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读书汇报——《非暴力沟通》
首先,我来整体的评价一下这本书。看名字,感觉像无脑成功学。看目录,感觉像毒鸡汤。因为整本书以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开篇——爱。当然也有非常实在的论调,比如对于任何沟通上的问题,都可以套用公式解决:
1、观察。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要清楚地描述观察的结果。(区分观察和评论,注意要客观)
2、感受。清楚地表达感受,让沟通更顺畅。(明确何为感受,而非看法)
3、自身的需要。我们为自己的感受行动负责,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不被情绪左右,体会需要)
4、请求。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 (明确诉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男朋友今天休息在家,正经事儿一件都没干,打了一天游戏。女孩上班忙碌一天,下班后让他洗个苹果,他没动,这种情况下,女孩情绪爆发,会怎么做?
按我以往的风格,是这样的:天天就知道打游戏!玩物丧志。跟你说话忒费劲,说了八百遍了,就跟没听见似的。当初追我时好话说了一箩筐,殷勤的不得了,现在一锥子扎不出血来,艮死了。(继续下去还可以翻出八百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他耐不住压力去洗了苹果,也许某句刻薄化戳破了他的自尊心,他辩解几句或是生闷气,可能又要爆发一场战争)
如果按照书中教我的模板来,是这样的:
你今天在家玩了一整天游戏,上周末也是,游戏占据了你休闲时间的60%以上(重点:客观描述事实,而不是说,你怎么天天都在打游戏,因为这个“天天”是不确切的,带有个人有色眼镜判断的),看到你没有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业余生活,我有些失望。(明确感受,表达出这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我认为,而不是盖棺定论对方是怎样的人)我今天工作感到很累,希望得到你的陪伴,关心和照顾。(如果只是为了水果,完全可以自己洗,自己吃,希望对方去做,是希望这个行为能让自己感受到对方的呵护)你可以打完这局放下游戏,陪我聊聊天,给我洗个苹果吃吗?(表达出内心真实诉求)
看起来很有道理,简直是教科书一般的“不跟我男朋友那头猪吵架秘籍”。
但是可实施性就很低。首先,这些台词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挺二百五的。其次,对于情绪化又懒得思考的以我为代表的小公主是不可能在他拒绝帮我洗苹果时,耐心分析,有理有据地搞出这么堆大道理来的,骂一句或者打一顿来的简单多了,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能解气啊!
综上,我却给了这本书5星的评价,意不意外?
因为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角度,就是作为一个完全的自我为中心星人,开始站在上帝视角评判一件事情,懂得什么叫“客观”。我学会了提醒自己,在面对自己不能接受的情况时,以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以第三人称,不带感情色彩的去复盘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然后我就会发现自己在某些细枝末节太容易钻牛角尖,以至于被困住。此外,在体会自身感受,明确自身需求的过程中,更容易让理智占领高地,过去会被情绪控制,陷在其中难以自拔。现在大概会考虑,为什么我心情这么糟糕?是沮丧?失落?是感到自己被轻视?不,感到被轻视只是感受,不是情绪,那么情绪是什么呢?是难过。这样想来,事情抽茧剥丝,明了起来。此时此刻我在难过,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我希望别人能够尊重,重视我。这个自我发现的过程,也许并不能改变客观事实,却能拨开眼前的迷雾,让你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去满足内心的需求。这种思维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人去发现他人的诉求。为什么别人会做出某种攻击性行为?是因为他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为什么别人会情绪失控?因为他无法清晰认识到自己的诉求。过去,我觉得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为什么面对一件事情,回应和处理方式截然不同。现在我会去想,由于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不同,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要都是不同的。只要你足够了解,足够用心,就会知道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反应,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思维和沟通方式是非常有益的。
了解到这一点后,我的一个弱点不攻自破。过去,我太过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会因为别人的一些行为反复思考,如果感受到了负面的能量,就会反思是不是自己性格上有什么问题,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妥当。现在我会觉得,别人怎么对你,不完全是因为你是怎样的人,更多的是因为他是怎样的人。
能够让我绕过来这么简单的,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弯路,是这本书最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