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来教学经:考试的神奇功效,老师不可不知!
如果你在中国学生面前提“考试”两个字,他最可能的两个反应是紧张和恐惧。在“一考定终生”的应试环境下,考试似乎被“妖魔化”了,甚至连很多老师,都把考试当做是测评学生的工具,却没有意识到,考试在教学上的神奇功效。

“考试”在教学中的神奇功效
曾经有心理学家对学生进行过一项“重复阅读测试”的实验。
同样一份阅读材料,第一组学生被要求反复阅读10遍。
第二组被要求只读一遍,过一周之后,再读一遍。结果发现,第二组对于这份阅读材料的记忆效果更好。
而比第二组效果更好的是——考他们一次。一次考试可以大幅度地提升记忆的效果。
我们对于考试的误解是:把考试被默认为是测评工具,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而非教学或学习工具。
很多老师喜欢给学生布置许多作业,题海战术成了中国学生的一大特色。但其实有用的不是作业,而是考试。为了准备考试认真的刻意练习,能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大幅度提升。
老师如何通过“考试”提高教学水平
在国外,考试有另外一个更加学术化的名字,叫做“记忆提取练习”。
很多学生上课能听懂老师在讲什么,但一到考试的时候,就两眼一抹黑,什么都记不住了。这不一定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问题,而更有可能是记忆提取的练习不到位。
如何通过考试来练习记忆提取呢?记忆提取要注意“时间间隔”和“必要难度”两个维度。
“时间间隔”就是不要马上提取刚刚装进大脑中的知识,留出一定的时间间隔,再进行提取。
“必要难度”就是要让大脑“用力回想”,在经历了挑战和痛苦的过程后提取的记忆,会越发记得牢固。
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考试时,时间和难度是老师要充分考虑的。

教师可通过以下关于考试的具体操作,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率。
1、教师要从认知层面、实践层面同时做出调整。教师首先要改变对于“考试”的刻板印象,把考试当成教学的工具。
2、逐渐修正学生对于“考试”的看法,弱化分数。在美国很多学校的考试已经改名为“记忆提取练习”。
3、将考试日常化。学习前、学习后都可以穿插“考试”。学习前的考试会让学生的大脑更有针对性地捕捉知识点。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重点也更专注。
4、多使用形成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比如期末考试,形成性评价会更有效地提高学业表现。
关于形成性教学,还有一个补充案例分享给大家。
课程开始前,可以告诉学生有不计分的课前测试,帮助他们感受本堂课要了解的内容。
提供一系列的引导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同样也提前告知,课堂讨论式不计分的。但老师会提供反馈和建议,确保讨论没有偏离课堂目标。
在单元学习即将结束时,学生需要填写“单元反馈表”,包括:1学到的3个新知识点。2两个有意思的,希望与朋友分享的知识。3)一个改进学习效率的方法。
在单元的最后,学生需要预测他们觉得期末考试会考的内容,逼迫自己更深入地复习学过的核心知识点
5、让“自测”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教会学生绘制概念图。通过“自测”,学生的元认知(对于自己学习情况的准确认识)也会提升。
考试从来不只是为了测评学习成绩,老师可以利用它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学生对于考试有了正确的认知,也可以很好地提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