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故事的人
一、故事:
让你可以三分钟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要用“七个问题”的梦想般故事公式:
问题一、主人公的“梦想”(目标)是什么?
问题二、他的“原罪”(阻碍)是什么?
问题三、他如何“努力”?
问题四、“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问题五、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一切吗?
问题六、意外发生,情节如何“转弯”?
问题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作者特别用“梦想”代替“目标”,“原罪”代替“阻碍”,因为:
“梦想”比较接近心灵的层次,“目标”则容易沦为表象的层级。
而“原罪”更复杂一点儿,按照基督的教义之一,因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命令,犯下罪过,因而失去了上帝的恩宠,此罪流传给后世,延绵不绝,是为“原罪”。
所以说一般先有目标,随后才相对产生阻碍,而原罪正好相反:
原罪本来就存在了,只是梦想出现时,它才被凸显出来。
看到这句时,回想看过的小说,发现这个替换实在高级,令人击案称赞。
人的梦想尝尝连结到内在的心灵,所以创作出来的故事不知不觉就会脱离匠气的造作,给人一种柔软、温度、心的感受。
二、情节
情节是让读者忍不住问“为什么”的部分,是让故事散发致命的吸引力的部分。
所谓“故事”就是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至于“情节”则是按照“因果逻辑”安排的事件。-------《小说面面观》E.M.福斯特
故事就像散落一地、未经拼凑的积木,彼此之间没什么关联;情节则像积木的“卯”和“榫”,一个凹,一个凸,当凹和凸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具体的东西就会慢慢成形。要把故事说得好,就必须适度的将事件“情节”化(卯榫化);也就是利用“因为、所以”,把事件一个接一个紧密联结起来。这样读者才会被故事“勾住”。
“每告诉小孩一个答案,就是剥夺一次他的学习机会。”--皮亚杰 儿童心理学家
作者通过拆解了安徒生童话《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里所展现的不合理交换:马-牛-羊-鹅-鸡-烂苹果-吻-金币。以此引出了一个写小说的理念:
凡事皆有可能,其实什么都可以交换,重点在于你能不能说出自己的道理,也就是“自圆其说”。
这也是一个可以做的创意写作练习:
任意写下两个极端的东西,一个不值钱,一个值钱(最好一个具体如“宝藏”,一个抽象如“爱情”),然后经过N次交换,把这两样东西交换过来。
例如:眼泪vs宝藏 / 火柴vs爱情 / 饭粒vs 王位
三、两难
这部分从爱人和妈掉到水里,先救谁的两难,到囚徒困境,通过拆借《挥手的宝宝》,《reborn》和幽默小说家托克顿的《美女,还是老虎?》,《余震》几个故事,详解了如何运用两难,甚至双重,三重的两难,来让故事勾人。
并且点出:“两难”只是阶段性任务,后续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好的诗人用偷的,坏的诗人用借的。---艾略特
因为用借的就得还回去,用偷的就是你的了。这里的“偷”,指的不是外在形式,而是事物的核心。
这一部分,最深刻印象是作者关于《余震》中妈妈在两难困境时选择到底是就一儿一女中的哪一个的部分,一句“救弟弟”背后的玄机,让我对于写作的用词考虑多了一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