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是恐怖自杀地,如今“长江第一矶”风光宜人

长江很长,特殊的地形在沿线产生了很多矶,矶是指水边突出的岩石,南京燕子矶就是其中的一处。早在元代,意大利人、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便记录到燕子矶渡口。晋元帝司马睿南渡称帝、明太祖朱元璋南下应天府、清乾隆皇帝巡视江南,均从燕子矶登岸。明清以后,燕子矶成为南京的著名风光旅游胜地。
近代,这里成了中华民族耻辱的见证地。鸦片战争中,侵华英军沿江一路烧杀,用炮舰在这里抢滩登陆,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到了1937年,日寇又在此江滩处集中屠杀数万名南京同胞。

燕子矶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临空,势如燕子展翅欲飞,故名为燕子矶,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燕子矶有着“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称号,与安徽采石矶、湖南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矶”。

它,总扼大江,地势十分险要,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

燕子矶面积不大,景观却不少,有燕矶临流、燕矶夕照、吞江醉石、劝戒碑、御碑亭、俯江亭、观澜亭、摩崖石刻、夕照楼等,富龙我来时游客并不多,大家都奔秦淮河、总统府去了。

入园即瞧见了一棵怪树,明明死了,却还活着,这象征着什么哩。

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来此游览并留下诗作,乾隆曾六下江南,五登燕子矶,均由此台阶登至矶顶,后人称之为“南巡蹬道”。

爬到半山腰,透过密密匝匝的枝叶,可见粉墙黑瓦的“夕照楼”。

再往上走,有座亭,不是普通的亭,它叫御碑亭,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时江宁知府为纪念乾隆第三次南巡而建的,为燕子矶的标志物。此亭原为两层六角重檐,翘角下坠六足铜铃,风吹铃响,远扬十里。1937年遭侵华日军炮火所折,解放后修建,为四角砖亭,1998年恢复清代的两层六角重檐原貌。

亭中有块石碑,正面是清乾隆帝题写的“燕子矶”,苍劲有力,背面还有他的题诗。
当年乾隆立于矶顶,面对长江美景,大好河山,赋诗一首: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更凿久相安。
能招得皇帝这么频繁地光顾的,世上又有几处呢。

伫立碑亭,环视长江,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滚滚长江一泻千里。

碑亭北即为突兀江面的矶头峰,登矶头峰,脚下惊涛拍岸,汹涌澎湃,顿感意气风发,是观赏江景的好去处。

好景被人用歪了,旧社会常有失意之人在此自杀,旧称"一仰一个"。
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任教时,得知许多年轻人常到此轻生,非常痛心,遂在矶顶立一木碑,并亲笔题写“想一想,死不得”六个大字,碑后面还写着两行春风化雨的劝诫语,此碑一立,让许多失意之人幡然醒悟,回头是岸。过去竖的是一块木牌,而今换作了永久性的。

在劝诫碑的旁边有块天然石,形似古代的酒樽,人称“酒樽石”。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官场失意后乘一叶扁舟,来到燕子矶,他以此石为樽,将江水当酒,尽兴之际,挥毫醉书“吞江醉石”。

在酒樽石的下方有个遇难同胞纪念碑,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城后,有3万多解除武装的士兵和2万多平民避难于燕子矶江滩,求渡北逃,遭日军军舰封锁包围,用机枪扫射,杀害5万多人,尸遍江滩、血染长江,惨状举世罕见。战后南京市在此立碑,慰奠死者,以图强我中华,不忘维护世界之和平。这天一行40人,只有富龙我来到它跟前凭吊。在这里已看不到当年的痕迹了,但我的心情还是很悲痛,跟几年前参观大屠杀纪念馆12秒时一样。

迈着沉重的步伐,转到矶的另一侧,步行到观澜亭,但见它直立于长江之上,是观赏矶头赤壁、江涛拍岸、燕矶夕照的最佳点。

我差点小看它了,竟然是丹霞山,临江崖壁都是紫红色的砂岩和砾岩,想像一下,傍晚来此,西边的彩霞照射在红彤彤的赤壁丹崖上,映着滔滔江水,霞光万道,此时此景,胜似仙境,此景被誉“燕矶夕照”,入选古金陵四十八景和新金陵四十景,我们一行在这儿拍照的时间也最久,若不是领队催着大家走,恐怕会等到夕阳落山。

燕子矶还有一片摩崖石刻区,由好多个当代书法家将康熙、乾隆及历史上文人雅士歌咏燕子矶的诗词,运用篆、草、楷等各种字体,刻到崖壁上。爱书法的,不可错过哦。

游了一圈,感觉燕子矶跟家乡的石钟山有些相似,也是就山造园,泛着江南园林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