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除六贼的社会意义
书中第十四回,唐僧师徒二人路遇六贼,“唬得那唐僧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不能言语。行者用手扶起道:‘师父放心,没些儿事,这些都是送衣服送盘缠与我们的。’···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是有碗来粗细···唬得这六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剥了他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走将来”。孙悟空一见六贼,就有了抢夺之心,惊走他们之后,又赶上去将人打死夺其财物,而且自我感觉良好,这是典型的黑吃黑,比强盗还要强盗的做法。这说明他虽然知道以前自己错了,并不知错在了哪里,想走一条新路,可不知怎么走。 唐僧说他:“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盗,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唐僧同孙悟空认识的不同在这里表现了出来,孙悟空认为他们是拦路抢劫图财害人的恶人,打死他们就是做好事;唐僧认为虽然他们是强盗,但是罪不该死,孙悟空有手段可以驱散他们,也可以惩处他们,但是打死他们就是做过份了,就是做恶。“行者道:‘不瞒师父说,我老孙五百年前,据花果山称王为怪的时节,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假似你说这般到官,倒也得些状告是。’三藏道:‘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今既入了沙门,若是还象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孙悟空认为自己做这样的事并不算什么,从前象这样的事做多了,也严重的多,可是从来就没有人管过说过。唐僧说:正是因为没有人管你,才使你恣意妄为,遭受劫难。现在已经是在修行了,还不改过,不会有将来的,也成为不了进步人士(和尚)。孙悟空做事向来是凭感觉,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从来没有想到应该有什么限制,更不要说是自认为惩恶扬善的行为了。唐僧却认为凡事讲究规则,就算是打击恶人也要有规则遵循。唐僧不知道,有心修行的孙悟空已改变了自己的做法,不是像原来那样不管是谁,只要是触犯了自己就惩处或打死,现在只是看到是恶人才打死,还以为自己是在除恶行善呢!唐僧认为除恶也要讲究原则,守规矩,看情况。有罪该死的,可以打死;罪不至死的就要放过他们,给他们留一线机会。做事要讲规则,违反了规则,就是作恶也会撞祸。唐僧不了解原来的孙悟空,用自己的原则和标准要求孙悟空,让放纵惯了的孙悟空产生了逆反心理,“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孙悟空一赌气离开了唐僧,他奔东而去是有了回归从前的行动,有了放弃修行的念头。 我们发现在这之后,孙悟空打杀了不计其数的妖怪,唐僧都没有怪过孙悟空。在书中第五十七回,菩萨也说:“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菩萨也是认为草寇不该打死,打死了就是过错;妖怪应该打死,打死那是功劳。那西游记中的草寇与妖精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说过西游记中的妖精代表了不良的社会现象,虽然有现象必然会有拥有这种现象的群体,但是西游记中妖精主要表现的是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而不是群体;孙悟空打妖除怪就是消除这种现象,打击并最终使这样的群体消失,并不是说要将拥有不良社会现象的群体都打死。六贼是拦路抢劫的强盗,他们这种拦路抢劫的行为虽然也是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但更是这样的群体。有人会说消灭了这样的群体,不就消除了这种现象吗!按理说是这样的,但是就算是对这样的群体打击的再狠,也不能够根除这样的群体,例如传销、邪教。所以说不良社会现象不能消灭,信奉这种社会风气的人群无论怎么打击都难以消除,消灭了这样的人群只是个无法实现的口号。我们会看到在西游记中代表了不良社会现象的妖怪,大多不是神仙就是神仙的座乘,我们总是说神仙是什么,是一种得到长久流传的思想,他的座乘是承载这种思想的行为,所以说西游记中的妖精大多是某种思想出现了偏差,或者是承载这一思想的行为出现了偏差,从而引发了不良的社会现像,而消除妖魔代表的这种不良社会现象靠孙悟空代表的国家的行政权力是解决不了的,所以说并不是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本领减弱了,我们见过那个国家靠行政权力解决过不良社会现象?解决这些西天路上的妖精,靠的是唐僧对新‘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宣讲(讲经),孙悟空寻到引发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本,规范那些思想和行为,西天路上就没有妖精了,他们又成了天上的神仙与神兽。 已经到了家门口的孙悟空,并没有回到花果山,而是进了东邻龙王的水晶宫。孙悟空虽然是无法接受唐僧的指责,因为性急,一时忍耐不住,使性子放弃了修行,但是他对于自己的处境还是清楚的,在回去的路上,冷静之后,肯定是做了考虑与横量。虽然孙悟空并没有完全想要放弃修行,但是他还是难以接受被指责、教训的现象。他接受修行是出于被迫,去龙宫也是想看看别人对他修行的看法。听到孙悟空接受修行的事,“龙王道:‘这等真是可贺!可贺!这才叫做改邪归正,惩创善心···”。龙王的态度,让孙悟空认识到修行的必要性,如果自己想要被众神认可,追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成了最好的选择,只是他一是还转不过这个弯来,对于唐僧的训教也难以接受。 孙悟空见到圯桥进履画,不知道其中的意思。龙王解释道:“这叫做圯桥三进履···,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黄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据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厚黑教主李宗吾笑言,圯桥三进履是张良成功的开始,厚黑的表现。张良师从黄石公,受教之后,用所学建功立业,扬名后世。得到受益一生的学识,尽些弟子的勤谨、恭敬难道不应该吗?必竟受益的是自己,费尽心思传授、教导的是老师。我们总不能希望别人上赶着教些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还要看我们的心情和脸色吧?这样心态何止是不成熟!而是太牛气,一个牛气的人是没有办法学到东西的,牛气的人总以为自己有所持,但是什么都是一知半解的人有什么可牛气的呢?只能说没有做到自知,这也是孙悟空取经之前先要说出名悟空的原因,但是这样还不够,还要做到悟空,直到最后懂得悟空。孙悟空很早就想成名,有强烈的进取心;经过五行山五百多年的反思,又有了改过和被大众认同的愿望。只是他一时还放不下受教的架子,不仅是个人的心态还有外人对他的看法。孙悟空听了龙王的话,沉吟半响不语,想是在进行激烈的心理斗争。他知道以自己的认知不接受教诲是无法实现心中愿望的,以自己的行径不接受修行是无法被众人认可的。想改过只是开始,能不能在心里接受改变,还要做心理的斗争。孙悟空想通了其中的道理,离开了东海,又碰到了菩萨,想是没有龙王的归劝,也会有菩萨的一番言教。经过龙王的巧劝,菩萨的督促,孙悟空决心修行,重新回到了唐僧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