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布拉迪斯拉发的火车之旅
在法兰克福短暂停留一晚,第二天我就和黄sir踏上了开往斯洛伐克的列车。在欧洲的第二天就是三个字——在路上。

作为德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法兰克福中央车站面积并不大,从气势恢宏的大门走进来,左手边是售票处和租车公司,右手边是饮品零食小商店,穿过空荡荡的大厅,火车站台就这么开门见山地呈现在你面前,和负一层的地铁一样,没有安检通道,没有检票口。假设你低头刷着手机,一个不小心就踏上了火车,一抬头就发现自己已经出国了。




火车上颠簸了近12个小时,沿路大多是村庄,景色乏善可陈,我俩全程自娱自乐,然而最有趣的还是火车上遇到的人们。
窗明几净的车厢,安静有序的环境,这些都不必多说。一路上看到了带着礼帽衣着讲究的老人,有幸福温馨的全家踏青队伍,和全程噼噼啪啪敲键盘——发际线堪忧的白领拼座,也与活泼热情的维也纳音乐学院的两个女学生聊一聊歌剧和大提琴。
不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坐在隔壁座的年轻妈妈,她中途上车,左手拎一个宝宝篮,右手钩一个小男孩,身上背着包裹,推着一个比男孩还大一圈的旅行箱。漫长的旅途对这个年轻妈妈来说是有些难熬的,一路上宝宝哭男孩闹,在安静的车厢里她多少有些窘迫,一直尝试用糖果和玩具安抚孩子情绪,尽量让他们不出声。
一开始我就很想上去帮忙,但是看到戴着头巾的阿拉伯人长相,再想到出国前看到的欧洲宗🙈教事件,还是感觉怕怕的,毕竟我们俩也是人生地不熟,只敢偷瞄几眼。
快到维也纳的时候,车厢里人也少了很多,宝宝篮里传出烦躁的哭腔,我最终还是没忍住上前打了招呼,拿着玩具逗起了娃。




头纱妈妈不会讲英文,一个人带两个小孩长途奔波,内心应该比我更紧张吧!真庆幸我主动迈出了这一步,到站以后我们帮着搬了行李就匆匆告别了。
在你走出门之前,你对外面世界的认知大都来自于媒体,就像外国人对中国有着诸多的误解,我们对国外的世界的理解同样有着偏差,这让我们带着偏见和恐惧去看待彼此。一路上我们遇到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除了文化的差异,我觉得他们和我们并没有太多不同,他们友善,生活平静,都是忙忙碌碌会哭会笑的凡人。
对每一个询问我们来自何方的萍水相逢之人,我们都大方地回答:China,收获的也是跟我们一样善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