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第五夜
我的人生同大多数人一样,是一条线。
记得小时候,老师让写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写的内容是,“我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现在,我终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在走向人民教师的这条路上,我付出了很多,比如说:选师范类学校,看书,练字,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等等。可以说,当老师是我的山顶,之前我一直在路上。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我根本就不知道我能考上老师,也计划过不再当老师而是去做其他工作。考老师原本就不在年度计划之内,却意外地考上了。这正像是阿德勒说的“将来的人生也完全是一张白纸,并未铺好行进的轨道”。
“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阿德勒又说,对于这连续的刹那,需要我们把握好“此时此刻”。 也就是“不要用线的形式去看其到达了哪里,而是应该去关注,其如何度过这一刹那”。
这一刹那不是“我该做什么”“等到明天吧”“到时候吧”“我先准备准备”之类的,而是要认真而谨慎地生活。
因为此时此刻决定未来。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所以,只要认真对待“此时此刻”,即使被人讨厌也没有关系,也可以自由幸福地生活,这样做就可以了吗?
当然不是,你必须有一颗叫作“他者贡献”的北斗星引导,才能自由幸福地生活。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他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所以,你一定抓住了关键词“我的价值”。你不妨去设想这样一个情节(纯属虚构、望勿对号入座):你正与同事在办公室坐着,此时传来消息说要检查卫生了。可是今天的值日生不在。怎么办呢?你会想,那我不管,反正又不是我值日。可是,如果通报批评的话肯定是大家一起挨批,而不是值日生。所以,没有办法,你只能去打扫卫生,但是你又极其不情愿。因为其他人都没有去做,只有你在做。也许你会这样安慰自己,吃亏是福。可是大家都不领你的情,都一致认为是你自己愿意。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一次、两次、甚至是三次。大家习惯了没人打扫时你来打扫,你也习惯了给大家打扫。可是你内心却是极其不满的,感觉被欺负了,“凭什么是我而不是其他人呢?”
那我们换一种想法吧!“办公室的人都是我的好同事、伙伴,我这样做为了集体的荣誉,不吃亏!”或者“我们都是一个集体的伙伴,甚至我们都是一个市的,为了集体荣誉,做吧!”
你是不是突然感觉舒服了很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贡献感”,“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贡献感。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感受到了“我的价值”。
产生“贡献感”或者说要想做到“他者贡献”,除了把共同体中的人当做伙伴以外,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他者信赖”。
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即他者信赖。
注意,这里说的是“无条件”。也就是说,无论别人做什么,即使是背叛了你,你都要去信赖他人。
也许你会说,那我不就成了“傻子”了吗?当然不是让你成为“傻子”。试想一下刚才的情景,如果你“怀疑”别人把你当傻子,别人故意欺负你。那么,这样会有什么结果呢?不错,你就会把别人当成是“敌人”。
假设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怀疑”之上。怀疑他人、怀疑朋友、甚至怀疑家人或恋人,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那么这样,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关系呢?对方也能够瞬时感觉到你怀疑的目光,会凭直觉认为“这个人不信赖我”。你认为这样还能建立起什么积极的关系吗?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所以,我们只有选择无条件地信赖他人,才能把别人当伙伴,才能做到他者贡献,才能自由幸福地生活。
但是,如何做到“他者信赖”呢?信赖他人的前提是“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假使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回到那个情境。你去收拾,但是却没有人来帮忙,那说明什么呢?你的号召力不够、或者你调动大家的能力不足。那么,你应该去想的事情是: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去组织大家呢?如果多次尝试无果,那也不要紧,可能你真的没有那个能力吧!说不定更晚一些会有这个能力的。
做到“自我接纳”,接着“他者信赖”,然后“他者贡献”,最后又回到“自我接纳”!按照这样的顺序去感悟,你的人生就是一个无限良性循环的自有幸福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