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精益理念的中国化
这两天找工作,应聘到一家香港来内地投资的一家工厂,其中的经历着实魔幻又现实。
之前在一家国企的子公司工作,每天基本就是早九晚五。月薪三千,也就是饿不死的状态。想着日子不能总这么下去就想回到老家找份工作。面试时,人力资源的姐姐告诉我们工作是12小时制,上四歇二,之后就参观了工作环境,挺干净的。心想着还不错就体检,然后进行入职培训。三级安全培训时一个技术员模样的人问我们:知道什么是精益生产么?我们都说不知!之后他就在解释精益生产是日本传来的……
接下来是到车间进行培训,这才了解到厂区占地150余亩,员工200余人。地广人稀。产品的生产就是在炉子里炼制两米高至三米高的“大柱子”机械化的程度非常高,一个操作工至少需照看八台炉子,下面还有辅助工,辅助工需照看三个操作工,而我就从辅助工做起。工作内容还包括,搬运炼制“大柱子”的原料,每箱30公斤至5公斤不等;拆炉子,运送产品。产品中而大且长,工作起来十分的吃力。加上工作是十二小时制一天下来腰酸脚麻,可我培训期间工作时长只有八小时。
搬运原料期间曾问身边的同事月薪转正能拿多少,他答2800,瞬间窒息的感觉由心头涌上额头,十二小时工作制加上路上通勤的时间,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所谓的中国式精益生产也明白了,就是高度机械化加上减少工作岗位和工作人员,及增加工作时长。没有出过国,没到日本不知诞生在日本的本土精益生产是何形态。记得身边的一位同事说他认为的精益是产品的精益,不是人员精简后增加工作时长,一个人做两个甚至是三个人的活。
两天后培训结束,我去人力资源辞职。办公室的领导大姐对我说:我们企业在本地工资很高的,熟练的操作工一个月工资可以达到六千,我承认这是事实,可是付出的代价超出了我可以接受的范畴。大姐还说:虽然是十二小时工作制,可是平均下来,也是每天八小时工作时长。我也承认这是事实,但是平均的是一年365天,全年无休才换算出每天八小时工作时长。最后 大姐说:这你要是接受不了,本地所有的操作工都是这样!我还承认她说的对,这就是我所在的内陆城市的真是情况,一切的发展所付出的最基本的代价。
大姐说实习期间离职需提前三天,而我没有。所以培训这三天没有工资。我说就按照你们的制度来吧!我心想这些情况我又不了解,先按照你们的制度来,有时间我问问劳动局,看看官方的说法是什么?最后填写两张表,手续就办妥了。
记得表格上有几个问题令我印象颇为深刻。第一个问提大意是“你认为本公司做的最不好的是什么?”我答:工作餐很难吃!第二个问题是“你对即将应聘本岗位的求职人员有什么建议?”我答:加油!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本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办法有哪些?”我答:涨工资!虽然这些问题和答案看起来有些无厘头的搞笑。但若这些问题时真诚的。那么这些答案也会是真诚的。
身边的大人们总说我们这些比他们稍年轻的怕吃苦、懒、没上进心。从另一方面看,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工作就不会饿死,所以温饱的需求解决之后,大家会向更舒服的状态去生活。可以没有高楼琼宇,可以没有山珍海味,可以没有亲密关系。要有一份对的起自己的工作以及闲暇时光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就是所谓的舒适圈吧!我还要继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