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引导小贩
每天上班从地铁杨箕站出口出来,就迎来小贩卖早餐吆喝声。这小贩就是常讲的走鬼,经营行当就一辆自制小车。他们生意不错,不时有赶着上班的白领停下来光顾,打包后立马就走。
有走鬼自然有城管。每次城管一来,小贩就躲;城管们停留五六分钟,向躲在不远处的小贩比划几下,没收缴东西就走了。城管一走,小贩又继续经营。这在杨箕站中山一路一带几乎每天上演,就像电影倒带重放。
这般折腾,管理部门说是因为小摊贩脏乱差,有碍城市形象,需要整治。在广州,小贩一般选择在公交站或地铁站附近人流量大的地方摆摊,例如上社或棠下公交站、地铁杨箕站及东山口站。喧嚣表象看似是乱象丛生,但细心观察,其背后是有序的小型集市:小贩摆摊几乎是一个挨一个沿街排开。可以想象,假若小贩们你争我斗任意而为,“市场”杂乱无章,买卖就无法顺利进行了。当然有人担心小贩不断扩张以致占行罢道。我认为这过虑了。小贩增多,竞争就越大,获利就越少,当小贩超过市场的需求时,一些小贩就会被市场淘汰。市场的供需关系会抑制小贩的数量,保持小贩数量的稳定。我上下班必经的地铁杨箕站出口,摆卖的小贩稳定在三四个左右。至于“脏”和“差”,这更多的是消费者的观感,所谓一分钱一分货,没有强买强卖,消费者是否购买自己会掂量的。市场竞争同样会使小贩保持产品的质量,最起码能够让消费者接受。如果“脏”“差”让消费者觉得不值而不购买,小贩们就无法生存下去。而现实是小贩都生存下来了,购买的人并不少,至少证明他们的产品能够满足一些人的需求,例如低收入者。当然这或许需要政府监控产品的质量,但绝不是赶尽杀绝。鉴于“脏乱差”就把小摊贩赶尽杀绝,同样地使用地沟油的门市、含有“三氯氰胺”的奶粉企业早应该回家吃饭了,凭什么可以安然翻身呢?
另外,小摊是小贩生活糊口的依靠,所以他们摆摊一般是固定的,并不是短期行为。小摊贩也是“市场”,与那些固定店面的门市没有实质性区别。在市场中,小贩和消费者都是自由的,他们能够基于市场中的各种信号或形形色色的理由自发形成均衡或秩序。因此,小贩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脏乱差”,所谓“脏乱差”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
最近,不少人建议小摊贩合法化,圈定地方进行管理。小摊贩合法化,我深以为然。但是把小贩圈起来管理,这有待商榷。小摊贩被称为“走鬼”,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灵活。地铁杨箕站出口,早上只有卖早点的小贩,下午换成买牛腩萝卜的,烤羊肉串的晚上十点后才开市。同一个地点,早上、中午、晚上,都有不同的小贩在摆摊。最近广州的天气说变就变,毫无征兆就可以给你下场大雨,这时也只有这时候才有有单纯卖伞的。哪里有商机哪里有市场,哪里最适合摆摊,怎样安排,小贩比政府更为灵敏,信息更为充分。政府选的地方未必有合适摆摊能赚钱,再说把小贩圈起来限死了,无疑抹杀小贩的灵活性。难道要给卖伞的圈一个地方么?当然,有论者认为把小贩圈起来方便管理,才有秩序。这无疑根据一个假设:只有处于政府的管理下,才能有秩序。然而目前在没有政府管理之下小摊贩的景象,就是对这最好的反证。所以,我建议与其圈起来管理,不如向小摊贩发放流动牌照,使其合法就地监控。市场无形的手比政府有形的手更有效,还可以减轻政府的管理负担,何乐而不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