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 | 我不要包养费,我想要精神损失费——《欲之上》
昨晚的情况是这样的。
我看了一部烂戏。
烂到想为它写个长篇剧评。
海报有毒
首先我要阐述一下为什么会去看《欲之上》这部戏。
因为这张魔性的海报(微笑)。
我从未见过把自己剧团/工作室的LOGO虚幻成这样的海报。

后来,我又看到了这样一版海报……

这两张海报就像是我姥姥制作的老年音乐相册的截图,还是被七大姑八大姨不点击“下载原图”的情况下转发了十来次之后的效果。仔细听,这张图片自带BGM。
是《荷塘月色》。
前两天坐地铁的时候,看到了人艺《全家福》的海报……

但是人家丑得自信,丑得清晰!
就这样,丑到魔幻的海报驱使着我买了票。
其实是因为海报上有“灯光设计 马伟刚”的字样。小马老师跟我说偷偷告诉他就行了,不要在剧评里写出来。我说好的,我把这句话字号放小一点。
我的天这是什么死亡舞美
走入剧场,在观众席坐定。舞台中间的“裸色”沙发和沙发上那俩跳戏的假ins风靠垫儿让我虎躯一震。更别提后方“波光粼粼”的宾馆窗帘和左手边的劣质置物架了。

我对自己说,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怎么可能)
戏一开场就很快交代出了简单的人物关系:吴志菲是建筑公司老板李斌以25万/月的价格包养的女人。
25万/月的价格一出,我就开始更加在意台上的那些布景,右手边洗手台上5.9元/只因为自爆上过新闻的宜家玻璃杯显得格外耀眼。
因为贫穷的我有同款。

旁边摆的几瓶纯净水也很亲民,而且上面蓝色的标签没撕掉,与周围显得格格不入。
房间内所有的东西都不像是能出得起一个月25万包养费的家庭应该有的。
戏中吴志菲提到,自己第一次住在这个房间的那天把丝袜洗了,却发现没有晾衣服的地方,意识到有钱人都是把衣服放到干洗店洗,其间更是几次强调李斌为吴志菲买礼物出手阔绰。
这些把我指向一个观点:这个家里的东西可以丑、可以土,但不能劣质。
舞美做的如此“真实”,但东西质感都不太对劲儿,这让我很难受。
还得补一句,那俩假ins风靠垫儿,为这间屋子里所有人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人设上的漏洞与矛盾
入场前我特地去拿了一张宣传单页,想看看创作方对自己的戏是怎么描述的。

这个戏,说实话,我没在里面感受到一丝丝“爱情”的气息。
既然吴志菲被包养并不是很情愿,也没有一开始就为了敛财的主动行为,那为什么“被包养”这个状态表现得这么“职业”?另一方面,她又表现出娇纵任性与对金主的刻意挑衅。她似乎很在意自己被包养了这件事,但这种“在意”只是体现在台词中。她拿着3个月75万的包养费去炒股的开心像真的,赚了钱分给闺蜜时带着炫耀的开心也像真的。这时的她确实像个坦坦荡荡的捞女。(然而设定上并不是)
吴志菲炒股赚钱之后,要把75万“本金”还给李斌,并自欺欺人地认为这样就当这三个月什么都没发生。这段的挣扎表现得太敷衍了,显得特别“当婊子还想立牌坊”。(有关炒股部分的台词似乎有点随意了,这类表达我只服茅盾的《子夜》)
这些情节的初衷可能是为了丰富吴志菲这个人物。但给我的感觉却是人设跳来跳去,非常分裂,而并非多元融合于一身。
有两三次吴志菲突然长时间大笑的段落害我尴尬癌都犯了。侧前方的一位观众也下意识捂住了耳朵,估计一样引起了生理不适。
吴志菲喜欢阿黛尔的音乐;她的愿望是自己开一家咖啡馆然后再开一间画廊;她幻想过如果这个家自己能做主的话,要换掉那个置物架,放一个条案,挂一幅画;她觉得李斌开玩笑时放的《金蛇狂舞》会破坏咖啡馆开业的气氛……
这些乱七八糟的细节堆砌出了一个品味混乱的形象,我都害怕画廊里全是“花开富贵”和“鸿运当头”。(另一个想法:让想开画廊的人住在这个屋子里,25万一定是精神损失费)
剧中多次强调了李斌的孩子气。那单页上“她带给他温暖,他教会她成熟”是什么意思?

展现孩子气可以有很多手段,戏的开端用了很诡异的一种——把豆浆撒在桌上用嘴吸。不小心撒一点儿下意识去吸一下我可以接受,撒太多吸好几下……我觉得不是孩子气,可能是傻。
孩子气也不是噘嘴叉腰说“哼”。(戏里没有,但感觉到了这种趋势)
我反复说服自己,他俩一定是有爱情的。
然而……

性格单薄的配角更讨喜
由于对复杂性格的表现差强人意,单一性格没有深入展现的配角显得更加讨喜。
李斌的司机张义每次坐在沙发上要踩地毯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鞋子脱掉,这个人物自我定位的描写很妙。
这让我想起,每当我在家光脚踩在地板上时,我的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我刚擦的地板,你干(gán)净(jing)埋(mái)汰(tai)脚就往上踩”……
李斌公司的得力助手单亲母亲芳嘉,红套装太性感了。我觉得张义说的对,“那才是好女人”。
吴志菲的闺蜜路薇薇因抑郁症毫无征兆地跳楼自杀。这个情节跟主线关系不大,但作为闺蜜对重症抑郁毫不知情的设定仿佛在说她们是国贸塑料姐妹花。
吴志菲的老同学林轩……那个把吴志菲与自己老婆比喻成国贸和建国门的快递的段落不太成功。比喻有点尴尬牵强也不幽默,可能是语言表达上的问题。
对“北漂”的想象
坐拥挤的地铁想让所有人消失,想砸电脑扔手机,工作的时候想从楼上跳下去……你在老家工作也会有这种想法,用这些来强调“北漂”这个概念有点敷衍。
吴志菲的“北漂”形象让我想起上古宫斗剧《金枝欲孽》里的孔武。初来京城的孔武动辄大呼小叫“我孔武,一定会出人头地”!
要不是剧情需要,孔武早就反反复复死上几百回了。

对北漂的关注,不应该使用过度消费与在冒犯的边缘疯狂试探的方式。
这不客观。
这篇主观瞎评里所有内容均针对剧情与角色,与演员无关。
毕竟一部戏从创作到排演,过程没有不艰辛的。
嘻嘻。
