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大原扁理《做二休五》:二十岁之后的人生要用减法
最近读了大原扁理《做二休五》这部小说,觉得读起来很轻松也有点治愈的感觉,介绍给大家。
以下是我比较喜欢的小说内容片段,
摘抄自 〔日〕大原扁理著 吕丹芸译 小说《做二休五》
如想转载文字,请写明小说作者译者,谢谢

不论做什么,只要想到“世界上的人这时应该都正搭着爆满的电车通勤吧”,原本平凡的早晨,在隐居生活中反而显得更加甜美了。
偶尔我也会因为有事而需要在早上的通勤时间搭电车。
在月台上看着等电车的人,有些人的衣服烫得光鲜亮丽,有些人的衣服皱巴巴的,这光景仿佛是人类使用前与使用后的标本。
有时我也会幻想,如果我也过着那种人生会是怎么样。不过一上了车,在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的车厢内,当身后大叔的呼吸喷到我颈上时,这样的妄想便立刻烟消云散了。
果然还是隐居好。我顿时改变了念头。
一边听喜欢的广播节目,一边做菜、吃饭、洗碗。这是我的原则。
如果是看电视的话,我常会看得入神,等察觉时才发现时间浪费了一大半。广播则不会这样。
在觉得快要迷失自我时,散步是个好方法。
重点在于避开信息泛滥的车站附近等地,前往河川、公园等大自然的场所。
我会专注地看着天空、树木或水流等自然事物。
这时或许可以说是从宇宙的视角来看吧,如果能透彻地看着大约20万年间创造出来的事物,通常也就能领悟到,世间绝大多数事物都如同宇宙尘埃般微不足道。
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我会在傍晚五点左右吃晚餐。
如此一来,第二天早上我就会因为肚子饿而自然醒来。这种饿醒的感觉实在是很舒畅。
据说胃在深夜里会停止活动。因此,太晚吃晚餐的话,食物到隔天早上仍会残留在胃里不会消化,这样可能会造成身体的负担。
在睡前进食确实是蛮伤胃的,如果早点吃晚餐,肚子也会轻松不少。
我听过断食对健康有益这样的说法。对了,英语breakfast中的fast也有断食的意思。打破断食,所以就成了早餐。
什么是“隐居”?
它并不是“非得做××不可”的制度,而是自发地“从世间隐退”。而且“随兴生活”这一句能让人隐约窥见,隐居是做着自己喜欢之事的生活。
天野先生曾经这么说:享受人生是隐居的最高旨趣。
过去在江户时代,有个以隐居为乐的达人,他是当时年轻人的憧憬对象。
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将“所谓的隐居就是……”的模糊概念表达得非常完整。
享受人生。
一年之中,我偶尔会有几次和朋友相约,精心打扮去市中心的餐厅吃饭,我觉得这样也挺不错的。
为了什么样的目的、穿着哪种款式的衣服、和谁一起用餐、聊什么话题、度过怎么样的时光,光想着这些都让我觉得开心。
我认为餐厅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文化。
无论如何,“毫无理由就是想在外面吃”这种事是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
有分寸很重要。
因为追求完美,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加忙乱的处境……
有时还会因为自己做得很好,但为何别人就不能做得跟自己一样出色而生气,这也很让人疲累。
因此,我对我自己或他人,都是很随意的。
清扫的重点在于,不要抱持着“非打扫得一尘不染不可”的心态。
如果脏污清除不掉,就抱着“算了,这样就可以了,反正我已经努力清过了”的想法放弃吧。比起扫得干干净净,更重要的是清洁之后的心情爽快。
发生了讨厌的事,或是诸事不顺、静不下心的时候,我就会很想扫除。
大概是因为一直重复单调的动作吧,很容易变得心无旁骛。
此外,专心打扫也容易忘却烦恼,甚至常会心念一转,觉得自己所烦忧的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
我个人是觉得没有汽车、摩托车、房子,也不需要出国旅行、品味烟酒声色也能活得下去,但要说什么这很可怜,我就不敢肯定了。
所谓的新世代,就是不管当时是哪个时代,都可以敏感地反映当下的世界潮流,如同变色龙般变化,并且创造出世代感这样的存在吧。
泡沫世代的年轻人,就跟呼应着泡沫化一样,物欲也随之膨大;而在不景气中度过青春岁月的人,也会随着这样的社会氛围而减低自己的欲望。
年轻人真的是为了适应时代而生成的啊,我衷心地佩服着。
作家河野多惠子在某个对谈中这么说道:
“虽然有大量的书不断推出,但不用尽力去追逐。跟自己有缘分的书,一定会在某处与你相遇。”
对待书的态度,或许跟与人交往的方式类似也说不定。
我跟某人见了一次面之后,如果觉得对方和我不投缘,之后便不会再见。
书本也是一样,如果看了前十页觉得无聊,我就不看了,立刻还回图书馆。
这种凭第一印象决定要不要放弃的感觉十分相似。
注定会相遇的人或是书,因为最后总是会自然地碰上,所以一切都不用拘泥也没关系,这是我的见解。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的作者佐野洋子说,如果看了无聊的书,虽然心里会想着“这书也太无趣了吧”而将之丢到一边,但为了确认是不是直到最后都这么无聊,仍会一次次地捡回来看。村上春树先生的畅销巨作《挪威的森林》,据说也是其中之一。
那么,在与人交往方面,佐野洋子又是怎么想的呢?“如果交往之后,毫无缺点也不会吵架,这种人绝对是骗人的,所以我不会认为对方是人类。”
果然,人与书的交往方式是相似的。
有句话说“来者不拒,逝者不追”,但我的想法有点不一样。来者我会适时地抗拒,离去的东西我则不会再去追求。
我的人际关系很差。
这不是自豪,但人家约我出去我都会拒绝。
就算别人发短信给我,我也不会礼貌性地回复。
原本我就不喜欢与人接近,跟野猫一样会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和人保持距离的优点就是不容易对他人生气。
��
比方来说,就算是家人或朋友,若是太过亲密就会忘了分寸,在意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说出多管闲事的话。像是“为什么身体不舒服还不去医院”或是“要是你能交个女朋友就好了”之类的。
但若是保持适当的距离,就不会忘了最基本的道理——这是对方自己决定的事。
在职场上,若是正职员工,也许每天还要跟上司面对面,无法躲避必要的人际来往;但若是一周只去打工两次的话,我还能勉强忍受。
在极近的距离之下,就算是我自己都可能会无意识地惹他人生气,所以如果能够顺便接受这样的自己,今后的人生就会是彩色的了。
自从隐居之后,我不管是对家人、朋友或是街上的怪人,生气的次数都大幅减少了。
过着像是平稳的风筝般的日子。
一定有人会这么想:“我也不想跟你这种人当朋友。”
但是没关系。
随着年纪渐长(其实从年轻时就开始了),我越来越觉得很多事非常麻烦。
但每当我自己一个人独处时,就会神采飞扬、精力充沛。
不是“如鱼得水”,而是“如隐居得孤独”。
但在虚幻的社交场合中,我会散发出“不要约我”“不要跟我讲话”“有事的话我自己会去”“少来管我”的气场。
大概约了二十次都被拒绝的话,对方也就不会理我了。而这种人应该也不是真的有事想找我。
真正会留下来的人,还是会留下来的。我的人生中即使只剩下两三人,也还是可以感到快乐。
以前我就很喜欢独处,完全不会觉得难受。
虽然是很久远的往事了,但光是稍微想起,心里就觉得沉重。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不仅很忙碌,精神状态也很差。
忙起来的时候,包括加班,每天超过12小时都在奔走,天天过着生活只有上班的日子。
因为处于这种状态,所以工作结束之后,一点力气都没了。
回到家只有睡觉。假日也因为很累,所以都在补眠中度过。就算出去玩,只要想到隔天可能又要长时间工作,就想保留体力。
当时我只有二十岁左右,还住在家里,所以煮饭、洗衣服都由母亲代劳。我可真不敢想象那时若是自己一个人住的话会有多辛苦。
就算想自己煮饭,最后也是在商店买些现成的,或是在外面吃。好不容易拿到的加班费就这样没了。
假日也不会有人帮我做家事,就算想休息还是要做。
所以,这种时候,即便有人说“自己煮比较省”,或是“为了未来,你要去投票”,我都只会觉得这是什么鬼话。
在每日都为工作忙得团团转的处境下,自己煮饭或未来什么的都是无聊的空话。
成天只有工作的话,连想那些事的时间都没有。若是一个人住的话,情况只会更糟。
就算这样还是得工作,我只能勉强继续过着这种生活。
但是某天,我觉得这样一直工作下去,若算上浪费的时间和金钱,人生实在太不值得了,所以我辞掉了做了一年多的派遣工作。因为怎么想都不划算,而且也真的做不下去了。
以前跟二十几岁的朋友聊到当时的事情,对方只冷冷地回了句:“工作12小时?这很正常啊。”
待在不正常的地方久了,就会觉得那很正常。明明是很可怕的事,现在却好像一点也不稀奇。
现今年轻人对政治的冷感,或饮食习惯的紊乱,一定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心力去应对了。这是我实际体验忙碌工作后所感受到的。
因为对方是特别做给我吃的,不吃的话很对不起他;而如果观光景点的特产是肉类的话,不吃又很可惜。
料理一定含有该地的文化背景,品尝料理也算是一种旅行的意义。
要不要相信与实践是个人的自由。所以我不会多说什么。
但是完全不容许自己的信条被否定、无法容忍不信奉相同教条的人,我觉得这样也活得太辛苦了。
例如,觉得要完全将自然食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这就是个危险信号了。太过相信、并把自己的存在意义都投入其中的话,也许还是稍微暂缓一下比较适当。
“人有千百种”,能抱持这样宽容的想法最快乐了。
以我自己为例,虽然我实践粗食生活,但完全依照这个方针走会觉得有点不自由,所以偶尔还是会率性而为。
健康虽然是很重要的事,但为了它而让自己被牵着鼻子走,心理是不会健康的。
如果把健康想成是粗食的副产物,就会很快乐了。
对于和个人无关的小事,我很少生气。
生气会消耗很多能量。人会因为自己无法容忍的事而生气,所以可容忍的范围越小,越容易痛苦。
我会因为社会事件而感到生气,但若是个人的事情,我通常会想着“算了”,便一笔带过。
我没有要装清高,单纯只是这样比较轻松而已。
可说是超复合的环保节能生活呢。
我的口头禅是“算了”“真麻烦”“都可以”“办不到”“随便啦”“好累哦”。清高的圣人不会是这样的。
偶尔有一些人会用生气、威吓来恫吓别人,自己也会因此沾沾自喜、生龙活虎,怎么会这样呢?
身旁有这种人是很累的事,所以我会对他们敬而远之。
老实说,这样真的非常轻松。
只不过因为手机没了,这些不必要的人就自动离开了,完全不用我拜托他们耶。
人一旦有了手机,就算是晚上,好像也可以不用顾虑对方是否方便接电话,想打就打。这也是我对手机没什么好感的理由之一。
现在回想起来,对我而言,在家足不出户的日子,也是有意义的。
面对着各种在不知不觉间包围自己的事物,一遍又一遍地反问自己:这是必需的吗?是真的因为喜欢才留着的吗?在诘问自己的同时,我感觉到喜爱的纯度上升了。
狠狠拒绝不要的东西,最后留下来的,就是虽然稀少但自己真心喜爱的超朴实生活。
这么说来,也许自己当下身处的状况,也不一定能用好坏去判断。
每个人对某段时期的想法,不是由外人决定的,而是由本人自由解读的吧。我现在深深地这么觉得。
为了不被误解,我话先说在前头,当我自己有任何问题时,我可无法每次都像个智者一样做出判断。我认为对事物的看法或是对情绪的掌控,不能靠已养成的习惯来决定。
这是因为世界不停变化,各种事情都在发生,此外,判断力的有无还会依自己的精神状况而有所不同。
特别是精神状态不佳时,很容易被人趁虚而入。
我的经验是,当这种时候,自己独断独行是没有意义的,最好先保留两年再说。
每次都活用直觉和经验,不要迷失自己,认真地一较高下。
常会有败北的时候,稍不注意就会在不知不觉间随波逐流,这可以说是人类的悲哀吧。
在旁人看来,一个高中学历、身心健全的男子,既不升学也不就业,足不出户又没朋友,旁人一定会担心地想:“你还好吧?”我现在也懂了,的确是会让人这样想呢。
我很想跟当时担心我的人说:“从一般观点来看这似乎是个黑暗时期,但真的经历了才意外发现,这只不过是段历程喔。”
对我本人来说,这段茧居时期其实是很快乐的,回忆里甚至只有单纯明朗。
大概我跟其他茧居族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并没有因此变得厌世吧。
谁也不见,不外出,只是专心致志地沉浸在个人世界中,这是非常快乐的体验。
虽然似乎是矛盾的概念,但这可以称为“积极的茧居族”吧。
正因如此,在那段缓慢、停滞不前、尚未完全转化为大人心态的时期,我所得到的东西是非常重大的。
不看电视,没有手机,跟自己觉得不重要的人断绝来往也无所谓,还知道了不用过度工作也可以生存下去。
人生不是被给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后产生的,或许我当时体会到了这层快感也不一定。
重点在于,不用认真做取舍、选择,也生活得下去。泡澡之后脏污就算没有洗掉,也不会死。
“二十岁之后的人生要用减法”。
这个也想做,那个也想尝试,一直用加法来考虑的话,全部都会混在一起,有时反而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
先快狠准地删掉不用立刻做的事,剩下来的就是在死前无论如何也想做的事了。
这样的话,就算今晚死神突然来敲门,应该也可以坦然让他进来。
现在,我依然是照着这个行动准则来走,不想做的事就不做,不想接触的人就不来往。
能去环游世界,真的是太好了。
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明白,无论是一个人的旅行,或是宅在家的生活,都是因为有大家的帮忙我才做得到。
表面上看来,我可能是足不出户没错,但制造出那种环境的,是我和周围的其他人。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因为他人的力量,我才能继续旅行下去。
虽然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不是很值得感谢吗?
从这层理由上看来,茧居也是同样的。这是我的新发现。
如果只有只身一人的话,无论是旅行或茧居,都是办不到的。
如果一直那样茧居下去,我可能会变成独居老人,一想到这点我就觉得非常不安。
到目前为止,我没做过什么努力,但依然活得下去,这都是多亏了我身边的人。
他人力量万岁!
旅行结束之后,不知为何浮现眼前的是我那个不允许多元变化的故乡老家。
男性高中毕业后就要念大学,大学毕业后成为公司正职员工,三年之后结婚生子,挑起家中的大梁。
当然,故乡的人对我这种只靠打工糊口、还去国外闲晃的人是不会多亲切的。
不对,现在想想,实际上也只有一些人会因此消遣我,但似乎不是每个人都这样。
虽然我不想被排除在外,但仍然经常被视为异类。在小镇笼罩着“你这家伙真奇怪”的气氛下,我过得十分难受。
若是现在的话,到哪里都有少数分子,在各种领域也会遇到怪咖,所以我也不会觉得怎么样,但对当时还不成熟的我来说,所谓的乡下就是“只有多数派可以存在的地方”。
若是把自己当成旅人,或许我会产生“这也是另一种多元性”的看法。
但事实上,旅行和定居是全然不同的。
若是为了定居而要我同化成跟他们一样,是有点办不到,所以我想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离开这里。
我在旅行途中住过国外各种地方,就算不是土生土长的家乡,只要住惯了都会觉得舒服,这一点我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得知的。
所以,我很快就决定搬家了。
反正都要搬家了,我可不会选最近的名古屋,而是想要去似乎最有趣的城市看看,所以最后决定搬去东京。
回首来时路,当我想要做什么时,是完全不会在乎目的或结果的。
硬要说的话,目的只有“想做那件事”,至于结果,能达成也好,不能也罢。这就是我的态度。
虽然我自己觉得没问题,但很不可思议的是别人都无法理解。
我常被别人问:“你为什么要去?”“你去那里到底要做什么?”明明就不是你的人生……当然我不能这样回他们,所以我只能回答:“不去看看不晓得啊。”
接着就一定会出现这种问题:“你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吧,找个正职如何?”
我的回答也是一样的。
“如果只会照着别人的话去做,结果把自己的人生搞砸了,你能负责吗?”当然这也不能说出口。
虽然说的人可能觉得那是最好的方法,但有时自以为的善意是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的。
所以啊,真的是没办法。
虽然听人命令行事很轻松,但我喜欢自己做选择后无法怪到他人头上、也没有后路的那种紧张感。
就算我的生活宗旨是轻松,但这种自己决定的乐趣是无法让步的。
无论何时何事,我都想要自己选择。
此外,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件事非常重要,那就是不要马上划分黑白对错。
前面我也提到了,不用一直判断自己的状态是好是坏;但除了和自己相关的事,其他事情也可以应用这个原则。
例如当讲到“哪个才是对的”这种话题时,若硬要弄个清楚的话,一定会吵架,而且感觉会没完没了。
我不会阐述自己的意见,就算对方持反对意见,我也只是觉得:“嗯,是这样吗?”所以有时会被说:“你到底是Yes还是No啦!”
其实,我觉得怎样都可以,所以话题完全接不下去。
因为我看待很多事都很随便,所以完全不会跟人吵架,可以悠哉地生活。
我对于这种“工作狂很伟大”的任劳任怨工作至上主义无法理解。就算一味工作,但如果没有成果的话,那也就白搭了不是吗……
一直拼命工作的结果,就是觉得光是要活下去,精力就已经被吸干殆尽了。
我宝贵的金钱!以及时间!
不觉得奇怪吗?明明我不想做任何奢侈的事,真的有必要这么拼命吗?
刚毕业的年轻人,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星期六和假日也要去上班,星期日则哪里都不去只在家里睡死。直到现在,这种故事我还是偶尔会从本人或其家人口中听到,但我还是要强烈地声明:
这种事一点也不正常!
最近有所谓的正能量风潮,在看待过去发生的不好的事情时,会用“正因有当时,才有现在的我”这种想法去接受它,但其实不用勉强自己去肯定也是可以的吧。
如此苦行下去,状态似乎会变得更差。
此外,“就算是讨厌的人,也要看他的优点,试着去认同他”,这种想法我也觉得很累人。
要是我的话,与其花功夫喜欢自己讨厌的人,还不如不要理他,转而更加珍惜身边亲近的人呢
谢谢大家的阅读。
这本小说真的很适合 生活节奏快的年轻人阅读。建议大家可以读读这本书。
最后感谢小说的作者大原扁理,也感谢译者吕丹芸翻译这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