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史200周年
查看话题 >从《流浪地球》说起,刘慈欣笔下的诗意和真诚

大年初一有两部电影要上映,一部是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一部是宁浩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
这两部电影的编剧名单里,都有着一个相同的名字,刘慈欣。
前者好理解,它本身就改编自刘慈欣写的同名科幻小说,作为一个原著作者,参与电影编剧是很正常的。
后者就有一些奇怪了,按理宁浩的“疯狂的”系列电影,跟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风格完全不一样,可以说二者是八竿子也打不着,怎么刘慈欣也会参与编剧呢?
原来这部电影,网上有一个说法,说它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乡村教师》。
早在十多年前,宁浩就已经买下了刘慈欣好些科幻小说的版权,而对于《乡村教师》宁浩更是情有独钟,一直都想把它拍成电影。
电影很快就立项备案了,但之后大纲是改了又改,剧本换了又换,几年下来,到电影最终拍摄成型,早已面目全非,跟前者毫无关系了……
所以最后对于这部《疯狂的外星人》,宁浩也只能说,它跟《乡村教师》唯一的相似之处,只是灵感来自于《乡村教师》。
至于编剧还挂上大刘的名字,则应该是宁浩想保留一个最基本的敬意,因为它最初的灵感还是这部小说。
而且宁浩还说了一句话,以后他肯定会将更多大刘的小说搬上荧幕。

中国要拍出好的科幻电影,一直都是大家敢想又怕想的问题。
几年前《三体》要拍电影的消息出来的时候,大家也还是一片期待的,特别是海报出来那一刻,让多少小说迷和影迷有一种热血上涌之感。
可是到了后面,又是推迟又是延期,各种不靠谱的事件层出不穷,终于让大家开始坚信一个事实——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要拍就给好莱坞导演拍吧,中国电影实在太靠不住了。
就在这时候,却静悄悄的传出了《流浪地球》杀青的新闻,而后又传出是吴京参演,并不遗余力的进行宣传,大家那已经沉下去的期待,又再一次给提了上来。
都在说,无论好还是不好,这也是中国科幻电影一次全新又大胆的尝试。
现在距离电影上映只剩半个多月时间了,预告片和点映评论都出来了,我却不太敢点进去细看,因为想在观影前保留一份神秘感。
只想留到年后走进电影院那一刻,再认真去感受那个大刘曾经震撼过我内心的科幻故事。
为了找回当初第一次看这篇小说时的体验,我又拿出大刘的这些作品,重温了一次。

刘慈欣创作科幻小说很早,而最开始在中国科幻界出名,则是在1999年在《科幻世界》发表小说之后。
在1999~2005年这几年,是他发表中篇科幻小说的高峰期,差不多每年有三到四篇小说发表,而他跟王晋康、何夕也是那几年《科幻世界》的三大头牌。
每一年的中国科幻“银河奖”,每一年四川人民和漓江两家出版社推出的两本科幻年选,他们三个人的作品,都必定入选,而且评价和数量,都远超其他作者。
而其中大刘又是三个人中读者最多,最受大家喜爱的,他一系列最有名的中篇小说,都是在这一时期发表的,里面的每一篇,都可以载入中国科幻史册。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带上她的眼睛》、《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太阳》、《朝闻道》、《吞食者》、《思想者》、《诗云》、《地球大炮》、《镜子》、《赡养人类》……
在这期间,他还同时出版了《超新星纪元》和《球状闪电》两部长篇小说,又有数量又有质量,简直是中国科幻界最亮的一颗星。
当然,也仅仅是科幻界,出了这个圈子,也没几个人认识,直到2006年。

2006年下半年,《科幻世界》做出了一个决定,第一次尝试长篇小说连载,而要连载的这部小说名叫《三体》。
往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08年《三体2·黑暗森林》出版,2010年《三体3·死神永生》出版。
2013年,因为《三体》系列的畅销,刘慈欣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第一次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
2015年,《三体1》获得科幻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
自从2010年《死神永生》出版以来,《三体》系列在互联网走红,而对于这个系列的讨论已经连篇累牍。
而在“雨果奖”获奖之后,更是爆发了新一轮的“三体热”,在网络上,在年轻人之中,没读过《三体》就仿佛没看过《权力的游戏》一样,完全OUT了。
与此同时,一系列的“三体语录”也开始走红——
“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毁灭你,与你何干。”“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我需要一块二向箔,清理用。”
……
大家谈科幻必谈《三体》,谈《三体》必带梗,不然你就干脆“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更有人豪言,中国科幻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科幻的高度,刘慈欣就是中国的阿西莫夫,世界的下一个阿瑟·C·克拉克……

这些话到底是不是谬赞,这些说法到底有多少无知和傲慢的成分,我不想去讨论,但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在世界科幻的领路人,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
刘慈欣的偶像就是克拉克,他曾说过克拉克是他科幻的启蒙人,如果看到有人拿他跟克拉克相比,我相信他会很开心,但他也还是会深信自己跟克拉克,还是有差距的。
与网上这些膨胀的读者相反,摆在刘慈欣和中国科幻面前的,还有一个比较尴尬和悲哀的事实——
刘慈欣的《三体》大卖,实际上却也没有带动他其它作品的销量,也没有带动中国科幻其他作品的销量。
《三体》在国内出了一版又一版,在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外也是有了不同的译文版,但是他过往的《球状闪电》,他的那些中篇小说,买的人和看的人,还照样不是很多。
当年《球状闪电》出来的时候,掀起的水花,连钱莉芳的《天意》都没有超过,现在看过这两部小说的人,也没多少,那怎么能够说中国科幻就要火了呢?
而且雨果奖一年一部,星云奖一年一部,二者合起来都有一百多部作品了,《三体》只是其中之一,又何来的特别之说?
所以鼓吹中国科幻崛起,叫嚣中国科幻要走向世界的说法,完全是过了。
金字塔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科幻要走的路,也比我们想象中要长很多。

我接触刘慈欣也不算很晚,差不多是2004年末2005年初。
那是我刚步入高中,第一次可以大批量阅读小说,学校的图书馆和县城的新华书店,是我最常去的几个地方。
那时候的很多同学是在看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之类的书,而我却一心扑在科幻和奇幻小说上。
而就在这里,我找到了早几年的《科幻世界》杂志过刊和那几年的科幻小说年选,如饥似渴的阅读起了里面的作品来。
已记不清看他的第一篇小说是哪篇了,但还记得在新华书店里面,花了一整个下午,站着把《中国太阳》、《乡村教师》和《朝闻道》看完时的那种震撼,原来科幻也可以如此动人心魄。
还记得专门跑去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做《流浪地球》、《诗云》和《地球大炮》的摘抄笔记。
也还记得再在晚自习和早自习的时候,偷偷的把整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梗概出来,在专门的笔记本上,工工整整的写读后感。
如果说九州的那群人让我感受到了少年飞扬和热血澎湃,细腻又懵懂的感情,那么科幻世界的这些作者,则让我体验到了星空宇宙和生命的奇妙,磅礴而诗意。

是的,科幻是充满诗意的,这是我看科幻小说最大的感触。
所以在后面《三体》火了之后,很多人说这本书的文笔不好,这本书人物太脸谱化,这本书感情描写太幼稚,我是有一种这样的人没必要与之讨论科幻的想法。
什么是文笔好?什么是人物刻画?什么又是感情描写?如果真正把这本书看进去的人,完全不会去关心这些细枝末节,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一部写众生百态的作品。
这是描写人类末日跟世界崩塌啊,这是关于生存和文明如何延续的作品啊,怎么能够单独拿出某个个体的感受来细细描摹?
真要按照细致入微的笔墨写下去,它很可能就会变成一部几百万字都写不完的《三千体》,这又不是网络小说,完全没有必要。
文笔、人物、感情,都是为了丰满作品、完善故事服务的,一部作品,当它的立足点已是整个人类和宇宙,那么悲悲切切、哀哀戚戚才是感性的思维,才是拖泥带水的写法。
相反,在《三体》里面那种冷到极致的人性,那种毫不拐弯抹角的理性思维,三五页纸就描绘出整个未来世界的写法,难道就不是一种简练又冷静的文笔?
这些人始终揪着这些不算缺点的点不放,简直是买椟还珠,舍本求末。
里面充盈着的科幻诗意,他们又怎么能够领略得出来?

又可能会有人说,科幻哪里是诗意的,说到底它也还是靠点子取胜,谈不上多么伟大。
这其实又是一个误区,如果仅仅是一个点子,那当然不能称之为伟大,可如果可以把这个点子用最恰当的故事、最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未必了。
还是说回大刘的那些中篇小说吧,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可以用一句话就能够完整概括出来。
比如外星人来到地球这种看起来没有新意的科幻题材,他就有无数种表现形式,而每一种看起来都相当简单。
他写过这群外星人是人类的始祖,现在老了也没有学习创造力了,需要人类赡养(赡养上帝)。
他写过另外一群外星人要把人类奴役起来,生活待遇以地球上最低生活状况的人为标准进行参考(赡养人类)。
他写过外星人想把地球完全毁灭,在这之前他们要先核实一下,地球上有没有达到特定文明程度的生命(乡村教师)。
他也写过把整个地球的资源掠夺吞食干净,把人类当作宠物饲养起来(吞食者)。
他也写过一个完全只是一面镜子的外星人路过银河系,来地球只是把整个地球反射给人类看,同时演奏了一曲响彻整个银河系的宇宙音乐(欢乐颂)。
他还写过掌握了整个宇宙大统一模型的外星人来到地球,阻止人类进行更进一步的科学探索(朝闻道)。
他还写过一个穿越重重阻碍才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技术的球内文明来地球,创造了一座海上之山,只为与登顶之人交谈一次(山)。
他还写过把整个银河系变成一个超级存储器,用来存储所有汉字组成的诗歌(诗云)。
……

假如只是去看故事梗概,如此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是完全看不出里面到底怎么精彩,又多么精彩的。
而在真正看过小说后,我们会发现,实际上一句话能概括的,也仅仅只是内容主旨。
它是展现不了那里面隐藏着的雄奇想象,也体现不出里面的恢弘气势。
就拿《乡村教师》来说吧,为了表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无私,为了表现对落后地区普及教育的意义,却用一种无意中拯救了整个地球的形式来讲述。
一边是一个身患绝症的乡村教师临死还在为孩子们上课,一边是跨越了几个光年距离的碳基硅和基超级宇宙文明的千万年战争。
二者看似毫无关联,却被作者用一条奇妙的丝线牵引在了一起,如果被碳基文明带过去的几个小孩没有学会牛顿定律,那么整个地球可能就被悄无声息的毁灭了。
最广阔的宇宙跟最普通的个体命运捆绑在了一起,这种震撼被无限放大,难怪连宁浩也会被它打动。
再说《朝闻道》,一群科学家们为了心中的那个苦苦追寻的答案,不惜献出生命走向真理的祭坛,这是多么令人颤抖的描写。
你可以在看完的那一刻嗤之以鼻,但在往后的学习和工作日子里,却会无数次想起这个画面。
我们大多数人,在做的也都像是一种飞蛾扑火的事情,每个人的人生也都是在找寻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答案。
而如果那个最终的答案近在眼前,我们是不是也会放弃一切,只为得到它?
哪怕这个答案只有短暂的十分钟。

网上还有一种观点,刘慈欣是完全理性的一个人,他所有的科幻小说,都不会去怜悯和同情弱者,就如宇宙规律一样,他只负责陈述铁一般的事实。
在作品里面,他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和见证者。
生存和文明,是他作品的两大主题,在他构建的一个又一个人类未来中,绝大多数都是悲观的,地球的结局,不是百孔千疮,就是被毁灭,再或者就是远航。
可看得越多,我越发现,他对人类、对地球还是有一股非常真诚的温柔。
比如他会在《诗云》中借更高智慧的外星人之口说出,李白是无法超越的,比如他会在《死神永生》的结尾,留下一个五千克的种子,比如他会写《中国太阳》,写《圆圆的肥皂泡》,写《欢乐颂》。
他作品中最美的两句话,我认为是在《流浪地球》和《带上她的眼睛》里面。
一句是《流浪地球》里面,男主和他的爷爷看着将要远行的地球,不无感慨的说,“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带着无限的深情和惆怅。
一句是《带上她的眼睛里面》,在地心里面“落日六号”永远漂流的她说,“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就如在草原上看着花朵,沐浴着阳光。
这说明,大刘还是感性的,他只是把真诚和温柔埋了起来,让读者在全身心带入到他作品里面去的时候,突然被shake。
而这些宛如珍珠般的真诚与温柔,在《三体》里面,更是无处不在,他一遍写着黑暗森林的法则,一边又说虫子从来就没有被真正战胜过,他一边让云天明穿越无尽黑暗去向宇宙深处,一边又让他带着童话完整的归来。
实际上,很多点子和场景,在他以前的一些小说中都能够看到类似的影子,他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功,完全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如果一个读者真心喜爱他的这部作品,那么也完全不应该错过去阅读其他作品。
《流浪地球》里面的内容,太阳毁灭、人类叛乱、世界末日,这些也都同样是《三体》里面探讨的主题。
没有这一部部的中篇累计,他也不可能一气呵成的写出《三体》这样一部旷世杰作。
没有这些关于生存或者毁灭,文明如何延续的探讨,他就不会变成今天的刘慈欣。

他有一篇没有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叫《烧火工》,讲的是一个童话般的故事。
在遥远的海上,有一座毫无生机的极东岛,居住着一个年迈的烧火工,这天来了一个为心爱的姑娘找寻存活希望的年轻人。
烧火工带着这个年轻人钻矿井、采煤、猎鲸、炼鲸油,他们造了火箭登上月亮,擦拭每一颗或黯淡或布满灰尘的星星,这些星星对应着世间的每一个人。
在每一早上,这个老人还要用鲸油涂上已经熄灭且破败不堪的太阳表面,给它烧火,只为托起升不上天的太阳,让整个世界可以迎来白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真是又浪漫又温柔。
我总在想,这个烧火工为他所处的世界做的事,就是刘慈欣一直在为中国科幻做的事。
在娘子关的发电站里,他十年如一日,安安静静的写着心底的庞大幻想,默默的给中国科幻做着最实在的事情。
以前我觉得,他的那些科幻小说,大部分是很难拍成电影的,里面的场面太壮阔,没有宏大的视觉效果去呈现,难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现在就有一部电影拍摄完成并且将要上映了,我又隐隐愿意去相信它能够拍的很好。
我希望,自己坐在电影院看《流浪地球》的时候,可以从心底发出这样一句感慨——
这一整个《流浪地球》的世界都围绕着我。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