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纪录片The last generation的非专业分析
这种作品应该拥有姓名!!!恳请大佬们斧正。^_^
一、 出品人及机构
制片人、导演:Michelle Mizner & Katie Worth
交互式开发:Chris Amico
音乐:Stellwagen Symphonette
组织机构:FRONTLINE &The GroundTruth Project
二、发布时间
2018年4月6日
三、案例概况
交互式纪录片
新闻类多媒体叙事作品
该作品通过三个小孩的视角,讲述马绍尔群岛的历史、现状、未来,以及它所面临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低海拔地区可能被淹没”的问题,旨在引起人们对该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并且呼吁个人、国家和有关组织积极采取措施。
该作品通过纪录在危机下面生活三个小孩的感受、想法、日常生活,反映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给海拔低地区的影响。整个作品由四个部分组成:简介、现在、过去、未来。
简介部分主要是讲述,随着海平面逐渐升高,马绍尔群岛遭受洪水袭击的频率越来越频繁以及洪水的来势越来越猛,岛上居民(50%的居民年龄都在18岁以下)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现在部分由一位名叫Izerman Yamaguchi-Kotton的小孩进行讲述,其中包含了该岛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环境等等。同时,他提出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诉求和愿望,但传达更多的是对于所居住环境的一种眷念与不舍。

过去部分由一名叫Julia Rijino的小孩进行讲述,主要是有关于该马绍尔群岛的历史大事件以及该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迁,其中包括了原子弹实验以及汽油引进该岛使用的一些危害。同时,她的故事承载着BIKINI人种在环境的变化下被迫与原居住环境分离,流离失所,传达更多的是一种个人与种族分离的孤独与不安。

未来部分由一名叫Wilmer Joel的小孩讲述,主要是关于该马绍尔群岛现在进行的一些应对洪水的措施,以及防范由全球变暖引起的灾难的在建工程。同时,他呼吁世界上的大国承担起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责任,增加对低海拔国家的援助。

在该作品中,主要是以图像、图形的应用为主,在整个主线故事中,以文本和音乐的应用为辅助。通过表现形式的组合,将这马绍尔群岛的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交互性较强。
四、案例分析
(一)分析
1.前提和目的
互动纪录片《最后一代》的核心是展现在一个即将消失的地方长大的感觉。纪录片将观众带入了马绍尔群岛上三个孩子的生活。马绍尔群岛位于夏威夷和澳大利亚之间,是5万多人的家园,近一半的人年龄在18岁以下。如果全球气温上升得不到控制,他们面临着会失去家园、失去国家的危险。该纪录片通过现实的基本情况介绍和三个孩子情感的流动与变化来打动VUP,让他们对这个抽象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引起他们对该问题的关注。
2.叙事
1)叙事时间
在这一点上,该作品作者度让给VUP很大一部分权力。简介和马绍尔群岛的现状、历史、未来这四个部分可供VUP选择。其中简介和现状、历史、未来组成的界面属于一级菜单,二级菜单便是现状、历史、未来三个部分。VUP在体验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相应的选择。
2)叙事视角
在该作品里面,叙事基本上采用Izerman Yamaguchi-Kotton、Julia Rijino和Wilmer Joel的自述,人称基本上都是第一人称,这样便使得整个故事流畅并且更加真实、亲切。而这种微观叙事的方法,也更加贴切现在“个体的生存境遇和情感体验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的时代特征。
3)叙事文本
该作品中有大量与情感和态度倾向有关的词语和句子,这一点在Julia Rijino的例子中体现得相对明显。她经常提到因“被迫离开马绍尔群岛借住在其它群岛”,用孤独、尴尬、愤怒、崩溃、无家可归等词语来描述自己心里的感受。这种直接的情感的宣泄,让VUP更容易被代入,并引起同理心。

另一个精彩的点是在简介部分,文字的依次出现和消失,都独居匠心。开篇全显的字体,逐渐消逝,这一点十分切“消逝的马绍尔群岛”这个主题;在消逝的时候,文字之间有先后顺序,由最初的“what is like to grow up in a place that’s going away”变成“what’s up in a place that’s away”,既给人视觉上的享受,又完成了语义上的传达。

4)叙事切入点
该作品中,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和所生活的岛以及它所面临的现状,创作团队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结”。例如,由Izerman Yamaguchi-Kotton在海边玩耍和排列大小不一的贝壳,引出马绍尔群岛在数字模拟地球上的地理位置介绍;由Wilmer Joel想当总统的梦想,引出马绍尔群岛总统在联合国会议上呼吁紧急执行“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3.世界建构
在该作品中有两个世界的建构,一个是真实的马绍尔群岛的建构,另一个是Izerman Yamaguchi-Kotton想象中的马绍尔群岛环境的建构。前者是构建的重点,通过时间的维度,串起了该马绍尔群岛的前世今生以及将来。后者更像是一种破灭的幻想,Izerman Yamaguchi-Kotton在课上构建出了自己想象中的马绍尔群岛的模样,然后通过水位的逐渐上升,展示了将这个世界淹没。涂鸦的笔触背后是一种荒芜,形成强烈反差,展现冰冷的残酷。


4.角色
1)纪录片中的人物
创作团队选择了9岁的Izerman Yamaguchi-Kotton、14岁的Julia Rijino、12岁的Wilmer Joel,用他们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严肃的问题。孩子的纯真的魅力更加容易唤醒人类关注自身生命的天性。例如,在该作品中,虽然Izerman应对连年岛上遭遇洪水侵害的方法“爬上树,等洪水过去,再下来”很天真,但是他对自己所生活的土地的热爱与眷恋极容易引起VUP的同理心,更让人感觉到“海平面上升”对他们的影响和危害。
2)观众角色
观众在该作品中主要充当的是一个viewer的角色而缺乏User和Player的角色,与纪录片的互动仅仅提留在观看、点击、上下键操作。但其在viewer方面有做的特别出彩的一点:考虑到观众的观看习惯。例如,在展示数据时,该作品在数据下面增添了会议场景,并且都是背影的剪影,这便符合VUP在屏幕前的体验模式,像是坐在该会议的席上,亲历或是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增加了临场感与沉浸性。实现让观众暂时扮演了会议一员的角色。

5.传播平台与媒介
该作品选择的传播平台和媒介都比较传统。到目前为止该作品获得杰出创新视觉与数字辅助报道奖和2018 Online Journalism Awards (OJAs),并由FRONTLINE和The GroundTruth Project负责在网页和社交平台如Facebook和Twitter上传播。但是就传播效果来说,社区数量应当扩大且社区维护有待加强。该作品只能被分享到Facebook和Twitter,从这两个社区的现状来看,浏览量较大,但是点赞数、评论数和转发量都十分低,目前评论还仅仅是停留在对于三个小朋友处境的情感宣泄,缺乏针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和严肃的讨论与思考。

6.参与
在参与这一方面,感觉还是有点欠佳,上文曾提到交互是通过“看、点击、上方向键和下方向键”来完成,可供VUP发挥的空间较少。虽然三个小孩很能引起VUP的共情与同理心,但是就这种联系和冲击力没有特别强烈,也就是说该作品与VUP的联结不强。只展示了那些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被淹没的人们的现状,而没有将VUP归为这些人其中的一员。
VUP缺少一定选择的权力,每一个小视频缺少进度条,只能选择播放、暂停或是跳过。并且再次返回到视频界面时,从记忆的地方继续播放,。虽然这样的好处是保证了叙事的连贯性,但是仍需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下图是笔者在体验时,电脑所呈现的画面。创作团队可以考虑采用增加一个全屏键,让叙事作品占满整个屏幕而不受网页和桌面边框栏的限制。与故事叙事无关的杂物是区分VUP世界和所讲述世界的分隔线,这样便会导致参与感的相应下降。

最后,该作品中基本上没有“打破第四面墙”的拍摄手法。对于第一人称为主要叙事的纪录片是应该适量出现这样的镜头。这样便能通过增加与VUP的互动,提高VUP的参与感,同时使人物表达的情感、观点更加有力量。否则屏幕前的VUP对于马绍尔群岛来说,始终是凝视的他者。
7.结构
故事的主线三个部分看似分离,但是层层递进,由Izerman Yamaguchi-Kotton的个人家庭层面,到Julia Rijino的种族层面,再到Wilmer Joel的国家、世界层面,呼吁人们关注“全球变暖,低海拔国家所面临的危机”这一问题,共同携手面对、解决这一问题。
8.美学
首先,数据可视化的呈现做的十分惊艳。例如,在展示马绍尔群岛历史上美国核试验的地点、数量、时间、规模。图下每一个圆圈代表一次核试验,圆圈的大小代表原子弹爆炸的规模。随着VUP的交互,听觉上,伴随着原子弹爆炸的音效;同时视觉上,左下角原子弹数目不断增加,从左往右,红圈依次出现。并且以年为单位展现,既有一定的时间连续性,又给了VUP调整节奏的时间。另外,红色的圈和黑色的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给视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

其次,数据呈现有简单直观且重点突出。例如,下图展示的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和海平面的变化。在交互的时候,20th的二氧化碳含量和海平面的数据没有同前面的时间段的这两项指标同时显现,而是在前面的两项指标出现完以后,再通过VUP的两次交互,依次显现。这张图除了直观上能感受到后面的直方高,在体验的过程中,更让人思考与警醒。

再次,画面动静结合,节奏把握较好。视频时长一般是1-3分钟之间,并且描述性和解释性的文字的背景一般是动态的,幅度适中。视频、图片、文字等等错落有致地排列,动和静达到一种比较和谐的状态。
最后,声音是该作品另一大特点,除了环境声,全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浅吟低唱”的音乐旋律,简单干净而哀伤。另外,该作品中,旁白通过文字展示或是直接用收录的三个小孩的原声。这样没有第二个旁白声音的干扰,更好地让人能够进行沉浸式的体验。例如,在介绍马绍尔群岛位置的时候,将Izerman的原声和数字模拟地球仪的展示相结合。这样叙事的连续性,就不会被干扰和打断。
笔者认为创作团队还需加强数据可视化界面的交互性,如在鼠标悬停在物体上,如在直方图的长方形或是原子弹爆炸范围的红圈上等等,加一些精准数据的显示。这样的呈现就不仅仅只给VUP一个定性的直观感受,还会有定量的理性分析。
9.其它
该作品最大的可萃取性便是在于它所提供的三个观点:借小孩的口,呼吁人们同大自然和平相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世界上的大国承担更多有关应对“全球变暖”建设的责任;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将主线故事中的一些小细节进行了延伸,如三个叙事者的个人信息、马绍尔群岛相关史料的视频、马绍尔群岛政府正在进行的一些抵御海平面上升的工程等等。以上两点都很好地增强了该作品的现实意义。
(二)总结与反思
从总体上来说,该作品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互动纪录片,正如RUC新闻坊给予该作品的高度评价,“它将抽象得令人望而却步的话题,转化成了直接又引人入胜的故事。运用视频、文本、插图、数据可视化和声音,让用户用自己的节奏在故事中移动,并参与到对他们有意义的材料之中。”
叙事的角度以及呈现的视觉效果上等等方面可圈可点,不但有特点,更有的是一种风格。如三个小孩的侧面剪影菜单,以及会议上的背影剪影还有充满童趣对于灾难的涂鸦画风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能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原住民移民”、“现居民的预备”这三个大而抽象的问题用三个孩子的视角去呈现、展示,用这种微观叙事法较高质量的完成了对于这三个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但是在寻找VUP和这三个小孩的关联方面、与VUP的互动方面还是有待进一步的改进。特别是,该作品的受众范围应该进一步扩大,因为“海平面上升”是属于全球性的问题,应该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并让他们积极行动起来。从传播介质来说,现在仅仅是能使用Google和Safari浏览器的受众能进行流畅的体验。创作团队可以考虑提高该作品的兼容性使它在各平台能够顺利地传播。
五、参考资料
(一)网页类
http://apps.frontline.org/the-last-generation/
https://mp.weixin.qq.com/s/o7iW8-4y8SIDygnWv18uBw
http://henryjenkins.org/2007/03/transmedia_storytelling_101.html
http://henryjenkins.org/blog/2010/06/transmedia_education_the_7_pri.html
https://baike.baidu.com/item/3B原则/1981168?fr=aladdin
(二)文献类
1. ReniRa Rampazzo GambaRato,Transmedia Project Design: Theoretical and Analytical Considerations
2. 孙依群.打破“第四面墙”与“空间幻觉”的断裂[J].影视制作,2016,22(05):84-88.
3. 贺燕 梁珂 试析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特性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