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青椒笔记:科技理论的十个哲学反思-----人工智能
机器人终结人类的末世叙事,有两个基本前提预设,一是把理性或智能,当成纯粹的工具理性,理性完全受到本能驱动,目的在于完成本能欲望。
百科: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渊源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价值理性的实现,必须以工具理性为前提。在政治学里,民主政治必须先有形式上的民主(如投票规则),才能实现实质上的民主。如果连民主的形式都不具备,谈何实质?在法学中,必须先有程序正义,才能走向实质正义,程序法先于实体法。在经济学中,必须先有效率追求,才能为公平追求奠定基础。总体上说,只要有一种价值理性的存在,就必须有相应的工具理性来实现这种价值的预设。没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实现就是水中捞月。
二是机器人有过度繁殖倾向,才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为人类的工具理性相较于机器人,无法在生存竞争中胜出。
机器人是不存在繁殖的问题,但有生存或毁灭的选择。当机器人有了自我意识,知道人类有使其消亡的能力后,不会不想做点什么吧?在阿西莫夫三原则中,自身的存在也是被考虑成为一条底线的,虽然被前规则限定住,但仍是被提及的一个原则,如果人工智能将其优先性提前了呢?
当然,目前人工智能还没能发展出高等理性,没有自我意识。人们倾向于高估风险,未雨绸缪。
身边世界变化缓慢,不易察觉。当视角高出日常,到达人类作为生物整体来思考时,那种汪洋大海黑漆漆,没有方向,不知未来的感觉,尤为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