口车道上停着两辆车,两侧的草坪上鲜花怒放。
“后来,我想,父亲是有意为之,他向孩子们展示良好教育带来的前途和机会,激励孩子们出人头地。”米歇尔说。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米歇尔,性格坚韧、不屈不挠、力争上游。

4岁时的米歇尔在听了一阵子姨婆教授学生后主动要求学习钢琴,不久后就自作主张专挑乐谱后页复杂的曲子弹。
5岁入读学前班的第一天,米歇尔因为没能拼读出“white”整宿懊悔,第二天执意要求再读一遍,直到获得了老师颁发的小红花——一颗金箔剪成的星星。
10岁时,米歇尔遭遇社区中女孩小团队的排挤,她甚至主动出击,在全街孩子兴奋的围观中跟领头的女孩干了一架,这场在烂泥中滚打的战役为她赢得了尊重和接纳。
说到这,遇言姐想,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环境驱动和性格驱动缺一不可。


“大选当天,我仍然要为孩子们准备午饭”
25岁时,米歇尔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一切。
她为著名律师行工作,手下指挥着数名助理,穿着阿玛尼套装按下摩天大楼47层的电梯纽,米歇尔的年薪比父母一辈子挣到的钱还多,支付学贷的同时还买了一辆欧洲产的博萨汽车。
马不停蹄奋斗冲刺的她对现状感到满意,直到那个带来“意外”的实习生出现了。
用米歇尔自己的话说:“他一下子打翻了我人生的调色盘。”


那是1989年,25岁的米歇尔已经是独当一面的法务律师,公司给她安排了一位名叫奥巴马的实习生。
有意思的是,由于奥巴马本科毕业后拿着微薄的薪水做了几年社区服务工作,导致这名“学生”比“老师”还大上三岁。
奥巴马入职之前,公司里就传这名实习生是明星学生,人长得还帅。
上班第一天下起了暴雨,米歇尔按时抵达,奥巴马却迟到了。
“我对迟到的人没好感。再一看他的脸,哪里长得帅了?” 米歇尔说。
“有一天我发现他还抽烟,我是有多讨厌抽烟的人。”
跟米歇尔的家庭背景恰恰相反,奥巴马出生于单亲家庭,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
18、9岁时,出于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他逃课、吸毒、泡妞,度过了一段颇为荒唐的日子。
一个是稳扎稳打、谨小慎微的学霸,一个是任性妄为、迷途知返的浪子,如此迥异的两个人走在一起,也是验证了人们寻找的是潜意识中另外一个自己的说法。


有意思的是,米歇尔的哥哥跟奥巴马打了一场篮球后,悄悄把老妹拽来嘱咐:
这个人虽安静但自信,善于团队合作。
他该传球的时候传球,该断球的时候断球,有一种天生的领导能力。
他不会因为在和我妹妹约会而故意输球给我,说明他做事有原则,不谄媚。
当一个人疲惫的时候,是无法隐藏本性的。
我们打了几个小时的球,我能看得出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遇言姐说,这简直跟中国老丈人在麻将桌上考验女婿一模一样啊。

恋爱谈到最后总是要讨论一下婚事的。
面对米歇尔的结婚打算,单身汉奥巴马不以为意。
没办法,在感情生活中,女性总是倾向于更加稳定的关系,古今中外在所难免。
一天,两人吃饭时又说起了婚事,奥巴马继续支支吾吾,眼看又要不欢而散。
当服务员端上甜点时,米歇尔已经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了。
盖子揭开后,她发现巧克力蛋糕的盘子里,放着一个黑色的天鹅绒盒子,里头是一枚钻戒。
话说奥巴马你这样耍老婆真的好吗?


奥巴马志存高远,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受到他的影响,米歇尔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她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当律师,当初只是为了赚钱和虚荣而入行。
米歇尔说,貌似到处瞎混的奥巴马实则对人生方向笃定有加,而一直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狂奔的自己,优秀的表象下其实对手上的工作没有热情。
与此同时,她的思考也随之从“管好自己就行”转向“我身上的责任”。


米歇尔关于婚姻生活的叙述亦十分动人。
她谈及自己好不容易怀孕却以流产告终,最终通过人工授精生下两个女儿玛利亚和萨沙;
谈及参加面试时一时找不到保姆,只好带着半岁大的小女儿一起前往;
谈及夫妻间的关系出现裂痕,两人无休无止地争吵,不得不找婚姻顾问咨询。
读完《成为》,令遇言姐印象深刻的是,米歇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心性。
对于物质匮乏的童年,她从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对于金光闪闪的白宫生活,她亦不觉得有什么眷恋。
甚至在大选当天,米歇尔仍然亲自送孩子们去上学。
她说:“周围的人都在说,这件事情具有多么重大的历史意义,而我想的是,孩子们的饭盒带上了没有。”


此外,《成为》中还有一些有趣的轶事。
比如身为民主党政敌的布什一家有着善良的心,劳拉·布什特地告诉米歇尔如何把走道改造成小朋友喜欢的滑梯;
比如,作为美国大妞,米歇尔一高兴就与女王勾肩搭背,完全不知道女王是不能够被碰触的。







《成为》这本书诚实、恳切,没有创作的痕迹和距离感,就是一个人在讲述自己的不安、疑惑、恐惧,以及前行中的艰难。
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也能够由此联想到人生的无限可能。

网传奶茶妹妹的偶像杨澜女士有句指点后辈的名言:
“当你发现到一个可以帮你实现梦想的男人,千万要想办法让他成为你的老公,特别是能提供资金支持的男人。”
然而从米歇尔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与其嫁给一个可以帮你实现梦想的男人,不如嫁给一个帮你找到梦想、点亮梦想的男人。
事实上,奥巴马的出现将米歇尔这颗原本在成功的大道上精确运行的小行星搞得各种崩溃捉急。
米歇尔和奥巴马,谈不上谁帮谁实现梦想,他们是彼此推动、共同成长的两个人,而且这种成长还会延续下去。
如同米歇尔所言:
“becoming是一个进行时,是一种前进的状态,一种进化的方式,在这条道路上,你看不到终点。成为之路永无止境,因为个人的成长之路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