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摘抄
1.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和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师姐的认识。这也意味着,孤独者能记住更多的社交信息。一项研究要求实验对象阅读某人的日记,孤独者非常善于记住与他人互动等社交内容的细节。拥有的比需要的少,结果很简单,人们会变的不幸福,稀缺之所以会俘获我们,是因为稀缺很重要,值得我们投以关注。因为我们总是将关注点放在稀缺上,思想总是围着稀缺打转,所以就没有那么多精力投入人生中的其他事物。稀缺会俘获我们的注意力,并带来一点点好处:让我们能够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的更好。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损失更大:我们会忽视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情排除在外。这种专注会让人们从稀缺中获益,让人们获得“专注红利“。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钱会永远纠缠着穷人,而时间问题则会永远烦扰着忙碌之人。若仅仅把稀缺现象视作压力和忧虑的结果,那就是忽略了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一方面稀缺会导致人们的认知能力下降,削弱人们的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稀缺也会导致人们的执行控制力下降,削弱他们的抑制行为和冲动的能力。因此在被紧急又重要的事情抓住注意力的时候,一定要计划性去做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这些往往是被忽略掉的。逃离稀缺陷阱,首先需要制定计划,而在稀缺心态的控制之下,我们很难集中精力去做到这一点。制定计划很重要,但并不紧急,而这类事情正是管窥心态导致我们所忽略的事情。做计划,需要退后一步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而杂耍则会让我们始终处于当下——将关注点集中在就要落下的球上使我们很难顾全大局。你很想停下脚步,不再追赶,但你需要去做的事情太多了,以至于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停下来。现在,你必须要付房租;现在你必须要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一项工作。长期计划,肯定是在你的“管子”视野之外的。
2. 贫穷和忙碌是如何让“带宽“变窄的
用大行李箱收拾行李时,人们总是十分随意;而用小行李箱收拾行李时,人们变的小心翼翼,思索再三。以上关于行李箱的叙述是对生活许多其他问题的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的行李箱,需要在里面装上工作、休闲和家人共度的时光。我们也都有一个金钱行李箱,需要在里面装上住房、服饰和所有支出。而且有些人还为自己制定了热量行李箱,要在里面装上所有食物。稀缺会改变我们花每一分钱、度过每一个小时、吃掉每一份食物的方式。稀缺会给我们一个不同的结果,装出一个内容不一样的行李箱;大行李箱总是装的随心所欲还省下不少空间,而小行李箱总是装的十分谨慎满满当当。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我们所谓的余闲不是刻意预留的空间,而是因为装箱时时空充裕而产生的“副产品”。在我们工作顺利、收入稳定时,并不会仔细到1元钱都计较的份上,买房买车这种大事,只要支出后能剩下供我们支配的充足资金,就没问题。但是余闲也会造成人们对于时间和金钱的浪费,使我们轻松避免选择的负担。一个人富有的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如果我们拥有了足够的空间,那就想不到再去做权衡。
那么,意志力是否会在不断的磨练中变得更加强大?穷人们不得不持续考验自己的意志力,他们是否能拥有更为坚定的意志呢?没有证据显示,意志力会随着经历困难次数的增加而提升。研究显示,在我们不断进行自我控制时,自我控制很可能会被消耗掉。所以总是说磨难使一个人变得更强大,坚持可能只是专注的红利,因为贫穷,只关注当先,忍别人不能忍的,但在长期发展中并不利。因为眼光短,很多重要的其他方向都没有注意。
稀缺陷阱令人感到心酸的是,它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只要再多一点资源,就能摆脱欠下的所有债务,就能逃脱这个恶性循环。
任何一点点小的不稳定都会威胁到生存与稀缺边缘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余闲去洗手这些不稳定因素,只能任由其影响自己的生活。为了远离稀缺陷阱,仅拥有比寻常欲望更多的资源是不够的。我们要拥有足够的余闲,以去应对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的重大事件。社会科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很早就了解到不确定性会对结果产生巨大影响。我们知道不确定的回报会减少投资,不确定的收入会让人们焦虑、迟疑。而我们目前的讨论是,从另一个视角在稀缺的大环境中看待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种视角认为,阶段性的稀缺会引发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最终会将我们拖回稀缺陷阱之中。在稀缺陷阱之中,如果某个资源充裕的阶段不时被稀缺打断,那么其很快就会演变成一种永恒的稀缺。顺便说一下,我们并不是说避免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拥有足够平息所有突发事件的大笔财富,而帮助小贩们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也不是给予他们更多的钱。我们讨论强调的是,我们要建立起针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如果小贩们能得到低成本贷款或建立活期储蓄账户,而且只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才使用,那么他们就有了关键时刻所需要的余闲。同样,针对一些突发事件发生的保险也能解决问题。当然,许多人都能意识到这些缓冲机制的好处。这些好处实际上远比我们预期的要大,它们不仅能用来进行风险管理还可以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再次跌落到稀缺陷阱之中。
关于金钱充裕时的浪费行为,浪费的结果是,资源充裕阶段紧跟着备受稀缺威胁阶段,如此周而复始,但是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讨论由稀缺心态所导致的问题。我们会产生管窥之见,我们会有所忽视。我们的带宽有了负担,缺乏远见,更为冲动。所有这些可能都会让人认为,在资源充裕阶段,我们会精打细算,充满远见卓识。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数十年的研究显示,在资源最为充裕的时期,而且特别实在这样的时期,我们尤其容易犯下拖延的毛病。拖延,就是对眼下之事的过分关注,是阵发性的盲目乐观。我们将需要去做的事情搁置起来;我们将本应存下的金钱挥霍出去。我们错误地分配了自己充裕的资源,存储下来的金钱和做完的事情太少,无法免于那些可能威胁到我们的稀缺。富人和穷人一样,都会犯拖延症:富人因为拥有余闲,所以不会受到什么打击;而穷人和忙碌之人由于拥有的余闲太少,只要一遇到突发事件,就会立刻落回稀缺陷阱之中。所以在资源充裕却又没有足够充裕的阶段,一定要跟紧计划。
远离稀缺陷阱的威胁,需要的不是充裕的资源,而是足够充裕的资源——就算我们乱花钱,就算我们做事一拖再拖,还是有足够的余闲与应对绝大部分突发事件;如果拥有足够充裕的资源,就算长时间的拖延,我们还是有时间去管理预期之外截止日期的到来。远离稀缺陷阱的威胁,需要拥有足够的余闲去应对这个世界中林林总总的突发事件,与应对我们给自己制造出来的诸多麻烦。
对于人们之间的对话效果,同样存在一条倒U型曲线。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地与人对话,肯定会让你显得很无趣;太过专注地与人对话,又会让人觉得你特别黏人、特别不独立。孤独者之所以会表现得很糟糕,正是因为他们除了对自身的孤独进行管理之外,无法思考其他任何事。他们之所以表现得很糟糕,是因为他们越过了倒U型弧线的波峰,做得过犹不及。他们无法倾听对方的讲话,无法从容地闲聊,而是聚精会神地专注在“他们是否喜欢我”,或“讲这个故事会不会好笑”等想法上。就像专业自由投篮手将注意力转移到别处,随手一抛就能命中一样,孤独者如果将注意力从他们的社交需求上转移开来,就能做得更好。但是,稀缺却阻碍了这种变化,将孤独者的思想拉回了本该避免的状态。
3. 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
有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持续超过两个月时,员工由此积累形成的生产力下降,会导致完工日期的拖延。而同样规模的工程团队,如果每周工作40个小时,则能按时完工。与建筑行业打不上边的软件业,一位软件开发师注意到,当他的员工刚开始一周工作60个小时时,前几周时间总是能比以前完成更多的工作。但从第5周开始,员工能完成的工作量,会比他们每周工作40个小时的时候少得多。将有效的带宽最大化,而非将工作的小时数最大化。无论一周工作多少小时,都无法产生神奇的效果,但让自己暂时换换脑子休息一下,却非常重要。玩乐的时间、凝视窗外的时间、让事情尘埃落定的时间、观察理解和作出反应的时间。
还记得前面讲到的对福利救济年份加以限制的政策吗?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些人以为,频频接受福利救济的穷人会缺乏自力更生的动力。这种观点认为,穷人之所以时而申请福利救济,时而退出福利系统,是因为这一系统太容易让他们产生不去工作的念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针对主要的福利项目,美国为其公民一生中能领取福利救济年份设定了上限。规定救济的年限,并非莽撞之举。从理论上讲,有了限制,就产生了稀缺,而稀缺又可能让人们对资源的“利用”进行更好的管理。若想让限制手段影响人们的行为,就必须令其进入人们的“管子”视野之内。其中一种方法是,定期发送剩余月份的提醒。通过唤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可以试图将这个遥远的问题主动推入“管子”视野中。另一种方法是,改变限制的结构,我们知道,频繁的节点式截止日期对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更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制造出范围更小、更加频繁的限制。
将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中,拖延会导致更加的拖延,因此在空闲时间将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重新拉回到管子视野中,如果看上了某样东西,认为消费比储蓄重要,那么就把储蓄重新拉回到管子视野中。有些财务决策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管子”视野中,某人会专门负责确保你偿还贷款,付清房租。该人或组织,就像助理一样,将还钱的信息带入你的“管子”视野之内,无论你当时的管窥心态多么严重,而储蓄,却没有设置一位专职助理去敦促你。
冲动而非提醒,也很容易将人带入“管子”视野之中。超市正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发现了一种赚钱的好方法:将巧克力摆放在收银台边上。巧克力立即会枸杞人们的“馋虫”,闯进人们的“管子”视野中。它们会令人突然想到:我想吃巧克力。其实许多冲动都是这样,无论某样东西多么重要或多么令人渴望,只要没在眼前,让人看不到,人们也就想不起来,因为这些冲动并不那么迫切。但当这些东西出现在眼前时,人们就会对之自我强化,并将其他冲动推出“管子“视野之外(在巧克力的例子中,被推出去的就是你维持体重的冲动)。家人的照片即使只是偶尔在办公桌上出现也能起到作用(照片不是一直摆在桌上成为背景,而是以不规律的频率不时出现,但足以抓住人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使本来会被忽略的家庭得到重视。
在你产生了管窥心态的情况下,一次性去做正确的事情,要比重复去做正确的事情容易得多,很多良好的行为都需要时刻警醒,比如做一位优秀的家长,省钱,与此相比,许多错误行为只需要犯一次,便能导致诸多问题的发生。因此,只要有可能,就要将警醒型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动。若不想每次经过厨房都要时刻保持清醒,以免去拿零食,不如在超市购物时保持清醒,干脆不买零食。坚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如果单纯凭借你自身的警醒意识,效果一定不理想,但如果你带着孩子报名参加每周一次的活动,那么这种一次性行为就能确保你每周至少能有一段时间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的。
带宽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不会一直保持同一状态。在邻近收获时较为贫困,在收获后较为富裕。因为临近收获时,带宽更少,反之则带宽更多。只要懂得带宽变化的时间规律,就能在日历上将最恰当的日期标注出来,在某段时间内,人们有心情能真正地去听课并吸收知识,而在另一些时间,人们只会心不在焉。带宽变化的时机的重要性,在于能让人们将计划于更为理想的带宽变化时机联系起来。比如我们计划攒钱,那么除了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剩余的消费计划一定不要设置在每月发工资之后,而是要设定在每月发工资之前,那段带宽最窄的日子,这样才能慎重的消费。
作者在撰写本书时,每天早上都会专门留出一段时间用于写作,并坚持了很久。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保护这段时间。作者认为自己不仅是在保护这段时间,同时也是在保护高带宽时间。但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理想,比如我们为写作专门预留了时间,但并不是很有效。后来才意识到,之前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们拼尽全力去保住写作的时间,而坐下来投入写作之前,我们会快速查一下邮件,处理一下紧要事物。到了9点钟,我们会强迫自己放下手里的一切事务,就算采取极端手段也在所不惜,比如关掉无线路由器。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完全放下。一封关于项目进程滞后的邮件,强调了我们落后的严重程度;另一封邮件,又提醒了我们筹钱的紧迫性。我们虽然坐在办公桌旁准备写作,但内心并不平静。我们的大脑已经展开一个接一个喧闹的想法。因此我们在保护这段写作时间的前面,应该断绝一切事物的处理,包括查收邮件,以使自己只有写作这一件事情可关注,才能真正地增加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